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产业蓄势待发奔“钱”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生猪养殖。通讯员/曹新 供图

    制图/左骏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尹照 李玲玲 陈晶晶

    室外,寒流阵阵;室内,暖意融融。

    12月上旬,醴陵市明月镇湖南吉泰农牧有限公司(下称吉泰禽业),如期交付一批订单:现代化蛋鸡孵化室内,鸡苗经过21天的孵化成功破壳,被注射疫苗分批装进纸箱后,将统一运往福建、广东等地的批发市场。

    过去3年,是畜禽产业的“阵痛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畜禽产业面临上游生产资料运输不畅和下游产品销售受阻双重困境,再加上非洲猪瘟和动物疫病造成的“累累伤痕”,畜禽产业在艰难中前行。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生猪年出栏量在350万头左右,生猪全产业链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成为农业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全市牛、羊、家禽出栏量呈现稳定增加态势……

    后疫情时代,畜禽产业在乡村振兴中该如何借势而为?作为湖南省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的株洲,正在破题开路。

    1

    渐行渐远的散户

    “再见了,生猪养殖!”

    今年3月,渌口区古岳峰镇生猪养殖户唐建安,意味深长地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

    在此之前,他一咬牙卖掉了存栏的最后30头肥猪,数了数到手的钞票,又算了算成本:“卖一头猪还要亏200多元钱!”

    养猪,对他而言是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2019年,原本在株洲城区从事花木种植的他,回到老家古岳峰镇建猪舍、养肥猪,当年的生猪收购价一度逼近40元/公斤左右,按照一头肥猪150公斤出栏,扣除3000元左右的仔猪和养殖成本,每头纯收入超过了3000元。

    但现实比理想骨感。2020年,新一轮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唐建安养殖的300多头肥猪,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香消玉殒”过半,尽管当年猪价高企,但利润远远补不上成本这个“窟窿”。

    休整半年后,不认命的唐建安又举债购买了一批仔猪,决定打个翻身仗。然而,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生猪收购价遭遇“滑坡式”下跌,从最高的36元/公斤左右,一度下降至14元/公斤左右,跌破15元/公斤的盈亏平衡点,养殖效益大幅缩水。

    “去年年底出栏的第一批生猪,每头亏损了上千元。”唐建安想着压栏,等价格涨一涨,但一切事与愿违,越往后价格越低,存栏的猪成了“烫手山芋”。

    对众多中小养殖户而言,养猪“涨三年,跌三年,不跌不涨又三年”的猪周期,其实早见惯不怪了。但更为严峻的考验在于,在疫情的阴云笼罩下,生猪进入市场需要突破重重关卡,养殖成本也长年居高不下。

    持续亏损,浇灭了唐建安最初的雄心壮志。卖掉肥猪,给猪舍落锁,唐建安收拾行囊,背着债务选择了南下务工。

    与唐建安一样逃离的散养户,其实不在少数。受生猪产能逐步恢复、肥猪集中出栏、猪肉消费减淡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肉品供应与需求发生扭转,生猪养殖已进入微利时代。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近年来,受到非洲猪瘟和其他因素影响,生猪产能遭遇毁灭性打击,一批散户相继被淘汰,规模养殖企业也缩减了养殖量。

    从2019年开始,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猪稳产保供的政策措施,涉及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种猪场和规模猪场贷款贴息、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等多个方面。我市加快了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相继引进了“新希望”“正邦”“天心种业”等大型养殖企业,共培育了140多家规模养殖场。

    目前,我市年出栏生猪量常年稳定在350万头左右,存栏量维持在220万头左右。“规模养殖取代散养户,这是畜禽发展的趋势。”上述负责人介绍,养殖企业在具备一定规模时,才有更加稳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在提升管理水平、控制养殖成本等方面,更有操作空间。

    不仅是生猪,家禽养殖同样朝着规模化迈进。

    在醴陵市吉泰禽业育雏车间,戴上口罩、穿好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推开了育雏机的舱门,只见一羽羽活奔乱跳的鸡苗在塑料筐内叫个不停,细碎的鸡毛如雪花一般飘荡在空气里。

    “只要输入参数,全自动孵化机就会按照设置人的意图,对温度、湿度和翻蛋次数进行自动化调节,一个批次能出苗7万羽。”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杨佳军告诉记者,吉泰禽业每年孵化的鸡苗在4000万羽左右,几乎是株洲家禽养殖总量的三分之一。

    市场行情捉摸不定,养殖标准越来越高,环保要求越来越严,多重因素的夹击之下,散养户已渐行渐远。

    2

    风景独好的龙头

    事实上,规模化养殖企业,往往依靠雄厚的资本、科学的喂养、专业的技术等优势,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唐人神集团排在榜单第411位,这家从饲料厂起家的本土企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形成从饲料到生猪到猪肉制品的全产业链体系,过去十余年一直是中国制造业民企500强榜单中株洲唯一的“种子选手”。今年前三季度,唐人神集团实现营收186.97亿元,同比增长14.96%,利润同比增长108.61%。

    这些年,株洲本土品牌唐人神可谓意气风发,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即使是面临新冠疫情、非洲猪瘟、原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依然逆势上扬,节节攀升。

    梳理其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打造全产业链体系始终贯彻公司发展始终。目前,唐人神持续在国内加快区域布局,其中位于茶陵县严塘镇的龙华农牧湖南十里冲生猪养殖基地已投产。“是国家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全国无非洲猪瘟小区、全国生猪生产监测点、中央储备肉活畜基地,被省主管部门誉为‘全省最大、全国一流’。”提到株洲生猪产业链,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科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龙头引领,产业发展活力凸显。

    唐人神美神种猪场、湖南种猪育种园直接引进美国原种,美神种猪通过美国NSR认证,视同美国进口原种,代表我国生猪最高育种水平;46项科研成果及时在我市得到转化和利用,智慧饲料生产、自动投料系统、智能饲养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干粪清刮工艺、废水工厂化处理、八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楼房养猪等国内外先进养殖设备和技术,在我市大中型养殖场得到普遍推广……株洲生猪养殖水平成为行业标杆。

    在家禽养殖领域,一批示范企业也念好了“带动经”。

    位于渌口区朱亭镇杉桥村的株洲银丹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丹公司”),一枚枚不起眼的鸭蛋经过加工身价倍增,孵化出年销售额上亿元的大生意,并把咸鸭蛋、皮蛋等中国传统美食送上外国餐桌。

    银丹公司于2016年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借助科研专家的力量,进行反复实验,提高产品品质。通过灵活配比食盐用量与浓度、建设恒温腌制车间,旗下“肖运忠”皮蛋荣获“株洲市十大农产品品牌”称号、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

    在银丹公司的带领下,当地的蛋鸭产业也渐成气候,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增收。这些年,银丹公司联合村里能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与渌口区346户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从源头把关,统一提供鸭苗、饲料、兽药,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并以市场价回收养殖户的鸭蛋,负责对外销售。

    “去年,我们的销售额达1.12亿元。”该公司负责人肖建新表示,公司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实现销售额破5亿元的目标。

    3

    亟待拉长的短板

    经历多轮洗牌,株洲畜禽产业有了齐全的产业门类、领先的养殖水平和响亮的养殖品牌。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养殖端风生水起,但畜禽产品加工仍处于粗放发展模式,突出体现在屠宰环节增值不高、精深加工规模不大、加工产品质量不稳等方面。

    “养殖端是整个畜禽产业链的低端,地方经济如果没有充分享受到产业链高端(畜禽产品加工)的红利,其资源消耗与产业收益分享不相匹配,导致其发展后劲会不断趋弱,不利于一个地方畜禽产业持续长久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艳德说。

    尝试与探索,其实株洲从未停止。

    今年10月底,我市组织40多家农业企业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株洲沙坡里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腊味小食展位前,腊肉、鸭胗等包装精美的即食产品,深受顾客喜爱,不到两个小时被一扫而空。

    早在两年前,该公司斥资170万元,布局腊味小食生产线,主要加工畜禽产品。“从市场反响看,即拆即食的腊制品拥有光明前景。”该公司负责人杨友群表示,相比与普通腊制品,腊味小食的利润空间更为客观。

    在芦淞区白关镇,湖南润香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润湘源公司)与攸县一家合作社签订协议,每年采购100万尾攸县麻鸭作为酱板鸭制作原料。具备地方特色的货源加上独有的工艺,润湘源公司生产的酱板鸭一跃成为市场宠儿。

    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以《老周三招“变”来千万财》为题,报道了润湘源公司将湖南特色的酱板鸭销往全国各地、带动乡亲们一同发家致富的故事。目前,该公司日产酱板鸭上万只,还为绝味鸭脖、唐人神等提供产品代工,成为株洲最大的鸭制品生产企业,其产品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北上广等10多个省市,在全国有500多家销售网点。

    虽有一批企业试水畜禽产品加工,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产品品牌却有限。在株洲,除唐人神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在全国名气较大外,仅有“沙坡里”“黄三爷腊制品”等少数几家,其它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以小作坊居多,带动生产的能力不足。

    “绝大多数自己命名,或干脆没有牌子,精深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与株洲养殖大市的地位并不匹配,也是株洲畜禽产业链中亟待拉长的短板。

    据了解,生猪加工分为两大块,一是粗加工即生猪屠宰,二是精深加工,即腊制品、香肠、火腿肠等生产。

    目前,全市生猪加工产值约270亿元,加工与生产产值之比为2.7∶1,高于全国2.3∶1的水平。单看数据,加工占比来势喜人。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市农村地区,“小刀手”杀猪和小作坊腊制品生产,存在设备简陋,环境较差,宰杀病死猪和用不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肉品原料加工的现象难以完全杜绝,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

    相比于养殖环节,相关部门在加工环节的扶持项目也不多,几乎没有补贴,加之由于小作坊加工成本低,大中型加工企业没有竞争优势,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猪肉品加工领域。“即使像唐人神这样的龙头企业,加工板块盈利能力很弱,大部分时候处于亏本状态。”上述负责人说。

    4

    以退为进的突围

    10月,吉泰禽业又有新动作:暂停部分肉鸡孵化产能,上马小白鸡种苗孵化生产线。

    产能过剩、下游饲养量减少、订单持续低迷,是近3年来吉泰禽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在2020年以前,公司年产值逼近8000万元,此后3年,公司年产值锐减到5000万元左右,鸡苗价格也从最高的2.6元/羽,下降到2元/羽。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养殖成本、减少产能,是吉泰禽业负责人谢新跃提及最多的词汇。但一味的退,并非长久之计。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谢新跃把突破口瞄准在小白鸡种苗孵化。这一品种具有生长快、肉质鲜美、成活率高的特点,42天成活率达99%,深受本地养殖户欢迎。

    “经过多年的发展,商品肉鸡产业市场基本进入供需饱和状态,而小白鸡的出现弥补了“快餐鸡”市场消费需求。”谢新跃告诉记者,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育种这一基础工程寻求突破,将是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力方向。

    在醴陵市石亭镇清泥湾现代农业产业园内,3000多头吃“粗粮”的生猪长得膘肥体壮。近年来,该公司持续用高端设备武装养猪业,完善了高床、温控、自动投料、智能饲喂、疫病监测、生物安全防护、刮粪系统和设施在规模场配套。

    目前,我市已成立由市长、县市区长、乡镇长任组长的生猪生产领导小组和由分管领导任链长的生猪绿色产业链办公室,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八条措施》和《关于生猪全产业链建设的十条扶持政策》,市级财政投入资金1800万元用于生猪产业扶贫、新建规模场、引进种猪、动物防疫、经营主体、全链条布局、废弃物综合利用7个子项目的奖补。

    “对生猪发展快的县市区政府给予激励表彰,对规模较大的乡镇作为特色小镇给予100万元的资金奖励。”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科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着力营造生猪发展和产业链建设的全新环境。

    一方面,各县市区重新划定禁养区113个,减少15个,禁养面积1123.4平方公里,减少49.9平方公里,下降29.3%,并取消了附属设施用地15亩的上限。

    另一方面,今年全市银行业生猪产业贷款余额13.33亿元,通过引入担保公司、发放信用贷款、扩宽抵押品范围等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养猪户发放生猪产业融资担保贷款5.19亿元,抵押贷款9021.6万元。

    能繁母猪和规模猪场保险也在跟进。今年,全市承保生猪84.92万头,参保农户及各类市场主体4202户,为生猪产业提供风险保障7.61亿元。能繁母猪的保险保额每头由1000元头提高至1500元,育肥猪稳定在800元。

    产业齐头并进,关键靠引领。

    利用非洲猪瘟期间养殖散户和部分小型规模场大量退出的契机,我市加快产业调整,迅速形成了以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新格局。目前,唐人神300万头生猪本土化养殖计划制定后,市政府及时拟定了“助推方案”;渌口区省湘猪产业聚集区项目加紧实施,3个新场正在建设中,又一个增长极正在形成;茶陵景弘、炎陵新希望20万头肥猪场正在建设中,投产后,加上龙华农牧,仅三家养殖场的出栏生猪就达170万头,接近全市现有出栏量的一半……

    “寒冬终将过去,暖春总会到来,打响株洲畜禽品牌,关键还是要聚焦种业工程、打上地区烙印,提升畜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大船行稳致远,谢新跃信心满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