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响株洲教育品牌,让城市更有“磁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戴凛

    前言

    教育是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精神内涵和吸引力。它也是城市品牌的重要部分。教育的强力发展,必将持续增强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

    城市的快速发展,既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但也需要教育更快速地变革创新,跟上城市的发展;反过来,教育通过创新变革强力发展,也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只有不断审视自身的条件,学习他人的优点,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教育的追求。

    智 见

    ●曾湘漳 株洲市二中校长

    建设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品牌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摇篮。株洲迫切需要建设一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质量品牌学校,助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

    近年来,株洲市二中质量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人才培养上处于全省前列,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下,株洲市二中将致力于建设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品牌学校。继续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源,加速提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时,加大投入,保障条件,加速推进二中优质化、现代化、个性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另外,也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全力支持二中的建设和发展,共同营造优良的教育生态,更好服务于株洲社会经济发展,为株洲打造教育品牌贡献二中力量。

    ●肖男 市教育局教师科科长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任务

    大学之大不在大厦之大,而在大师之大。我认为,教育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在师资。所以,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品牌的根本。目前,我市正在大力推进“四名两基地”(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研员,株洲市学科基地、株洲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基地)建设,为教师梯队建设、培养大师、名师打下了基础

    ●罗琦 教育业内人士

    打造百花齐放的专业品牌

    教育一直是老百姓高度关注的话题,除开继续加强对文化生的培养,我市还可以打造更多有专业特色的品牌学校。比如当前市八中的舞蹈、市四中的音乐、市十八中的美术,都已逐渐形成专业品牌,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我认为,这些专业品牌还可以向更低龄的初中学校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更早接触适合个人发展的专业。同时,还可关注体育类专业的培养,比如田径、足球、篮球等,让孩子们有更多成长的选择。

    株洲教育品牌名录

    ●湖南省示范性高中

    株洲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八中、市十三中、市南方中学、市九方中学、渌口区五中、醴陵市一中、醴陵市二中、醴陵市四中、攸县一中、茶陵县一中、炎陵县一中。

    ●株洲名师(部分):

    马安健:炎陵县鹿原镇鲁坑小学。全国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首届徐特立教育奖、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杰出奖、株洲市有重大贡献科技兴市奖。1994年,他被国务院评定为“有突出贡献的发展农村教育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黄国雄:株洲市二中。湖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物理特级教师。担任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国家高中物理教材副主编,教育部“国培”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荣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获徐特立教育奖。

    刘正芳:株洲市南方中学。正高级教师,英语特级教师。湖南省高考英语研究专家库成员、湖南省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

    他山之石

    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内的教育发达地区。其中教育业内常常提到的“苏式教育”,其中的“苏”,就是特指苏州。

    数据显示,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达110名,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位。近现代以来,苏州教育得以长足发展,至今仍然保存并发展着186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这些学校呈现出吴文化厚重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教育名人辈出,教育成果斐然,人文积淀深厚,文物遗留丰富,正是苏州教育的典型特征。

    今年4月,江苏省2021年“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省级精品课名单,经各县(市、区)、设区市逐级推荐和省级专家评选,全省共遴选出省级“精品课”644节。其中苏州市共有74节课程入选,入选数量位居该省第一。在被称作“苏大强”的教育强省中,苏州依然表现突出。

    记者在与我市多位校长聊起国内的教育强市时,“苏州”都成了他们脱口而出的名字,可见其教育品牌的影响力绝非一般。

    据了解,苏州教育的名气一方面体现在各地办学具有先进的理念,鼓励进行创新探索;另一方面,是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形成了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环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为合适的教育。

    事实上,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着眼于培养学生创设成才之路,苏州教育围绕创设“学有优教”环境,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正在不断向教育现代化城市迈进。

    同时,苏州的人才战略,又让该市高水平的教育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苏州教育系统招才引智政策释放出了巨大“红利”。尤其是近2年,苏州教育系统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青年人才储备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聚焦教师招聘管理改革创新,持续高位补充师资,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2017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修订出台“姑苏教育人才计划”,至今共下达各类奖补资金近5000万元。2021年“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再次提档升级,将青年人才补助纳入人才计划,同时,落实人才乐居工程政策,政策引才的“磁性”逐步增强。

    为激励教育人才长线发展,苏州市持续优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确保全市教师待遇水平在江苏省领先。2016年以来,在教育教学成果、课后服务、班主任绩效、骨干教师待遇等方面,设置系列精准奖励项目,通过高位赋能、精准施策,全力营造了人才“最舒心”环境。

    据苏州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市应届大学生招聘的途径也相当丰富,定岗特选、校园“苏州日”、长三角教育联盟等引才平台,为苏州教育系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成都:打响“集团化办校”的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教育公平主旋律展开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举措多元,成效显著,其中集团化办学模式较具代表性。

    作为西部重要城市,成都市自2009年开始从市域层面探索集团化办学。从十余年的实践来看,集团化办学对成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贡献、溢出效应和长远影响都极为突出。

    过去十余年,成都以“圈层互动、城乡一体”为基本框架,以“名校引领、优质共享”为实施路径,将传统意义上的单体名校融入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之中,激发名校、名校长、名师在集团化办学的“舞台”上各尽其能,形成了更高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公平的成都基础教育发展样板。

    2012年,成都发布了《关于深化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的意见》,初步明确了“圈层融合、城乡—体”的全域互动发展框架。2013年又发布《关于推进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深化教育圈层融合的意见》,首次提出“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的基本思路,为实现全域成都“学有良教、品质卓越”目标凝聚了“以名校为核心”的共识。形成了“名校引领、优质共享”的实践共识,为进一步追求“学有优教”奠定了现实基础。

    据了解,名校集团是由传统意义上的好学校和多所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基于教育优质均衡愿景建构而成的学校共同体。一所好学校可以促进名校集团从以数量和规模为手段的形式扩张,向基于要素的深层互动状态发展,这本质上是从“集”向“团”的迈进。

    在好学校的引领带动下,集团的成员学校不断发展成新的好学校,让好学校遍布城市每个学区,实现学龄儿童在家门口读好学校的愿景,实现了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初衷。

    在推动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方面,成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有丰富的实践机制。在成长型退出机制下,龙头学校在三年或更长周期内培育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培育成熟后,成员学校按照成长退出流程退出集团,接受市级新优质学校评估验收或组建新的名校集团,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受老百姓认可的好学校。比如,在龙头学校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的培育下,龙江路小学分校快速发展,于2015年退出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并于2021年作为新的龙头学校筹建名校集团,吸纳成都市长益路小学作为成员学校共同发展。

    可见,培育出更多受老百姓认可的学校,是集团化办学推动“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实践的缩影,是集团化办学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直接贡献。另一方面,成员学校从名校集团成长退出后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新增长点,这就形成了集团化办学的溢出效应。

    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教师这一要素,有效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2016年,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名校集团发展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龙头学校向成员学校派出干部教师团队和从成员学校遴选后备干部挂职顶岗相结合的常态化教师交流机制。

    另外,该市还充分发挥了教师之间的引领示范效应。集团内的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农村学校里多是普通教师,名师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对普通教师形成示范效应。比如,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教育集团采取名师研学社的形式,分学科设置了8个研学社,常态化研讨集团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点、痛点、盲点、热点问题,既焕发了集团内部名师的职业生命力,也快速带动了集团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以研促教、研教结合的集团化办学氛围。

    2022年,成都市教育局全年工作要点还提到,将推动93个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办学。

    把脉株洲

    株洲并不缺少教育品牌。

    一直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18年,株洲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实践,学生在校就能完成作业,还可以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双减”政策实施后,株洲527所公办学校课后服务百花齐放,全市共有超过39万名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校内课后服务。株洲课后服务工作不断从“全覆盖”“常态化”走向“高质量”“内涵化”,以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作为学校育人的增长点。

    2021年6月,株洲被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案例单位,系全国三个地级市之一。得到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刊推介,为全国各地“双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株洲经验”;今年5月,以“双减”为主题的民进中央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在株洲举行,这是17年来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

    再说我们身边的名校——株洲市二中。近年来,学生升学品质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见成效。清华北大录取人数每年相对稳定;600分以上人数较2015年翻了一番;纯文化一本上线人数及比例较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985、211高校录取人数较2015年增长近60%;学生五大学科竞赛实现全面突破,在第3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2人获国家金牌并双双入选国家集训队,被清华大学录取,创造了二中乃至株洲学科奥赛的历史。

    显而易见,这些数据无不彰显株洲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学生和家长的幸福感不断上涨。

    优质教育资源依然需求强烈

    教育有成绩、有品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近年来,我市大力气组建并引进了一批名牌集团校,改扩建、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的新学校,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但群众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喊渴”,仍挂念着外地的“圆月亮”。

    比如,我市武广片区在市二中教育集团的影响下,集聚了大量人气。基础教育阶段新生入学人数持续增长。今年秋季入学,市二中初中部,今年初一新生招收了28个班,较上一年度增长三分之一以上。2020年以来,市二中教育集团的青龙湾小学、青龙湾中学、市二中附二小、市二中(枫溪校区)、市二中枫溪学校、市二中附三小先后开办。

    还有天元区白鹤小学,近两年一年级新生由6个班增加至9个班,几乎达到校园承载能力的极限。今年挂牌的白鹤学校,小学、初中部也吸引了大量学生。

    另一个画面是,在轨道交通人才聚集的九郎山片区,不少从业者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舍近求远在天元区,甚至周边城市购房。

    在自媒体“山海经之长株潭纪”的推文中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名从美国引进的高端人才,上班地点在云龙北部,房子却买在田心,宁愿每天花单程50分钟通勤,就是考虑子女上长郡云龙方便。许多员工表示,长郡云龙进不去,优质学位还是太少了,门槛太高了。”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12月2日,市二中与九方中学、田心中学正式签约合作办学,这意味着市二中集团化办学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双方将借助名校资源和品牌效应,加快田心片区教育提质升级,最大限度满足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在区位上更加均衡。

    教育品牌离不开名师

    教育品牌响不响,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名师多不多。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在职教师中,共有正高级教师53名,特级教师52名。还涌现出了一批业务突出、品德高尚的基层教师。

    但也不难发现,名师、大师仍主要集中于少数传统“名校”,有市民担心,如果不挤进名校,孩子升学缺少名师指引。另外,城市与县域、城区与农村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过,这一问题已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关注。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我市于2021年提出实施教师素养提升“2025”专项计划,在2021年至2025年的五年内,实施20个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师的重大培训项目,高质量引领“十四五”时期教师专业发展。以升教师素养,大力加强专业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人才基础。

    在分类培养上,我市开始对中小学校(幼儿园)专任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两类对象,开展系列化、阶梯式、可持续的教师培训,引领职初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努力造就10000名优秀骨干教师、1000名卓越教师,培养100名“教育家型”教师。通过举办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专题研修,引领卓越校(园)长、“教育家型”校(园)长成长。

    另外,在城市品牌的影响力下,我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加,新教师招聘的优质生源越来越多。如去年市级计划招聘60余名教师,报考人数超过3000人,其中约四成为研究生。为解决偏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我市已开出“药方”:一方面对农村教师职称晋升等给予倾斜。同时,通过培养定向示范生,让农村青年教师留得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