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破瓶颈激活满盘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任远

    一场场大讨论,打破思想束缚,成就株洲高度;

    一连串大变革,突破发展瓶颈,闯出株洲速度;

    一系列大动作,巩固创新成果,造就株洲深度。

    2022年,“创新”再次成为株洲热词。

    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观念创新为引领、机制创新为突破、治理创新为保障,疏堵点、破卡点,聚资源、提效能,新成果、新模式加速实现,新方法、新作为不断涌现,有力地引领株洲这艘航船破浪前行。

    ●观念创新为引领

    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未来。

    1月12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2年首次集中学习,即是“发愤图强、重振雄风”大讨论。

    “要深入开展大讨论,把握精神实质,狠抓工作落实,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凝聚强大力量。”决策者高瞻远瞩。

    这场讨论,备受关注,意味深长。

    “发愤图强、重振雄风”,是省委对株洲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和期待。作为老工业基地,株洲今后在全国和全省发展中的坐标在哪里?

    踏上新征程的株洲,该如何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出成果,在老工业城市振兴上见实效,加快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

    如同星星之火,这场学习讨论在全市燃起热烈讨论的氛围。

    茶陵县在大讨论中认识到,当地农业基础较好但产业竞争力不强,湘赣边交通枢纽地位初步构建但物流优势还不明显,红色资源丰富但经济功能尚未充分释放。要立足区位、资源,开展项目大包装大策划大招引专项行动,着力打造湘赣边红旅集散中心、湘赣边高水平医疗中心和湘赣边通航产业飞地园区。

    石峰区在大讨论中达成共识:经历了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关停搬迁的阵痛,石峰区要紧扣“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发挥先进制造业、湘江右岸、融城核心区优势,构建“南北贯通、东西裂变、上下协作、内外交联”的产业格局,推动先进制造业新发展、打开项目建设新局面、培育市场主体新动能、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迈出产城融合新步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只有打开思想“阀门”,破除思维定势,让思想冲破牢笼,才能振起创新的翅膀。

    方位明确,航向清晰——

    要坚持目标导向。推动株洲的优势集群、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为国家强化产业基础、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株洲力量,努力在湖南经济版图中作出更大贡献。

    要坚持问题导向。既要在对标先进地区、群众期待、工作目标中看到差距,解放思想、提升能力,努力争先进位,又要在分析形势、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中发现潜力,发挥班子战斗力、找准工作发力点,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

    要坚持结果导向。围绕底线目标,加快实现经济总量争先进位、高质量发展闯出新路,努力探索更多改革发展株洲经验。

    这场从上至下的大讨论,对标先进、拉高标杆、找准坐标,把学习讨论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把观念创新转化为“闯关夺隘”的强大武器,全市上下以改革思维破解难题的导向更加鲜明,基层改革创新的热情更加高涨。

    ●机制创新为突破

    微缩景观,映射沧桑巨变。一片水稻田,种出高质量发展金黄的果实。

    渌口区龙船镇龙泉村,一个紧邻湘江的小村落。这里地肥水丰,但农民辛苦一年挣的钱抵不过外出务工。许多人春节一过,便到外地谋生,田间逐渐荒芜。

    村级信息收集员一盘算,13个村民小组320余户农家,近2200亩土地利用率不高。信息很快被关联到株洲产权流转交易中心的信息发布平台,株洲美丽农业种植有限公司一眼相中,实地考察后拿出上百万元流转土地,发展水稻规模种植。

    上下连通,打破了资本选择和资源供给的信息盲区,让田间找到了往日的风采。株洲作为全国第一批、湖南第一个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试点市,成功构建起“市县两级交易,市县镇村四级服务”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茫茫乡野中长出“亿元市场”。

    一片水稻田,见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机制创新则突破发展瓶颈,为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提供了新动力。

    推动机制创新,要坚持市场化方向不动摇。

    这是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总结——

    创新主要的动力来自竞争,而竞争的市场环境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机制创新创造的,因此要坚定不移推动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不动摇,用市场化的改革和创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挑战。

    一年来,坚持市场化方向,以“四大改革”为引领,机制创新强力推进,政策空间进一步拓展,制度张力有效提升——

    园区改革全面提速。围绕打造“五好”园区,创新“链园协同”模式,加大赋权强园力度,9个园区实现行政与社会管理职能剥离,高新区改革全省率先完成,经开区改革有序推进,园区亩均税收同比增长23%。园区发展的天花板不断被打破。

    国资国企改革纵深推进。按照“强激励、硬约束”要求,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组建市资源投资集团、九郎山职教科创城发展集团、人才发展集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人工成本同比下降10.8%,新增融资成本降低至4.72%,工程项目平均核减率17%。国企竞争力在创新中“加码”。

    投融资改革持续深化。出台政府性投资工程招投标操作办法,建立专项债券“四库”全过程管理模式,全面开展“三资”清理,健全“一行一主链”产业金融合作机制,设立先进产业集群母基金,湖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和株洲财信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金签约落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

    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创新推出片区指导价、“土地码”系统和“标准地+承诺制”用地模式,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标准地出让率达33%,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要素流动更加自由。

    以机制创新为支点的创新杠杆,强劲有力。它通过解决结构性的矛盾,更好地应对了市场中存在的痼疾,通过把握长期大势,更好地认识了当前形势。这个过程或许会伴随外部压力和内部阵痛,但就像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历的那样,在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总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治理创新为保障

    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以治理创新强固社会根基,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科技支撑必不可少。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村情民意电子化、办公办事掌上化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株冶职工3区16栋的屋檐破损掉落,希望尽快修复。”不久前,石峰区网格员邓琼将一条居民诉求录入区网格化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网上办事迅速流转,第二天破损屋檐便修复完毕。

    去年8月,株洲成立数字化建设工作专班,启动数字政务改革。《株洲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规划》高标定位,对接国家和省部委,与智慧株洲建设规划全面融合、整体推进。

    通过着力搭建“数字立交桥”,株洲整合党政机关机房、服务器等资源,搭建城市数智中心云底座平台,实现云平台统一运维管理。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综合治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便民服务四大专项平台迭代升级。以综合治理平台为例,一年来,归集市信访局、司法局等8个委办局372项1440万条数据,采集社会风险稳定评估项目190个,预警信息1565条。

    “数字立交桥”有效破解了时间、空间、距离等问题,城市变得更“聪明”。

    平安建设是个大课题,但说一千道一万,夯实基础,基层是根本。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激活社会细胞,让基层成为平安的坚强堡垒。

    去年年底,我市多地成立社会治理风险防控“N合一”机制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它们整合辖区内信访维稳、退役军人管理、防范处置非法集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以及反恐怖等各类社会综合治理资源,对各类风险实行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将信访维稳纳入法治化轨道。

    通过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N合一”机制,推动人员力量下沉,全面优化“五治”手段,防范化解“五大领域风险”,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株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平安株洲 我们共同守护”的铮铮誓言。

    一年来,株洲统筹推进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工作,地方立法“株洲模式”、检警一体化侦审指导机制、独任制审理、法治审查“株洲品牌”等改革创新经验获全国全省推介,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创新发展看大势。新征程上的株洲,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