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吴楚
本月,株洲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在醴陵成功举办。其间,大咖满座,项目纷纷,景色如云,一时间“吸睛十足”。
自然而然,开始出现一些讨论,其中频次最高、讨论最足的,莫过于“网红城市”。
这些年,“网红城市”可谓大行其道。西安、重庆、长沙;历史、“魔幻现实”、文创消费……各种元素展现,各种“网红城市”榜单,各种观察研究。总之,蔚为大观。
这些事件或现象背后,既有官方主动策划,也有社交媒体无心插柳。无论哪种,本质上都是城市营销。
“城市营销”概念来自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指通过市场营销的方法手段,整合、策划、运用城市各方面资源,塑造城市品牌,从而吸纳更多社会资源,促使城市良性发展。
中国城市对营销并不陌生。早在十多年前,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宜春及利川等地一系列打擦边球的城市口号、成都在《功夫熊猫》电影中成功出镜等等,都名留营销史。
今天的城市营销看起来花样百出,其实只是形式与内容变了。因为传播手段和大众传播话语体系变了。
原来各地下血本抢占高级别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位。如今借力互联网平台,找网红,拍视频,策划事件,然后指望扁平化病毒式传播。
目的从未变过:吸引消费、吸引人才、吸引项目,然后搞活经济。
今天,互联网给城市营销打开更多想象空间,各个“网红城市”轮番露脸“出圈”,不少城市反而开始焦虑:我们怎么办?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于是,不少地方纷纷开始抓耳挠腮,搞座谈调研,装扮地标,策划活动,誓做网红。
岂不见网红翻车?一场糟糕的防疫,让西安包围在各种投诉曝光信息中,网友打趣,“反过来又红了一遍”;福建榕树公园通过“照片”搞“照骗”,遭至舆论讨伐;郴州镜面铺地营造“天空之镜”,被市场监管部门因虚假宣传罚了12万元。
岂不闻民之所怨?重庆“8D”魔幻立交桥让外地游客看足了乐,拍够了视频,却堵车堵到本地人怀疑人生;韶关网红夜市“让您每天逛起来不重样”,结果垃圾遍地、人流混乱让周围居民愤怒投诉。
问题出在哪?无非就是盲目跟风,求快,求“一时之功”,本末倒置,为了“网红”而“网红”。
“网红”只能是城市发展的综合结果,不能也不可能是目的。它几乎没有固定的评价体系,如果硬要选准绳,那无非就是旅游行业报表、各大互联网平台节假日热度排行等,挑剔者还会提人口净流入值。
试问,没有网,西安就不红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三朝古都;没有网,长沙就不红吗?“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湖南卫视在全国文娱界至今风头无俩。
与其说是“网”让其“红”,不如说是大众旅游兴起、生活水平提高、文娱消费迭代让人们有了更多心思去探寻远方。人们不是因“网”而去,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参与感。
网红城市的“根”,在一座城市本身特有的自然禀赋、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其中既有人力所不逮之处,也有人力可为之处。
保护与发扬这些“根”,无论从政策还是具体操作层面,都有章可循。塑造、包装、策划、推广等等,有专业团队提供服务,也有成功案例可借鉴,并非凌空蹈虚。
株洲自有基础与规划。本届旅发大会就明确,将重点打造“中华始祖炎帝、世界制造名城、千年瓷都·天下醴陵、红色根据地”四大文旅品牌。
但是,必须要提的是,留人一时,靠噱头追流量或许能行;留人一世,终究要靠持之以恒的用心经营。换言之,要靠长期的、细致的城市治理。
多年前,一个调研组来株洲,在某公园发问:市民冬天坐大理石的凳子不会冷吗?
硬件方面,在全力补齐城乡公共服务短板,让城市功能更完善、便捷的同时,还要在细节上以心比心,从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
重要的是治理的“软件”,也就是思想观念。既然要通过网络树立城市形象,就要理解互联网包容、开放、平等、协作、创新的精神,然后把它融入到治理工作中去。
比如,西安城管劝退违规乐队,对着群众镜头从容讲解政策,苦口婆心沟通四十分钟,并反复强调“欢迎遵守约定的乐队前来表演。”此“反常”之举,正好改善部门形象。
更进一步说,在社会声音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在公共事件处置、百姓诉求响应、矛盾纠纷化解等城市治理各环节中,理解并运用互联网精神,满足百姓知情权与参与权,考验着城市经营者的认知水平。
谁是“网红城市”最大的传播者?谁又是城市营销最有力的推动者?
终究还是本地人。
戒掉“网红焦虑”,多做民生实事,路少堵,产业稳,环境好,文化足,388万株洲人有了认同感、归属感,交口称赞,网红城市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