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子”落地生金数字化更上层楼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湘江潮涌,不舍昼夜。株洲的数字产业发展,亦从善如流,奔涌向前。

    2022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今日在我市举办,这无疑是对株洲工业实力的认可。回首时光,株洲也未辜负这份殷切期盼。

    “用信息化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工业数字化变革与数字产业的发展”“争取基于优势产业的国家级科学工程落户株洲”“引进高端人才,用好人才团队效率”……

    去年大赛上,专家们踊跃建言献策,而株洲悉心听取,只争朝夕真抓实干,逐渐让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乘势而上

    全面提速建设北斗产业园

    北斗产业风生水起,地方发力追风逐月。

    近年来,我国北斗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21年总产值达4690亿元。在去年的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上,专家围绕株洲北斗产业发展提了不少好建议。比如,培育北斗产业园,搭建北斗产业普遍应用场景,构建一套全覆盖的时空基准,同时剑指“万物互联”,推进北斗应用赋能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既有优势产业,促进深度融合。

    从善如流,锐意进取。

    我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迅速组建工作专班,以超常规举措推进株洲北斗产业园建设,园区建设全面提速。

    今年2月,位于长株潭融城核心——株洲经开区的株洲北斗产业园项目一期正式开工,同步完成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配套建设。园区规划面积达9252亩,将分两期建设,一期规划面积1407亩。

    紧扣“中部领先、国内一流”的目标定位,株洲北斗产业园正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推动北斗技术在株洲孵化、应用、推广,建设北斗规模应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综合示范区。

    不到一年,园区已签约落地赛德雷特卫星工厂、椭圆时空卫星测控中心以及应用基地、太空星际混合inSAR卫星星座等项目13个,储备航天宏图无人机规模生产基地、北斗3号高精度等项目30多个,涵盖芯片研发、整星制造到卫星营运,基本构建起卫星制造产业链。

    今年9月,市委书记曹慧泉调研北斗产业园建设明确提出,要探索打造服务招商引资、园区发展、产业建设、营商环境的“北斗模式”。

    瞄准未来,株洲北斗产业园将打造“1+2+3+N”体系,即成立一个北斗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卫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北斗科普教育实训中心“两个中心”,建设“卫星工厂和总装集成测试、终端设备生产和产品检测、空天信息数据应用和创新基地”三个基地,打造“N”个产业化示范亮点工程,构建北斗产业生态,逐步带动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发展。

    同时,株洲也在加快推进北斗系统与传统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赋能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产业取得新发展。

    轨道交通领域,企业自主研发的基于北斗系统的防冒进装置、车地无线通信装置、自动调车防控装置、自动作业铺轨机等已在铁路领域广泛应用;中车株机正联合科研院所研制基于北斗定位的自动过分相系统,实现依靠车载设备在隧道内精确定位;株洲北站“5G+北斗”列车智慧编组系统加快建设,将打造南方最大的智慧编组站样板。

    通用航空领域,株洲正在推进“5G+ADS-B+北斗”低空空域监视通信专网建设,着力解决通航飞行“看不见、联不上、喊不应”等安全问题。

    众星闪耀“参北斗”,株洲这颗北斗产业“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打造高地

    构建大科学装置与科学工程平台

    “要探索株洲的模式,想办法争取国家基于株洲现有产业优势的重大科学的装置、科学工程落地株洲。”去年的大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武汉大学原校长、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提了这样一条建议。

    他举例说,针对进一步发展轨道交通需要破解的技术难题,可争取建立带有共性的重大科学工程放在株洲来解决。如此一来,能整合相关资源形成科创平台,也能得到国家比较长期的支持。

    对此,株洲策马扬鞭,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近一年来,株洲先后与科技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优化重组,新一代轨道交通高效驱动系统技术、大科学装置等项目顺利推进,永磁动力、海智计划等技术和人才平台加快建设。

    今年1月,株洲与中南大学签署6个合作协议,明确在创新协同、产业升级、平台共建、关键技术研究、校企合作、产品开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其中,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是重要内容。双方协议,在省政府领导和省科技厅牵头下,共同推进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设施)和轨道交通重大试验设备研发;参与株洲市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共建等。

    推进力能实验装置建设,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好事,对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支撑和引领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我市组织调研组先后赴安徽合肥、广东东莞等地调研学习,广泛征集了行业内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之后,又组织有关院校、企业进行多次技术碰头、研讨和论证,会同中南大学提出了初步技术方案,并向科技部、省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

    今年9月,市委书记曹慧泉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力能实验装置建设。

    回首一年硕果,国研交通装备入围全国行业唯一一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永磁电机、半导体、航发燃机等领域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家,160多个项目获得部省科技立项,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全国第37位。

    企业层面,今年8月15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算法与智能实验室——λ实室揭牌。这意味着,株洲企业正在以先进算法+人工智能技术迈向科技新征程。

    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表示,λ实验室将面向产业发力,以前沿探索研究以及解决重大产业技术难题为目标,突破算法与人工智能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核心技术,并攻克相关领域技术,形成“从0到1”和“颠覆性”原创性成果,抢占创新战略制高点,赋能产业升级。

    截至今年6月,我市拥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348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汇智聚才

    为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去年大赛上专家建言献策的重点。

    “人才团队的效率怎么用好?我觉得现在年轻人还需要老专家们的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轨道电力牵引动力专家刘友梅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中亮则建议,株洲应强化建设产业生态,持续引进高端人才。

    近一年来,株洲在培育与招引人才方面,又有何“应答”?

    9月30日,株洲市人才发展集团揭牌成立。这是我市在人才运行模式、管理体系上求新求变之举,也是创新思路推进区域人才发展的具体行动。当天,市委书记曹慧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一同为集团揭牌,可见主政者对人才工作的重视。

    该集团主营高端人才服务、人才就业和培训服务、人才科创服务、人才大数据挖掘应用与增值服务等业务,力争经过3至5年的运营,有效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和人力资源瓶颈问题。揭牌仪式上,市委书记曹慧泉对集团提出殷切期盼,希望其“做识人选才的名家、产业引智的行家、成长顾问的专家”。

    目前,我市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硬质合金等特色主导产业迭代升级、活力迸发,“3+3+2”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一大批行业细分领域领跑者快速成长,为广大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

    株洲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人才30条”为抓手,推动人才与发展互生共赢,为株洲“引、留、育、扶、识、用”才打造更为强劲的政策引擎。

    这些政策“真金白银”,很硬核——

    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市直相关部门拼盘2亿元以上人才发展资金,综合支持人才发展。对重点产业靶向引进的“卡脖子”核心技术人才(团队),按“一人一策”,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奖励;对高精尖团队项目,给予最高综合资助由原来的10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

    引才工作“齐抓共管”,有合力——

    人才、工信等部门,对“卡脖子”技术和配套产品提前布局;教育、科技部门积极引导高校院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人社、住建、卫生等部门为人才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保障……

    成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株洲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各类人才近悦远来,发展动能日益强劲!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