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渠对水利建设有借鉴价值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俞强年

    眼下,正是冬春水利建设“黄金期”。我市计划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14.2亿元,确保农业灌溉和群众用水需要。记者走访一些乡镇发现,各县(市)区组织机械、人力、资金,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有的向上级政府部门申请资金重点修复多年一用的老渠、老渡槽。

    水利建设是政府投资的民生项目,关乎百姓的生计、农业的发展。去年以来,我市遭遇罕见的高温干旱,大大小小的渠道充分发挥“远水解近渴”的功能,有效缓解了各地的旱情。未雨绸缪,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旱情,修渠保灌溉是一个重要手段。不过,修渠可不是一桩小事,除了前期需要不少投资,还有后期持续的管护。哪一带修渠?是新建还是改造?前期投入和后期管护如何安排?都要按照现实情况科学施政,以便让渠道发挥更实用、更高效的功能。

    同样是灌溉,南北方却有所差异。北方少雨缺水,灌溉主要靠渠道,而且都是几十年的老渠、老渡槽,每年都会投入不少资金维修。但南方雨多且河湖密布,很多田地附近有水库山塘,只要科学调控,基本上可满足每年的灌溉任务,而这些老渠、老渡槽也是在遇到极端干旱时才启用。那么想想,花更多的钱来修老渠、老渡槽,只为等多年一遇的干旱,到底划不划算?再想想,修渠的目的是确保农业灌溉,能否找到其他或低成本手段来满足灌溉需求?

    其实,记者在抗旱期间采访时注意到,相比又“大”又“长”的投资,旱情严重的渌口区在老渠道里铺设五彩塑料布,一方面有效解决了老渠漏水严重问题,及时有效确保了灌溉,另一方面比起“大兴土木”重修老渠,这种投入少、见效快的“彩虹渠”模式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水利建设不能撒“胡椒面”,要把钱花在必需、急需的地方。能否借鉴渌口区彩虹渠的灌溉模式,把修老渠、老渡槽的资金节省下来,用于其他民生项目建设中,值得思考。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