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温琳
有人说,文学艺术“无用之大用”,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现实的功能,但文学艺术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也有人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最能引领一个社会的风气潮流。
作为制造名城的株洲,文艺事业动态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株洲涌现出了郑玲、夏劲风、聂鑫森等一批优秀文艺家,他们为株洲赢得“诗城”“音乐之城”和“歌剧之乡”的美誉。
未来几年,如何让我市文艺事业更上一层楼,创作出更多好看、叫座、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力作?本期《镜鉴》,我们找到多个标杆案例,为株洲文艺事业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他山之石
青岛:建设艺术城市,让城市更加鲜活生动
提到青岛你会想到什么?海岸线漫长、山脉众多,花园洋房棋布,还有享誉世界的青岛啤酒。如今,这个城市的标签又多了一个——当代艺术。
在过去一年的当代艺术发展中,青岛这个名字被不断提及,尤其是西海美术馆的开馆,树立起了青岛美术馆发展的新高度。黄盒子美术馆、云上艺术中心等为青岛的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件和硬件支撑。2021青岛国际艺术年展,第四届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典礼等众多展览的举办,呈现出城市文艺非常活跃的状态……
近年来,青岛市致力于建设艺术城市,紧紧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坚持城市产业和自然人文相互融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体推进,人文素养与城市软实力同步提升。
2022年,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艺术城市,让人文青岛享誉世界。”其核心要义是将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相结合。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人文素养,“艺术城市”理念提高了人类对城市文化的自我调节和发展的能力,使人文和环境互惠共生。包括艺术财富在内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青岛经济的重要部分,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城市发展的实践也表明,艺术繁荣同样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在引进和集聚高端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艺术城市,就要推进青岛文化繁荣发展,通过查阅资料,记者了解到青岛有以下做法:
——支持精品创作。调动包括民营民间社团在内的多种力量,发挥数字技术在文艺创作中对接需求的独特作用,坚持创意引领科技支撑,丰富精神产品生产供给。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青岛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利用,积极推进老城区申遗,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和“山东手造·青岛有礼”工程,让博物馆藏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壮大艺术产业。加快形成影视产业生态,持续擦亮“电影之都”品牌;完善音乐演艺产业链;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数字艺术产业,培育新业态,促进新供给。
——高标准完成市博物馆扩建,加快建成市图书馆新馆。推进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建设,新建演艺大厦。深化艺术场馆效能,细化艺术街区建设,畅通艺术服务。
——实施文化消费惠民政策。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扩大文创消费。培育新兴特色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推动文旅融合,满足市民多元文化需求。
——推动艺术教育和品牌传播。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支持发展成人艺术教育培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相关国家、东亚文化城市联盟的文化交流,开展青岛特色艺术展演展映展览和作品翻译。
那么,青岛又是如何加快艺术城市建设的呢?
青岛将艺术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在注重土地和经济功能的同时,自觉地用“艺术城市”理念倡导“多规合一”,体现公共艺术特色。特别是在城市更新中应有意识地增加艺术内容。例如,配建公共文化空间,同步建设必要的公共艺术设施。
青岛还设计建设了一批颇能体现“艺术城市”唯一性的文化地标。通过主动设置议题,贯通对内对外宣传,形成“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品牌认知和社会共识。
同时,用好艺术院校的资源力量,潜移默化提升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准。用足用活财富管理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以及青岛自贸区和上合示范区政策,积极发展艺术金融和艺术贸易,发展壮大艺术产业,加快将青岛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壮大艺术城市建设的经济基础。
伴随着青岛“艺术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个生动的艺术现场,不仅让市民游客获得了艺术的抚慰和振奋,还不断拓展出青岛山海城湾之上的盛意之美。而公共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广阔之力,也将随着青岛城市发展不断突破、不断被见证。
厦门:“真金白银”筑高峰
厦门有着闽南文化、侨乡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古今中西文化多元交融,人文底蕴深厚绵长。
近十年来,厦门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先后荣获国家级重要奖项的舞台艺术71项,特别是近年来,该市以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为契机,全力打造“厦门出品”广播影视和网络视听作品,涌现出《山海情》《绝境铸剑》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如何支持与保障文艺工作者讲好厦门故事、传播厦门声音?离不开资金的扶持和奖励。
2022年,厦门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旅局、市文联、市财政局设立“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整合2016年以来的《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等多项文艺扶持政策,全新制定了《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设立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旨在挖掘更多优秀文艺人才和优秀原创作品,营造浓厚的创作氛围,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资金分为“资助”和“奖励”两类,包括文本资助、舞台艺术创作资助、优秀中青年个人文艺资助、闽南文化进校园资助、文化艺术活动资助、优秀文艺作品(项目)奖励等六个项目。
此次设立的厦门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范围之广、覆盖面之大,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从艺术门类上看,涵盖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曲艺、电影、电视艺术、民间文艺和文艺评论等12个门类;从创作活动流程上看,覆盖文本创作、剧目创排、作品出版、演出、展览、交流、奖励等创作活动的各主要环节(影视产业另有专项政策);从创作主体上看,有面向全体文艺创作者和社会文化机构的资助扶持。
一年以来,在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下,涌现出一批正能量充沛、主旋律昂扬、受到观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力作,提升了厦门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省全国舞台精品创作、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程中走在了前头。
南音《文姬归汉》拿到了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资助,这是福建南音创排舞台剧以来首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创下曲艺类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金额的最高纪录。
入选2022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的舞剧《花儿与海》不久前完成了首演。该剧通过舞蹈艺术特殊表述手法,展现援宁工作者众志成城、不畏艰辛、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高甲戏《陈化成》在保持高甲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廉洁奉公、舍身报国的民族英雄形象;厦门首部公安现实题材话剧《你知道我在》全新升级版作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福建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首部展演剧目亮相,观众反响热烈……
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面向全体文艺工作者,搭建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为本地的创作人才提供优质的创作生态,激发更多深藏于民的文艺家参与创作,提升厦门文艺人才储备培养的空间。
作为厦门市优秀中青年个人文艺资助项目,“诗咏中华 乐颂时代”张胜环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会,集结了演唱、演奏、知识普及、分享交流等为一体,堪称一堂精致而精彩的美育课;“礼赞家乡-八闽文旅故事系列”黄妍·架上连环画展,带给观众一种别样新鲜的“乡愁感”;旅美西洋打击乐博士、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打击乐演奏家郑心仪,在音乐与光影的交织中,用西洋打击乐开启了一场“英雄之旅”……
经整合扩容后的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运行一年以来,充分调动了各类文艺主体的申报积极性,让文艺工作者在“真金白银”的鼓励下,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逐步成为厦门文艺创作的“孵化器”。
把脉株洲
“制造名城,幸福株洲”中的文艺力量
为“英·雄”故事而感动,为“英·雄”陨落而落泪。2021年3月23日、24日晚上,由株洲戏剧传承中心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英·雄》,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惊艳上演。这是国家大剧院开年以来上演的首部剧作,首都2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3000余名党员一同观看演出。
这是近年来株洲文艺的高光时刻。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更远处,2022年1月,第七届湖南艺术节圆满落幕,在全省100个获奖节目中,株洲就占据五分之一。
2013年9月号的《文学界·湖南文学》上,一组来自全国著名女诗人郑玲的诗歌沁润了粉丝的心脾——
“青山哑去/把身影/抛向没有底的江底/万籁俱寂/长河已老/曲曲折折渐行渐远/尽数兜住金光/一道神谕/挂在西边/向我们宣示/明白无误的悲怆。”同年11月29日,郑玲在株洲离世。捧起她的遗墨,大家方才明白,病榻困不住这位82岁诗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株洲涌现出了郑玲、夏劲风、聂鑫森等一批优秀文艺家,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为株洲赢得“诗城”“音乐之城”和“歌剧之乡”的美誉。
从湖南艺术节到中国艺术节,株洲故事唱响三湘、影响全国。北京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上海保利大剧院、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株洲文艺作品的展示精彩纷呈……从队伍建设到精品创作,从产业发展到志愿服务,近年来,株洲市始终把文艺创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打造文艺精品助推人文城市建设,工业之都株洲,也越来越彰显出文艺的魅力。
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株洲共有105件文艺作品在全国获奖或展览,167件文艺作品获评省级金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
株洲这样打响文艺品牌
株洲文艺在全国一直有亮点、有品牌、有荣誉。如何让株洲成为像青岛、厦门、苏州那般有文化辨识度的艺术城市,就要利用好株洲本土文化资源。
株洲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遗存,也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红色、古色、绿色”是株洲文化的底色。
株洲的“红”体现在这里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走出了一批革命先烈。株洲的“古”体现在株洲是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也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株洲的“绿”体现在工业,株洲是“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布局的工业城市,有厚重的工业文化。
尽管株洲的“红、古、绿”三色,在全国都拥有一定知名度,但除了民族歌剧《英·雄》之外,有关“三色”的知名文艺作品,却少之又少。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着力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以“红色、古色、绿色”融合统领文化品牌建设。
未来,我市将围绕炎帝文化和湖湘文化,开展一系列主题文艺创作,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用文艺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推出了一批反映工业题材的文艺作品。
目前,我市已经涌现出不少“红古绿”系列文艺作品,包括电视剧《最好的时代》、株洲本土红色题材广播剧《株洲转兵》等。
如何培养新一代文艺领军人物?
文艺创作关键还是在于人才。
继郑玲、夏劲风、聂鑫森、张林枝之后,能否走出株洲新一代文艺领军人物,
锻造文艺“铁军”,成为打造株洲特色知名文艺品牌的关键。
目前,株洲文艺工作者已经在路上。
——起草《株洲市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激励办法》,该《办法》在奖励力度和广度、引进和培养文艺人才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下足了功夫。
——出台服务制度。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文艺家和文艺成果进行服务和宣传推介的通知》,对文艺家在学习交流、采风创作、宣传推介、市场化运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了文艺职称评比专家库,“两新文艺”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全面铺开。
——搭建培训平台。组建了传统戏曲团队“梨园春剧透社”,并在神农公园、石峰公园、仙庾公园和枫溪记忆等地设立小剧场;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创办高级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建设了澄怀小院、东阳书院、联谊云庐等一批文艺创作基地,在活跃文化生活的同时为文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未来几年,株洲将抓好建设文艺队伍、打造精品工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开展文艺志愿服务等重点工作,举办高级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班,并作为中国文联全国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培养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建设一批名家艺术馆(厅),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文艺人才队伍,创作一批展现时代呼声、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并进一步建立更多行业文联、成立更多专业剧团、建设更多袖珍剧场,为株洲的发展贡献文艺力量。
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文星说,株洲将抓好文化建设,把服务“国之大者”与谋划“市之大计”统一起来,为“制造名城,幸福株洲”贡献文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