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晒场上的那盏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王增林

    老家虽在农村,但八十年代初就住上了六户联排的二层楼,当年还是挺先进、挺亮眼的。

    十几年前,在家种地的父母都已年过七十,又不肯跟我们进城,我们只得为父母亲将老家修缮一新。考虑到他们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我们便在一楼门外加装了一盏门灯。

    这是一盏节能灯,功率不小,照得并排的左邻右舍门前也是一片光亮。这一来,父母亲晚上方便多了,也给邻居们带来了便利。夏天的晚上,父母亲放着空调不用,搬出凉榻折椅,在门外乘凉。左右两边的几家,都是与我们平辈的中年人,劳碌了一天,在一起唠唠家常、说说农事,也交流各家孩子在外地的情况。老人与邻居们相处融洽,我们弟兄在城里上班,也就多了一分放心,少了一分不安。

    夏收、秋收时节,几家房屋门前连片的水泥场上,堆满了晾晒的小麦、玉米、黄豆等,父母亲田少了,用不了那么大的晒场,于是,我们家的晒场,哪家需要,就哪家使用。老人整夜不关门灯,照顾着几家连夜赶工,好让邻居们早点儿打粮售卖。

    尽管是节能灯,不是农忙收获季节,父母亲还是舍不得通宵亮着,怕多花电费。正常晚上十点以后,门前路上断了行人,他们会在床头把灯关掉,能省则省。

    西边的邻居英儿,儿子和丈夫都在上海打工,平时一个人在家,经常借着我们家门灯,干点杂活儿。这一天,父母亲早就熄灯睡觉了,她从外面回来太晚,黑暗里窜出一条大黑狗,追着她咬,她吓得哇哇大哭,摔了一跤,折了腿骨,只好打电话让丈夫回家照料,后来丈夫把她带去了上海。

    这件事发生以后,父母亲一直很自责,认为那天十来点钟如果不关灯,这事就不会发生。我们回老家时,老人谈起这事,觉得像是自己犯了错、欠了人家似的。母亲念叨着说:“要不是图省点儿电费,把这灯关了,英儿就不会挨这皮肉之苦……”

    老人这么一说,倒让我想到了办法。市场上有了太阳能灯,何不在门口现成的网线杆子上装上一盏?装盏灯举手之劳,花钱有限,六户人家都能照顾得到,做了一件好事,又避免了父母亲心疼电费。当即上淘宝一查,好的也才两三百块钱。我对母亲说:“你们等着,我马上就下单,货一到家,就给你们装上。”

    太阳能灯很快就装上了。设定时间以后,只要不连续下雨,它都能正常工作。打这以后,我们这一排房子门前的水泥场上,从晚上到早上,基本上都是一片光明。逢上下雨天,太阳能灯亮不了,父母亲便把原来房檐下那盏节能灯打开,让它通宵亮着。

    今年夏天父亲过世,八十八岁的老母亲跟着我们进了城,老家那盏太阳能灯仍在那儿亮着。母亲说:“晴天倒也罢了,逢上阴雨天,家里又没人住,屋檐口门灯也亮不了啰……”听她的口气,她对自己不在家住、门灯不能亮,还满是遗憾。

    就一盏灯,母亲还在心里挂念着。我明白,母亲牵挂着的,不仅是那盏门灯,更多的是她对父亲、对老屋、对乡邻们的念想,是那一份浓浓的邻里情。“布德施惠,近悦远来”。这么些年来,晒场上的一盏灯,让父母亲体会到一种邻里相帮、施惠于邻也受惠于邻的欣慰,让他们一辈子善良待人的心愿,得到了些许满足。

    我答应母亲,那盏太阳能灯如果将来旧了坏了,我还要购买新的换上,延续它的使命,让老家门前的晒场永远亮堂堂的,继续方便左邻右舍,同时也让老屋不至于变得冷清。母亲对我的想法很是赞同。

    我想,父亲如果还在,他一定也会支持我这样做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