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 我们该如何发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易蓉

    实习生/张杨延希

    这次,株洲要向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迈进。

    不久前,继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之后,株洲出台《株洲市人民政府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力争通过3年时间、18条举措完成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目标,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建设提供知识产权支撑和服务。

    18条举措,条条都可为发展赋能,也有轻重缓急之分。株洲的主要短板在哪?株洲要如何扬长补短?本报记者通过采访和梳理,提炼了其中的重点。

    产业,是沃土,也有贫地

    株洲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一直排全省第二,最大的贡献者则是株洲优势产业。

    截至10月末,株洲工矿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量达8981件,占据我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88%,仅次于长沙。

    但“沃土”之下,也有“贫瘠之地”。

    我市有效发明专利产出“大头”一直是大型国企,如中车系、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但数量占“大头”的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就乏善可陈,反映在产业链上,就呈现“头大身小”“青黄不接”的特点。

    事实上,我市在推进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企业迫切需要快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但中小微企业因“缺钱”而难以提升自身科研实力。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在国家、省级、市级的专利、质量奖申报和获奖者名单里,都缺少株洲中小企业。

    《方案》给出的思路是,针对优势及新兴产业链进行知识产权导航,发掘高价值创造点,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强链护链”行动。以产业链为抓手,打造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高价值专利池,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

    “考虑遴选培育一批专利数量密集、价值高、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运用股权投资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院校,有优势,也有短板

    院校,是株洲知识产权工作中的另一块短板。

    截至今年10月末,长沙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51717件,其中大专院校产出22003件,占比42.5%;株洲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10198件,其中大专院校产出522件,占比仅5%;湘潭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5391件,其中大专院校产出3295件,占比61%;

    其中,长沙是全省高校最多的城市,聚集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水平高校。湘潭也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而株洲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湖南工业大学。

    “很多时候科研成果,大多产自综合性高校。”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除了因高校不多导致专利产出量不高外,“转移转化难”也是一大难题。

    记者在一份官方考察报告中了解到,株洲大专院校专利绝大部分来自湖南工业大学,而该校目前却有300多件有效发明专利没有实现转移转化,其中不乏高价值的科研成果,如湖南工业大学陈一教授开发的具备抗菌和阻燃等功能的生物质基膜材料,已授权20多项发明专利,但由于本地相关产业规模较小,配套产业不足,很难找到转化渠道,其他10多件专利已维护3年以上而未实现有效转化。

    针对上述难题,《方案》给出解题思路——本地高校不够,就“外借”。《方案》提出,推动高校知识产权中心建设,引导高校院所、企业联合共建专利技术产业化基地。

    今年5月,市市场监管局组成调研组,参观考察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制度、平台、机构设置。其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环工研院组建市场化运营主体——中部知光技术转移公司(以下简称中部知光),目前该平台已建成了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同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还成立了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和校办企业中部知光共同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也许不久将来,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株洲知光’。”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方案》之外,株洲还有一块“潜力”可挖。目前,株洲职教城共有9所职业院校,建立了轨道交通、航空、服饰、湘菜等10大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今年,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升级为湖南九郎山职业教育科创城,从“科技园”向“科创城”迭代,一个“创”字,也许就是知识产权职教力量崛起的开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