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打造“生态强市”有这些题中之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市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图。受访单位供图

    ▲整治后的白关镇白关村矿石堆料生态修复点。记者/张威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威

    近日,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2022年第3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株洲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指出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聚焦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规划》主要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修复任务,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提出,到2035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区域生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山清水秀土净美丽株洲、幸福融合宜居生态强市基本建成。

    目前,虽然株洲市还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离生态强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这份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可窥一斑,打开《规划》让我们来看看未来的株洲是什么模样?

    1

    9类生态问题尚待解决

    “对我们村带来很大的好处,最起码环境这一块,没有粉尘了,绿化得很好,也修了路,给村民出行也带来了方便。”九塘村党支部书记杨超表示。

    在九塘村,上世纪无序开采留下的多处废弃矿坑已得到系统整治,现场地质灾害和视觉污染得到有效处理,自然生态得以逐步恢复。废弃矿坑综合治理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平台修复,以及种植各类绿植,生态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他们将继续现场维护养护,使山更青,树更绿,天更蓝。

    九塘村的矿山复绿,只是我市生态修复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市全面启动绿心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筹措资金202.97万元,全面完成绿心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截至10月底,全面完成58个矿点124.63公顷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总投资1519.65万元。

    目前,我市已在全省率先编制《规划》,构建全市“一心二廊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格局。该《规划》通过全面分析我市生态环境现状,从森林质量、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矿山生态、耕地数量等方面进行识别,共识别出9类生态问题。

    《规划》提出我市9类生态问题分别为:森林质量不高,低产低效林仍占有一定比重;全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611处;局地水土流失存在;矿山生态问题点多面广,绿色矿山建设和土地还绿率均未达到预期目标;河湖生态流量不足,湿地面积缩减。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有限,耕地占补平衡难度不断加大。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城镇绿地分布不均。生境破碎化局部地区严重,生态系统连通性受阻。

    “生态修复并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一套系统性的规划。”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不仅包括了生态、农业、城镇空间,还有全域系统性多方面的问题。该《规划》是今后一定时期株洲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为下一步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根本依据。

    2

    2035年

    我市建成区绿地率将达到40.5%

    《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行政辖区全域国土空间,总面积约11247.55平方公里。整体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市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有序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高,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逐步建立,生态环境风险得到基本控制,生态安全屏障稳步筑建。到2035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将全面完成,生态强市基本建成。

    而全市森林覆盖率将维持62.11%以上,森林蓄积量也将从2025年的2989万立方米增加到2035年的3127万立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5%。

    “考虑的生态修复时间跨度大,特设置约束性指标4项,预期性指标8项。”据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据《湖南省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在规划中设置了12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分为生态质量类和修复治理类。

    约束性指标即规划期内必须实现的指标,以稳定为主,确保现状值不降低。该类指标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自然保护地面积、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

    预期性指标是规划期内要努力实现的指标,该类指标包括: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护率、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湿地修复治理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石漠化土地治理面积。

    3

    将新建生态廊道35条

    小微湿地63处

    《规划》立足株洲市自然地理和生态空间格局,衔接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要求,按照山水脉络,从大尺度角度考虑,构建株洲市 “一心二廊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一心,即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株洲片区)。二廊,指湘江—渌水生态廊道、洣水—攸水生态廊道。三山,为幕阜山生态安全屏障、罗霄山生态安全屏障、南岭山地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规划》,将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划分为3个一级分区和4个二级分区。一级分区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修复区、罗霄—幕阜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和南岭山地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区。二级分区划定北部城镇生态修复区、攸醴农田生态修复区、中部矿山生态修复区和南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区。

    其中,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和石峰区、天元区土壤污染分布区被划为北部城镇生态修复区重点区域。提升农田生态功能,醴陵官庄镇、东富镇、攸县网岭镇等东南部被划为攸醴农田生态修复区重点区域。以矿山生态修复、土地复垦为重点,攸县酒埠江、茶陵火田镇等被划为中部矿山生态修复区重点区域。作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炎陵全域被纳入南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区重点区域。

    此外,《规划》还以保护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以罗霄山脉、湘江水系、纵横交错交通干线为骨架,绿心地区为节点,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形成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

    “到2035年,我市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要达到90%。”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包括全市罗霄山脉,湘江干流、渌水、洣水等江河湖岸、交通干线、长株潭绿心地区等,将建设生态廊道35条,任务总量为7562.44公顷,城镇乡村绿化37处,小微湿地建设63处,国家森林步道96千米,绿心地区绿道20千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