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利平,劳模的能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尹利平

    龙平波

    十一长假第一天,新华书店的谭经理打电话给我,说尹利平从东莞回了攸县,希望能和我见上一面。

    尹利平,见我?听这名字,我有些纳闷。许是一生与书打交道吧,谭经理补充道:“她写了一本《我的能量从何而来》呀。”

    “是那位攸县的全国劳模呀!”我记起前几年攸县报道过一位打工妹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新闻。

    “我不认识她,见面会尴尬呀。”我一向对与有头衔的人交往有些莫名的恐惧,“全国劳模”这光环太亮。

    “她一直喜欢你写的《道德经》解读,一定要和你见面聊聊。”我还是有些忐忑。

    随即尹利平女士打来电话,我们约定三号下午两点半见面。

    3号下午,尹利平女士如期而至。眼前的攸县妹子穿一条碎花中裙,过耳的短发让她棱角分明,一进来就给人一股朴实和利落的感觉,许是回到久违的故乡,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对故土的亲切,“光而不耀”,我不由得想起《道德经》里的这个词,瞬间消释了陌生的局促。

    她递给我一本她的《我的能量从何而来》,和我一起并肩坐在书案前的一条长凳上,说:“我很喜欢《道德经》,喜欢你的解读,就一直想来和你聊聊。” 她打开手机,凑给我,说:“你看,我跟谭姐说,请她一定帮忙约上你,这是我这次回老家的主要行程之一。”

    我有点受宠若惊。对于《道德经》这样一部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高深莫测处又岂是我能解读的?两年前,我和伙伴们一起读《道德经》时,想着给儿子这一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一些启发,就想着从年轻人的生活出发写点跟《道德经》有关的处世哲学,而且尽量写得简短、浅显、易懂,一章一启示,以不增加他们学习的负担为准。那时我正带高三,时间很紧巴,每周写两章,我知道自己写得很粗糙,可居然让她珍若拱璧,实在的愧疚。她还告诉我,她把这81章解读打出来,装成一本书,送给他今年出国留学的儿子了。

    我们谈起她的“东莞梦”。她是“东莞梦”的发起人。她说:“东莞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说这句话,我看到她目光里的赞美和感恩。她说她在东莞生活了26年,26年来他乡成了家乡,家乡成了故乡。 她谈起她的家乡莲塘坳,这个生她养她的贫困的乡村。年少时没有考上中专,到长沙读私立的中专,她必须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文凭。1996年她南下到东莞,一边找工作,一边自学自考。她轻描淡写着自己的经历,却细致地给我们讲着“东莞梦”中的人物,讲着她跟小伙伴一起创办“东莞梦”的日日夜夜。她的“东莞梦”诉说着一个个普通的新莞人的奋斗故事,有自己学习英语成了翻译的保洁阿姨,有帮助流浪汉回家的普通男子,有物欲横流时代诚于医德的医生,有心存大爱、致力禁毒的普通志愿者……正如著名媒体人樊登所言:“尹利平女士为我们展现了真正的东莞梦、中国梦。”是啊,这个攸县妹子,这些普通的人,每个人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是她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笔一笔书写着美丽的东莞梦,美丽的中国梦。

    第二天,我打开她赠我的这本《我的能量从何而来》。随意翻动,一下子就被吸引住。这个攸县妹子的莲塘坳农村生活画面把我的记忆拉回到遥远的年少时光:被烈日曝晒的又苦又累的双抢,被狗追着的上学路上,天热像男孩子一样下池塘洗澡,和小伙伴用针打耳洞,用筷子卷头发……甚至,她亦有个勤劳善良又脾气大的娘,还常常告诫她们姐妹做事要学会统筹方法,这跟我的年少时光何其相似乃尔?

    还有初出茅庐的艰辛:坐车被转手卖猪仔,包包被割,差点被骗入传销组织……她说,就是这些经历,让她学会了保护自己的方法。比如,每次出门,她会在钱包外另夹100元在一本书里。有一次去看表妹,车上钱包被偷。就凭着夹在书页里的这100元,请表妹吃了汉堡还能顺利回家。这事竟然让她生出格外的欢喜心来。

    在书中,她总结了自己的4A成长法则:信念(Ambition);目标(Aim);行动(Action);成就(Achievement)。我把她总结的这四个法则和我的学生都做了细致的分享。我深深明白,这4个切实可行的A可以帮助每一个人成功,包括我的年少无知的贫瘠的职校孩子们。

    我更深深明白,尹利平女士的微信签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是抄的老子《道德经》的名句,而是她在用自己的一颗颗的汗水、一个个的脚印印证老子的智慧。

    她的事迹写进《东莞故事》,写进《见证春天—东莞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写进《莞事流芳—70年70个故事》等诸多东莞主流读本里。我觉得,作为一个攸县土地上走出去的女儿,她的故事应该写进每一个攸县儿女的血液,成为攸州儿女奋斗的一种基因,代代流传......

    合上书,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全国劳模”不是一种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能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