党旗引领风帆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熊军 彭捷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渌口区古岳峰镇聚焦新时代基层党建要求和区域中心工作,以党旗为引领,坚持把责任扛牢、把干部用活,把抓党建与促发展深度融合,着力破解基层治理的难点与痛点,用人民至上的情怀回应群众期盼,使党员有形象、组织有威信、群众有感情、乡村有发展,为建设“青春渌口、创业新城”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一心一意,解群众“急难愁盼”

    去年7月起,一场几十年难遇的旱灾持续发展,位于“衡邵干旱走廊”的古岳峰镇,因山地多、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土壤蓄水能力不强,受旱面积广、程度重。

    旱情连着民情,旱情就是命令,面对来势汹汹的“旱魔”,古岳峰镇上下不等不靠、积极自救。镇干部包村联点现场协调,村干部组织有经验的党员群众上山下渠,清除杂草、灌木、垃圾,填堵漏洞。水库水位持续下降,镇里想方设法采购大型水泵,协调供电所架设穿越京广铁路高架桥的专线,日以继夜开挖灌渠。

    “如果不是镇村带领大家翻山跨桥引水,我的水稻估计会全部绝收,去年保住了70%,是最好的结果。”翟家桥村种粮大户李海泉感慨万千。

    高温天持续,饮用水告急。该镇迅速对各村(居)缺水群众进行摸排登记,制定送水路线和时间表,协调7台送水车供各村轮流使用,从8月17日起,每天早7时至晚上12时,持续上门送水。同时,想方设法寻找新水源,新开凿水井110余口,最深的达312米;在全镇5个村试点建设分散式集中供水点,彻底解决了380户800余人的饮水问题。

    “90天保粮,100天送水,镇村干部随叫随到,他们真的是一心一意为我们排忧解难。”73岁的村民马爱莲眼含热泪地说。

    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哪里,党员干部的身影就在哪里。面对高温,他们上山巡逻、入户宣传,把防火意识植入百姓心间;面对疫情,他们守在卡点,测温扫码,引导排队,送医送药。围绕“五个到户”,该镇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去年来共解决“急难愁盼”问题430余件,实实在在地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学一改,助队伍“补钙提能”

    读书分享会,是古岳峰镇年轻干部最喜欢和最期待的活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近期阅读的感悟和体会,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成长。“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在这一方天地扩散。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读书学习是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的法宝,该镇党委始终坚持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以“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13次,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信念、统领工作、推动发展。该镇还为机关干部购买各类书籍,让大家从书本里保持思想的活力,得到智慧的启发,滋养浩然的正气。

    同时,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该镇推行“试用期”制度,去年优化调整村书记2名,补选支村两委10人;严把党员入口关,把参加志愿活动作为培养必要动作,引导全镇向榜样学习、看齐。

    强学习、补短板。针对新老干部综合文化素质不均衡、党员教育培训内容不够丰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该镇对标对表、立行立改,以实际行动检验作风建设成效。

    一村一策,为集体“强筋壮骨”

    过去的红旗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空心化”严重。90后唐盼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后,引入株洲达荣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解决了村内多名待业人员务工问题,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改变了红旗村落后的面貌。

    振兴乡村,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关键。该镇坚持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硬核”指标,采取镇干部联村的方式,因村制宜、一村一策,指导各村走对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

    创新增收方法。家和村集中流转耕地1200亩,以每亩收取50元管理费的服务方式,承包给湘莲、红薯种植大户,每年为村集体创收6万元。

    盘活闲置资源。腰塘村把旧学校整理出来,开辟成加工场地,领办食品公司,打造本土品牌“岳峰香”药糖,现已带动周边几十位村民就业增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8万元。

    借力行家里手。岳峰村以资金入股村民开办的家庭农场,发展壮大肉驴养殖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3万元。

    一项项务实举措,一个个创新实招,古岳峰镇有力地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