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明
【基层治理的受益者是人民群众,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必须紧紧依靠群众。】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后一公里”。12月19日,市委书记曹慧泉主持召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座谈会,指出要聚焦解决实际问题,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近年来,我市各地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因地制宜创造出许多新模式:荷塘区在“微网格”内以“微项目”实施“微治理”;石峰区打造“一张网”兜底社会治理,“一个平台”办理诉求问题、“一支队伍”服务居民群众的治理模式,等等。这些探索,有力推动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形成,但离人民群众期盼和现实需求还有差距,仍需不弃微末、久久为功。
党建引领,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基础。只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才有主心骨。比如,荷塘区新桂都小区成立党支部后,通过推行“四方议事”制度,一批问题迎刃而解。实践证明,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抓牢党建引领这个“根”和“魂”,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有模范引领,还需凝聚各方合力。积极探索构建以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为一体的“五社联动”等新模式尤为重要。只有集众智、汇众力,才能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基层治理的受益者是人民群众,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在芦淞区,淞亿小区组建“建宁大叔”志愿服务队,多渠道听取业主意见,制定小区公约,建立“居民回应墙”,有效提升了大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更好解决“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