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二中的红色记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如今的攸县二中校门

    株洲往事

    萧兰桂

    地处攸县皇图岭镇的攸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具有75年办学历史的湘东名校,其前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由著名抗日将领、黄埔一期生刘进为首创办的湖南省丹陵私立初级中学。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不仅成了攸县北部的文化教育中心,而且是中共攸县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据点、支前服务前站。如今,珍贵的革命历史,成了学校红色教育的宝贵资源。

    1948年,共产党员颜昌祺、尹辉、陈白舆等受党组织的派遣,先后来到丹陵中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他们组建“恒流读书会”,宣传革命理论,发展进步青年王简连、贺惕诚、邓彭松南等为中共党员,并报县工委批准,成立了中共皇图岭地下支部。为让攸县人民及时了解人民解放军的进军情况,地下党组织利用党外积极分子刘建汉自己组装的收音机,收听新华社消息。在丹陵中学油印出版《日日新闻》小报,到皇图岭、坪阳庙、湖南坳等地散发,宣传解放战争动态,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迎接解放。

    当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解放南京的消息传到攸县后,地下党员、革命群众备受鼓舞。敌伪政权的上层人士也有部分开始动摇并谋划退路。当时丹陵中学校长刘拔克是县参议长,系攸县头面人物,为争取他支持革命,颜昌祺、尹辉、陈白舆等先后找他做过工作,劝他看清形势,站在人民一边,不要做国民党旧政权的殉葬品。经过反复工作,刘拔克不仅立场有所转变,对校内共产党的活动装作视而不见,而且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支持地下党的工作。

    1949年春节后的一天中午,刘拔克从县城开会回校,立即把颜昌祺叫到自己卧室,关好门,告诉他说:“攸县回来了一个大特务叫邓戈,是南京的军统分子。此人阴险毒辣,扬言要抓贺湘楚、尹辉、彭秀实和你等四人。今后你们要防备他……”因为刘拔克的通风报信,在邓戈回攸凶狂抓捕革命进步人士的时候,颜昌祺等人的地下活动没有遭遇大的风险。

    攸县地下游击队成立后,经费缺乏,时任县工委委员的颜昌祺找到刘拔克筹款,刘拔克当即表示支持。因一时没有现款,他就当面拿出一张谷条子给工友董福祥,让他把谷卖出后将钱交给颜昌祺。颜昌祺带上董福祥卖谷所得的50元光洋连同别处筹得的经费,赶紧和东乡赶来皇图岭的钉秤师傅老何,一起上广寒寨交给了游击队的谭竹筠。

    白崇禧的部队从攸县撤退时,地下党设法把原攸县公路局一辆大客车开进了丹陵中学,以便留给即将进入攸县的人民解放军。为防敌人抢夺,就安排教师刘笃生和教工刘皇初、董福祥、刘祺瑞等人将客车停在厨房与厕所之间的隐蔽处,并拆下轮胎藏好。国民党残部来校找到了客车,但也无可奈何。凭借教职工的智勇,客车得以完好保存,后来顺利地交给了人民解放军。

    1949年8月9日,人民解放军进入攸县后,地下党以支部为核心成立了皇图岭支前委员会,支前站就设在丹陵中学,由王金纯、刘建鹊等人具体负责,短时内为解放军筹得粮食四百多担,马草、干柴各一万多斤,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六十分战役”后,一时伤员增多,丹陵中学支前站把粮草储运站设在了武家岭和下铺,把校区设为伤员救治中心。学校尽一切可能为支前提供了便利条件。当湖南坳支前站粮食不足时,校董会立即派刘竞天、刘愈满将当时集中在五区洋圹山的六七十担学租租谷,全部发脚运往湖南坳、宏市支前站,解决了这两个支前站的燃眉之急。

    革命岁月早已远去,革命精神永远传扬。如今,攸县二中的光辉历史,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教材。每年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师生徒步前往网岭六十分烈士陵墓祭奠先烈。山河无恙,英灵不朽。秉承红色基因,攸县二中锐意进取,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连续五年获评株洲市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先进学校,是株洲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村学校。

    丹陵红旗飘,奋斗启新程。目前,意气风发的攸县二中,正朝着打造湘赣边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学校的目标前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