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高分子新材料产业的星辰大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贺莹

    说起株洲的制造产业,很多人下意识想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硬质合金、陶瓷等。但却只有少数业内人士才知道,株洲的高分子新材料产业,目前正在异军突起。

    新材料领域里的PI膜、芳纶、碳纤维这三种材料,被认为是制约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也一直遭受外国的“卡脖子”。如今,株洲不仅填补了PI膜、芳纶两大材料领域里的国内空白,特别是石墨烯碳化导热膜甚至还在全球处于领跑地位。

    不仅如此,株洲制造的减振降噪材料、特种涂料、光电薄膜、特种塑料等技术和产品,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高分子新材料已是株洲“3+3+2”产业体系中的三大战略产业之一。如今,这一朝阳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拥有企业170家,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未来三年产值有望实现翻番,预计达到520亿元。

    高新材料年产值达260亿元

    12月17日,一场聚焦高分子产业的论坛在神农大讲堂举行。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杨军以“从中国‘速度’,到中国‘高度’——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为题,就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作专题授课。市委书记曹慧泉也出席会议,与现场的专家深入交流。

    一个多月前,曹慧泉就与来自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领域里的企业家、科学家等业界大咖共进“制造名城早餐会”。政企深入互动,畅聊“加大多元科技投入,为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赋能”。

    “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窗口期,株洲有基础、有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必须抢占先机、乘势而上。”曹慧泉勉励大家,要明确一个目标,持续做大做强产业,努力打造在国内领先、在全球有竞争力的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奔向高分子新材料产业的星辰大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未来竞争的战略布局和核心力量,从顶层设计入手,编制《株洲市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明确加快实施“157”工程,“1”即打造一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达520亿元;“5”即实现市场主体、小巨人企业、上市公司、创新平台、产值规模五个倍增;“7”即实施“科技项目化、项目成果化、成果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生态化”等“七化”行动。

    高分子新材料产业正成为株洲工业新的增长点。 目前,我市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总产值约260亿元,形成以“3+10”即3大战略材料和10个支柱产品为骨架,以无机、有机原料为上游,特种涂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合成纤维等材料为中游,汽车、通用航空、轨道交通装备、风电、通信等为下游的拥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高精尖高分子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多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

    两个月前,时代新材创新中心及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开工,计划2025年达产。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142万件弹性元件、年产6万套空气弹簧及6300吨复合材料的生产能力,将极大提升时代新材科技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

    今年5月,时代新材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将聚焦打造减振、降噪、轻量化、绝缘、火安全五大关键技术,培育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先进复合材料制备、振动与噪声控制等七大核心能力,支撑中车时代新材“十四五”末在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汽车、工业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形成超过200亿元的产业规模。研究院还将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打造资源共享、协同开发的产业合作生态圈。

    目前,株洲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上集聚了以时代新材、飞鹿股份等上市公司为龙头的企业170余家,其中高新企业30家、科技中小企业117家,涌现出“聚酰(亚)胺材料”“高性能芳纶纤维”和“轨道交通高分子减振降噪材料”等国家战略品牌。截至2021年底,株洲市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领域拥有国际领先成果8项,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20余项,其中PI膜、芳纶等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石墨烯碳化导热膜技术、动力悬挂系统、气象气球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钻探弹性材料复合件合成打破了国际封锁,高分子减振降噪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第一。

    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如春笋般涌现。今年,我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与此同时,今年,链上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时代新材),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飞鹿股份、博戈橡胶、橡胶院、宏大高分子)、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时代华鑫、宏大高分子、澳维环保)、省企业技术中心9家(博戈橡胶、火炬安泰、时代橡塑元件、时代工塑、宏大高分子、安特新材、地博光电、时代华先、永盛新材)。”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高新材料产业项目马力全开

    隆冬时节,位于渌口经开区的湖南华旦新材料项目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该项目占地约40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竣工投产后,预计可年产钽电容器外壳1000万套、喷丝头(板)300万只,将解决新材料与零件长期受国外“卡脖子”的问题。

    攸县高新区,由株洲九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九派间叔丁基苯酚项目早已开工。该项目将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科技研发平台,主要生产高品质的间叔丁基苯酚,广泛运用于医药、高分子新材料领域。“预计2023年7月可实现竣工投产。项目建成后,可年产2000吨间叔丁基苯酚,实现产值1.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人,达产后实现年综合税收2000万元。”该公司董事长周晓东说。

    从县城到主城区,各工业园里的高新材料产业项目加速落子,发力建设。如今,株洲初步形成以株洲国家高新区、渌口区为主体,攸县高新区等地区为集聚地的株洲市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集群。

    其中,株洲国家高新区基于时代新材,重点打造高性能工程塑料、减振橡胶;渌口南洲新区设立了新材料产业园,高端电磁线、高性能PI膜、芳纶材料等一批重大新材料项目相继落户,高分子产业初具规模;攸县高新区重点发展高分子膜、胶黏剂、涂料等先进高分子新材料,形成了高分子新材料产业聚集地。

    按照规划,至2025年,我市高分子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产值将达到520亿元目标。

    “今年,渌口区新招引高分子新材料生产、线束及工业连接器生产基地、微波合成新材料等9个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个;攸县新引进锂离子负极材料生产、红菱年产6000吨UV单体、年产40万吨干粉砂浆等6个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这些将为株洲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的‘引擎’。”市科技局上述负责人表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