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源仙境话李泌 颜伏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渌口区南部诸山群中,有一峰,号蓬源仙峰,此峰与相邻山峰负势竞上,竞相轩邈,遂有半落青天、连绵起伏之势。此峰近衡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其高峻自不必说,但其景有得一述——于山巅之上,可远望衡岳之云,观湘江白浪,近收万木成荫,园舍欣欣之景况。山中花开四季,涧水长流,平日寂寂无人,多闻啾啾鸟鸣,真可谓人间仙境般所在!

    仙境自有仙居,山巅高处一庙,庙内所供李泌便是。当地人对蓬源这一山名知之不详,有持蓬源为玉帝外甥一说,也有人称因李泌于此地修道羽化登仙,道家后世弟子尊李泌为蓬源真人之故。孰为伪谬,无可考证,姑且不表。但闻其灵验者来庙烧香祈福之人,甚或当地百姓,对李泌其人亦是知之甚少,偶有博闻广识之士,出来讲解一二,也因囿于俗见,前后龃龉,难以使人信服。其实这也难怪,李泌作为历史人物,功勋卓著,但毕竟为道教中人。皇皇正史多出于儒生手笔,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史中,儒道相争,互相抵牾,加之道之旨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家名士淡泊名利,加上著史人的摈弃与成见,其人其事,不传于后世,也就不足怪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员宰相,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据国学大师南怀瑾于《老子他说》中载,李泌曾与郭子仪一道,一文一武,并肩战斗,平定安史之乱,其间奇谋迭出,多庙算于帷幄之中,将天下形势,战争走向晰得透彻后,便一袭白衣,遁影于山林,云游于四方。但凡依其计而行,莫不胜出,反之,若稍加变更,便后患无穷。每逢朝廷有事,皇帝便派人遍寻其于山林草野,咨以政事,讨以要诀,所以时称白衣宰相。朝廷封他为邺侯,而他自称为山人,着实创造了一种宰天下事于江湖的异象。

    相传李泌年少即慧,七岁时便被冠为“神童”,并有机会得见当时宰相张九龄,张十分赏识小李泌,并认准其以后必成大器,故常称其为“小友”。张九龄可不是泛泛之辈,乃初唐名相,且才华横溢,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便至今仍为人引用与传唱。小小年纪,能得张宰相垂青,实属不易。有一次,张九龄准备拔用一位才能不高,个性比较软弱,而且肯听话的高级臣僚。李泌虽然年少,跟在张九龄身边,便很率直地对张九龄说:“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相公你自己也是平民出身,处理国家大事,素来便有正直无私的清誉,难道你也喜欢低声下气,而缺乏节操和能力的软性人才吗?张九龄听了他的话,非常惊讶,马上很慎重地认错,可见李泌自小便胆识过人。

    研究禅宗的人,在《指月录》懒残禅师这一段,还可以找到李泌的一点资料。此书形容李泌,不但有仙才,也有仙骨。传记上记载他,骨节珊然,他走起路来很轻灵,“珊然”,那个骨头柔软得呀!不像是人的骨头,有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就是普通人所讲的仙风道骨。中国文化思想,认为人可以修成人仙,肉体生命永远存在,长生不老,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至于这个仙才,在中国文化里也有一句话,“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遇金仙莫浪求。”如果不是神仙的材料,纵使遇到金仙也不可以乱求。“浪”就是乱的意思。不过你求也无妨,不过不会成功的,这也应了那句老话“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李泌似乎生来便是要做神仙的,他在衡山游历时与懒残禅师有一段故事,这个禅师是所谓的再来人,李泌晓得他是有道的人,夜里向他下跪求法。这个懒残禅师很懒,鼻涕流出来挂到胸口,自己也懒得擦,又专门吃庙子上的剩菜剩饭,所以大家叫他懒残禅师。李泌在庙子里读书的时候,就看到这一个和尚,夜里听见他念经,犹如天籁之音。冬天,那个懒残禅师把牛粪抓来烧火,在上面烤芋头。这个李泌就跪在懒残禅师前面,禅师不理,等芋头烤好了,连鼻涕连芋头,自己一个人吃得很有味,然后吃了一半,连鼻涕带芋头就给了李泌;这个李泌像得到什么宝贝一样,就吃下去了。所以求道很容易,肯不肯吃人家的鼻涕,有这个精神,那才可以求道啊!李泌吃完后,懒残就告诉他,你好好地记住,将来领取十年太平宰相。所以我们读书时,替李泌很可惜,应该吃一整个芋头才对,那样总有几十年太平宰相吧!结果只做了十年。不过他始终不肯真当宰相,一直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帮助唐肃宗,配合郭子仪,把安史之乱平定了下来。到了代宗朝的时候,皇帝留他共睡一床,两个人无所不谈,但是他始终不肯做官,宰相也不肯做,只想修道——他已经辟谷不食了,同张良一样,只能吃芋头,不能乱吃的。这是野史上一则故事,未可全信。但终究把李泌与衡山的渊源揭了出来。

    然而,与皇家打交道是危险的,范蠡想到了这个道理后,功成身退,泛舟西湖,再而下海经商。张良看破了,便随赤松子游,从而杳无音讯了。李泌出世、救世乃是不得已,国家有难,山河破碎,既然天生我材,势必为天下苍生而用。他历四朝,为帝师,为朝廷擢贤任能,并数次参与帝王交接,从而不可避免地卷入凶险的政治漩涡。李泌早已看穿、看透了官场倾轧无常的把戏,便毅然决然地寻一静地,去潜心修道做他的神仙。

    天下之大,茫茫乎然,究竟去哪里去完成他的修仙大业呢?他想到了懒残,想到了芋头,想到了秀美怡人的衡山。一天,过了湘江,看东岸远山连绵,气象不凡,便循山而来,至蓬源峰下。此地静无人喧,是修道绝佳之所,于是结草庐,立丹鼎,在这里常驻下来。山里人看他拂尘轻拈,宛若神仙,也是以礼相待。一日,远方来了车马,扬起一片暗尘,来使掏出一卷黄绢,神仙跪地拜接。被圣旨宣走的神仙原来叫李泌,是皇帝的老师,山里人很惊奇,于是有了等待。无奈多年过去了,神仙未回来,却等来一中原道士,到此瞻拜蓬源真人修炼之所,山里人听闻李泌果真成了仙,于是建个庙,算是续了前缘。

    今日之蓬源仙峰上,游观之人日益多了起来,为免游人进庙拜个糊涂,不知面前所立是何方神圣,遂作此文,以广神名。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