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醴陵有啥经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联村党委赋能规模化发展,明月镇的玻璃椒喜迎丰收。受访单位供图

    千亩迷迭香飘香醴陵市孙家湾镇观前村。受访单位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通讯员/刘勤翰 王清华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也可用于今天乡村振兴的实践。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如何发展壮大?这是一个探索性问题,我市也明确要求,集体经济“薄弱村”年内全面清零。

    近日,《醴陵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选编》(简称《选编》)发布,据称是全省首个由县级独立编印的相关汇编。醴陵的实践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了哪些招?带来了怎样的启发?记者就此进行了解读。

    六大“招式”,资源开发是基础

    醴陵玻璃椒红遍明月镇多个乡村,千亩迷迭香飘香孙家湾镇观前村,而官庄镇瓦子坪村,则酿出甜蜜的蜂蜜产业……

    翻阅《选编》会发现,醴陵乡村振兴的热土上,各乡村(社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精彩纷呈。即便没啥优势资源,有些村也能开拓思路、视野向外,独辟蹊径地闯出一条路来。

    比如石亭镇永红村,通过引进永财新型墙体材料厂,村里流转山地近30亩,破解了村级山地资源难以开发的问题。同时,村委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流转500多亩田土种植草皮,实现100余人务工就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每个村都有“账本”,发展空间也不尽相同。《选编》的一大亮点是,它通过收录34个村(社区)的案例,梳理总结了六大“招式”: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资产租赁型、乡村旅游型、服务创收型。

    细数各类型的案例数,资源开发型案例最多,12个案例在总数中占比近四成;股份合作型以6个案例位于第二;产业带动型和乡村旅游型的案例都是5个,并列第三。

    实际上,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六种“招式”虽有侧重,但资源开发始终是基础,盘清并整合了资源,资产转化才有底子,产业发展才有方向,村集体经济增收才有“活水”。

    纵观《选编》里的案例,分析茶山镇东岗村的经验,可达到“解剖麻雀”的效果,带来多方面的启发。

    东岗村的经验是“村社共建”,成立村级“三社合一”综合管理服务站,以村供销社为主导盘活资源:整合5800亩土地、山林、水塘等,实行集中托管;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实行“村供销社+合作社+基地+农户”规模化经营。

    同时,东岗村供销社定位为“生产服务者”,不直接从事生产,主要负责制定标准、提供服务,依靠发展加工、销售和创建品牌,通过企业化管理模式,逐步搭建全链条服务,使“零敲碎打”变为“综合统筹”。据悉,2021年以来,该村供销社发展了油茶基地、龙虾养殖基地、药材种植基地、莲藕种植基地、瓜蒌及花木基地,助力村集体增收2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0多个。

    做强产业,村集体经济增收有依托

    村级集体经济要壮大,《选编》透露的答案是:先要做大做强各村(社区)的产业,只有产业基础扎实雄厚,增收才有“源头活水”。

    仍以上文的东岗村为例。在“村社共建”建成油茶等多个产业基地后,村级党组织领头,打造了集餐饮、种植、养殖、休闲垂钓于一体的东岗生态农庄。其中村级集体占股38%、村民占股62%,累计集资600余万元,征租土地近百亩。如今,东岗生态农庄在醴陵已小有名气,每年人均超5000元的红利让村民得到实打实的收益。

    浦口镇荣坪村也是典型案例。从一粒种子到一个产业,该村依托一株小菜苗“种”出了400多户村民的幸福生活。

    2019年,荣坪村与醴陵市供销惠农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荣坪村供销惠农服务社,通过村级供销惠农服务平台,育苗户们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品牌共创的利益共同体。

    荣坪村供销惠农服务社成立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2.8万元,2021年,通过土地流转、销售种子、农资化肥,收入24万余元。如今,荣坪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育苗基地,20多个品种的蔬果苗远销全国多个省市。

    同时,荣坪村776户村民,从事蔬果育苗行业的达400余户,比例超过一半。村里“亩产万元田”“年收十万元户”层出不穷,八成家庭开上了小汽车。集体经济充裕了,共同富裕也有了基础。

    《选编》显示,构建产业支撑后,各村(社区)的村集体也就有了增收渠道,只是参与方式不完全相同。比如,有的村集体100%占股成立企业或服务平台,进行经营或收取托管服务费;有的村集体会邀请村民参股。

    诸多案例中,泗汾镇茶田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兼顾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2020年4月,茶田村成立公司流转土地900余亩,开发打造了茶田月色生态乐园,村委会以服务入股占股18%,股东还包括乡贤、贫困户等。茶田月色生态乐园名头打响后,直接带动了脱贫户增收致富。

    具体方式是,村委会将5万元国家贴息贷款入股,若项目盈利未回本则对脱贫户支付利息,若盈利超5万元,则向其支付本息以及分红。对换届超龄不能再任职的村干部,均由公司聘请为部门经理,每月领工资,公司盈利后还可享受分红,破解了村干部离职后的去向问题,充分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舞好“龙头”,党建引领不可或缺

    翻遍《选编》34个案例会发现,六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模式,都离不开党建的带动引领。所有案例的“案例点评”部分,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党建引领”。

    李畋镇新树村便是其中的典型。

    曾经的新树村,村干部各自为政,8年内换了6任“村书记”,其中有4人因违纪违规被免,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后进村”。2017年村两委换届,返乡创业大学生施海祥被推选担任村党总支委员,2021年又高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

    “哪里出了问题,就从哪里补课。只有抓好党组织建设,才能为新树村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施海祥说,上任后,他以党建为“龙头”,建强组织治乱象、树新风,吸纳各行业的优秀分子,特别是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加入党组织,筑牢党建堡垒。与村“两委”成员商议后,他带着村里在显要位置建设了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百米文化长廊。

    短短4年多,如今的新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合作社年产值近5000万元,参社农户户均分红增收近3000元,从“后进村”一跃成为“明星村”。

    党建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带动单个村(社区)的集体经济,更能为乡村产业发展领航,推动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

    比如,明月镇的“百年老椒”玻璃牛角椒,早在明清时期就被列为贡品。过去,受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以及市场意识不强等因素,玻璃椒多为散户种植,未能形成规模化种植。

    2018年,明月镇党委乘着“醴陵玻璃椒”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契机,抢抓机遇,打破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的方式,因地制宜组建联村党委,将6个村级党组织和岩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个企业党组织的玻璃椒资源整合,打造了“联村党委+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由联村党委把关,村集体入股,企业经营,农户务工,引领玻璃椒成片开发、组团发展。4年间,全镇玻璃椒种植规模已近万亩,品牌价值极大提升。

    无独有偶,枫林镇彰仙村为打造“彰仙福地”品牌,与同镇的隆兴坳村形成“党建联盟”,开启“三共”发展模式:共享发展资源、共设旅游线路、共建美丽乡村,利用优质红色资源,打造文旅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该村培育10余个以农家乐、合作社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预计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50万元。

    壮大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党建“龙头”舞起,全盘皆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