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为油茶树整形修枝。邹怡敏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陈柱波
去年12月25日,渌口区龙门镇李家村,村民颜冬平的油茶小作坊香气四溢,不久前完成升级改造的作坊变得宽敞干净,设施齐全,不少村民选择来这里免费榨油。2021年,李家村产茶油近3万公斤,人均约18公斤,村民实现实实在在的增收。2022年,尽管遭遇罕见的干旱天气,但得益于长期保持垦复管理的优良传统,该村油茶挂果情况依然不错,成为渌口区的高产典型。
瞄准油茶产业富民的良好前景,我省明确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千亿产业目标,渌口区被列为全省24个油茶产业发展主产区之一。作为全省茶油大县(区),渌口区现有油茶38.4万亩,约占林地总面积的一半,每年可提供优质茶油200余万公斤。去年,该区提出十亿产业目标,这意味着油茶产值几乎要翻两番,提出这一目标,底气何来?如何实现?
挖掘潜力:
扩大面积,龙头带动
在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油茶已成为村民们尤其是偏远山区村民增收的“黄金果”。据测算,一个农村人口种植经营3亩油茶,即可稳定脱贫;种植经营20亩油茶,即相当于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致富奔小康,发展油茶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发展油茶产业,渌口区有基础。近年来,该区着力改造提升低产林、建设良种苗圃,扩大油茶种植面积,2012年至2021年十年里,全区新造“三华”和“湘林”等良种油茶4.4万亩,年均0.44万亩,其中有1.7万亩进入初产期、1.6万亩进入盛产期,增产成效日益凸显,成为高产林的重要“后备力量”。
同时,该区积极扶持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种植大户,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全区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良种采穗圃暨产学研基地1家、苗木培育基地3家(260亩),茶油生产小作坊130家,种植规模为500亩到2000亩的示范基地10余家。该区还不定期举办油茶实用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提升油茶种植、生产与管理人员的政策与技术素养,并逐步推进油茶小作坊升级改造。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该区培育了山哺、膳源、岳峰鲜等6个本土茶油品牌,1个公共品牌“南洲忆”。去年6月,渌口区林业局和南洲镇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将“南洲忆”茶油商标持有人变更为渌口区油茶产业协会,联手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现已具备食品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条形码,达到上市销售条件。去年9月,该区又启动“南洲忆”油茶文化体验展示中心建设,该项目涵盖油茶文化宣传、知识科普,茶油及油茶衍生品展示,以及茶油品鉴等功能,将增添茶油公共品牌的硬实力。
提升短板:
依托技术,丰富产品
潜力令人欣喜,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去年3月至5月,局里组织工作人员联合区油茶产业协会,走访了1000多户农户,上百家企业,开展了一次深度实地调研。”渌口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冬林介绍,该区油茶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产量不高。在入户走访中,调查组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发现有22个组的人均年占有量低于5公斤,油茶林不同程度地存在荒、老、残、密、杂等问题,有的管理粗放,植株结果差异大,也有的选地不当,肥水不足,生长发育不良,及病虫害严重等。
“质量不均衡、抚育跟不上、监管难到位,产量上不去,再加上提前采摘时有发生,导致出油率降低,油质大打折扣,也是必须要破除的瓶颈。”该区油茶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油茶销售情况也可发现短板,2021年,该区7个茶油品牌,年均销售茶油在1万公斤以下,每公斤销售价格大多在120元至140元,且产品单一,以“毛油”为主,衍生产品缺失,产品价值大打折扣。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打造10个产值超过千万的油茶之村,总面积超过5万亩;培育10个亩产超过40公斤油茶丰产园,总面积超过1万亩。”张冬林介绍,未来,该区将着力抓“苗子”、抓“果子”、抓“机子”、抓“牌子”,试点推进水肥一体化,建设油茶生产林道,强化后期管理。同时,引进一批科技专家,结对帮扶油茶种植大户、合作社、基地,打造油茶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分镇有针对性的开展幼林抚育、抚育改造、带状更新、作坊升级等培训,发放培训册子,组织实地演示,为丰产增收赋能。
目前,该区有油茶产业协会会员近40家,该区计划改造升级油茶小作坊40家,建成一条精加工生产线和2个仓储中心,并着力研发一批油茶附加产品,示范带动全区油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