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醴”独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毅

    通讯员/陈君

    醴陵仙山矗立,渌水绕城,芳洲静卧,孕育了丰子恺笔下“碧水青山,错认杭州”的山水洲城;和泥成器、燃竹驱祟,成就了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花炮之都的传世美誉;光荣孕育、精神长存,开创了“中国近代半湖南,湖南近代半醴陵”革命历史之说。

    数据显示,醴陵各类旅游资源近1500处,排名全市首位。

    近年来,醴陵市按照“市场引领、突出特色、以点带面、融合共享”思路,用好资源,用活文化,完善设施,项目带动,实施全域旅游战略,走出了一条“瓷旅融合+城乡共建+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子,年均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80亿元,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

    红色旅游更红火

    从耿传公祠,到左家老屋,再到醴陵市烈士陵园,修葺一新的名人故居、纪念场馆等,一批批游客慕名参观、瞻仰,人气持续兴旺。

    醴陵是一方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诞生了295位国共两党将军,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6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14套499件。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醴陵既从宏观上加强保护与利用,又从微观上注重发挥其教育功能和社会效应。该市对辖区红色资源进行调研摸底,编制《醴陵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9-2030)》,整理出版《醴陵市革命烈士名录》,并对萍浏醴起义旧址、美田桥抗日无名烈士墓等11处革命文物场所进行提质。同时,联合出品大型话剧《耿飚将军》,编排花鼓戏《工运领袖李立三》、评弹《耿飚将军出醴陵》等文艺节目。

    走进左家老屋,一张张珍贵的旧照片和文物,让人肃然起敬。“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一身正气的高尚品质,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听完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讲述,参观者如是说。自2019年对外开放以来,前来左家老屋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借着旅游之船出海,醴陵厚重文化驶向更广阔之地。

    尤其是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该市规划好醴陵红色将军故里游、工农运动主题游等市内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湘赣边工农运动主题游、大湘东红色经典游、瓷茶风云游等区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绿色旅游成时尚

    青山重迭,流水鸣琴。来到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清澈宽阔的沩山水库碧波荡漾,绿树掩映、如诗如画的村庄让人陶醉。头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金字招牌,坐拥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沩山村用人文和生态,勾勒出令人魂牵梦萦的“诗与远方”。

    这是山水洲城的缩影。绿,是醴陵旅游的鲜明底色,在推进全域旅游过程中,该市立足生态禀赋,挖掘特色,凸显亮点,念好“山水经”,加速激活美丽资源。

    近几年,该市编制了《醴陵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累计兑现奖励资金近1000万元;投入4.3亿元,建设98公里北部旅游扶贫专线;布局了100块全域旅游交通标识标牌。

    “最美人间四月天,桃花细雨润绵绵”,春天,去清水湾畔看十里桃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去均楚长午新村赏荷摘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去枫溪谷欣赏漫山红叶;“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冬天,去明月峰看冰雪雾凇。

    “醴陵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一年四季,皆有美景,让你流连忘返,乐不思蜀。”醴陵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工业旅游出新彩

    红砖墙、黑瓦片、青苔路、密密麻麻的素烧坯、随意摆放的手推车……数十载光阴飞逝,醴陵群力瓷厂旧址仍然保留着瓷城几代人记忆中的模样。

    上世纪50年代开始,醴陵陶瓷产业蓬勃发展。厂房林立、匠师云集,成批的陶瓷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制造的兴盛为工业旅游的创造了条件,许多人向往那些陶瓷创作和生产基地,感知一个更加璀璨的醴陵。

    群力瓷厂不远处,以陶瓷器皿为建筑外观的中国陶瓷谷蔚为壮观,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完美相融合,是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走进其中,赏瓷、制瓷、购瓷,充分感受汉窑宋瓷的袅袅炊烟,亦或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釉下五彩瓷的魅力、看现代工业陶瓷的勃勃生机。

    早在2011年,醴陵被授予“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从那时起,陶瓷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托行业重点产品、名优品牌和核心骨干企业,一批品牌化工业旅游景点开门迎客。

    目前,该市拥有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红官窑,瓷酒文化圣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新世纪艺术馆,国内规模最大的日用瓷生产企业——华联瓷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醴陵瓷业发祥地——醴陵窑遗址群等。

    从2015年开始,醴陵市定期举办瓷博会,共吸引游客数以百万计。尤其是2018年,醴陵瓷博会与湖南国际旅游节同步举办,累计吸引游客150万人次,旅游创收近10亿元,实现了1+1>2的效果。

    融合玩出新花样

    慕名来到醴陵枫林镇隆兴坳村,映入眼帘的是的特色民房:红瓦白墙,吊脚的屋檐,青石板庭院,围墙内外绿树吐新。这里以耿传公祠为中心,打造了“杜鹃谷”“紫薇花海”等景观,形成了“两叶一花”(茶叶、艾叶、菊花)为代表农业产业,一条“农旅融合”的产业路径已然清晰。

    这是醴陵通过“旅游+”模式,实现多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该市坚持空间融合、产业融合,促进旅游资源布局合理、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相继实施了中国陶瓷谷、一江两岸、醴北人家和渌江新城4个百亿文旅项目,评选书院春秋、古桥芳洲等“新醴陵八景”,以期“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旅瓷结合、瓷旅相融”。该市用好醴瓷这一独具魅力的“IP”,通过旅游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釉下五彩城、瓷器口陶瓷文化主题风情街等一批集文化、创意、旅游于一体的新地标建成开放,群力瓷厂、尚方窑等串点成线、连片成景,工业游、研学游热度不减。其中,湖南新世纪陶瓷艺术馆10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当乡村遇见旅游,奏响了一部振兴曲。该市官庄镇曾隐藏大山深处,犹如“世外桃源”,因为游客慕名而来,昔日安静的小村庄热闹起来。村民们高兴地说,自家的红薯、蔬菜等农副产品成了抢手货,家门口把钱赚。船湾镇清水江村依托清水湾畔景区,每年吸引湘赣边游客50多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连续几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枫溪谷等乡村民宿,周末一房难求。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涌现了一批热门目的地,田园增色、村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醴陵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醴陵与湘赣边县市山水相依、风俗相近、人缘相亲,区域内风景秀美、文化深厚、资源富集,该市频频与“老表”牵手,展现“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姿态和担当。“这几年,我们联合举办了乡村文化旅游节、陶瓷体验之旅等节会,大家互为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累计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醴陵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旅游发展,还给百姓带来了更惬意的居住环境。在农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通过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成就“更好的家乡”,在城市,家门口的公园越来越多,绿荫环抱,空气清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