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半世纪,我以感恩谱写“浦湾之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和平曾在朱亭镇浦湾村驻村担任3年“村书记”,图为工作场景。(受访者供图)

    口述:陈和平 采访:李军

    走进渌口区朱亭镇浦湾村,“全国文明村镇”的招牌引人注目,而细说牌匾由来,村民们总会亲切地提到“陈书记”——66岁的退休干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市纪委监委原调研员陈和平。

    6年前,陈和平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当时的浦湾村还是软弱涣散村。走访调研后,他绘出村庄发展蓝图,不少人说他“口气大”,直摇头。

    时光不负有心人,陈和平带着村民数年拼搏,在2020年如愿夺得荣誉牌匾,喜讯公布时,他已离开村里。

    日前,陈和平做客“时光吧”,讲述他带领村民将软弱涣散村变成“全国文明村”的故事,分享驻村帮扶的酸甜苦辣。

    一双棉鞋,一份承诺

    我和浦湾村有着很深的缘分,说起来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情缘。提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之前很多年,我就在这生活过,并留下了温暖美好的记忆。

    1973年,我16岁,作为知青被下放到朱亭镇春石村锻炼。当时,我住在村民文大妈家,村民们对我们知青都很热情与关照。尤其是文大妈,那年冬天见我总是解放鞋与雨鞋轮流穿、还生了冻疮,特地给我做了一双棉鞋,让我倍感温暖。

    这份暖心的情谊,我牢记心间,也一直想找机会回报。2016年,这个机会出现了。

    当年,市委组织部发出“招贤令”,号召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到省级贫困村或软弱涣散村任职3年。我那年60岁,是市纪委正处级调研员,正准备退休,第一时间报了名。

    对我这个决定,爱人起初是反对的。我理解她的顾虑,当时我刚动完大手术,切除了一个肾,大小疾病十余种,每天都要吃药。她的身体也不好,一直在治疗。

    由于合乡并村,春石村已并入浦湾村。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后,我成功报名并最终去到浦湾村担任“第一书记”。我想发挥自身余热,扎扎实实地为村里办点事来作为回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回”,这是我对自己的期许、对浦湾村的承诺。

    那时的浦湾村刚合并不久,是软弱涣散村,村里办公房子狭窄破旧不到40平方米,账本上亏空数十万元。

    我知道这块“硬骨头”难得啃,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来了,还是要把事干成。经过深入走访调研3个月,听取村民意见,再咨询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后,我在心里逐渐绘制了一份村发展蓝图。

    2017年,一次村会议上,我将“一村一环三区”的蓝图和盘托出:用3到5年,创建“美丽乡村”和“全国文明村镇”,打通一条村内环形公路,将合并前的3个村分别建成湘江休闲旅游区、立体林业区和鲜果小镇区。

    话刚说完,就有参加会议的党员、村组长笑了。有人说,“陈书记是牛吃棉花,一口白”,说我口才还是好,不知道事情做得怎么样?

    我笑而不语,对于质疑,行动从来都是最好的回应。

    先立规矩,再兴文化

    这个“村支书”确实不好当。

    浦湾村由原兴隆、春石、高升三村合并而来,合并后,党组织凝聚力不强、班子内耗严重,矛盾纠纷频发。开个会就暴露了不少问题,我自己概括了一下:“9点开会10点到,10点半钟哈哈笑,到了11点,三言两语就完了。”

    头一件事,我抓党建、抓班子,把规章制度立起来。我定下规矩:通知几点开会就必须几点到,迟到的罚50元钱作“学费”,以示警戒。可接下来的会议,仍有人迟到。

    如何处理才能服众?那天晚上,我找到白天开会迟到的支委谈心,将纪律和制度的重要性都说明白。然后我提了个解决方案:明天开会,要么我交50块钱,说明我执行纪律不力;要么你交50块钱,表明你迟到,甘愿受罚。这位支委被我的坦诚相待感动,当即表态:“书记,你说得对,明天你看我的。”

    次日开会,这位支委主动站起来说:“上次开会我迟到,违反了纪律,今天我做检讨。希望大家都要遵章守纪,这样,我们浦湾村才有希望。”

    规矩立起来,凝聚力自然不一样。我又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开展“微党课”、组建党员突击队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2017年4月,村级换届选举,我被推选为浦湾村党总支书记。如何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在我看来,文化是根魂。

    浦湾村本就是块“宝地”,湘江绕村而行,有商代古遗址,朱熹和张拭二人曾停留浦湾并结亭讲学,还有“万亩人工林海”瞭望塔等景点。村里旅游资源丰富,还紧临京港澳高速朱亭出入口,京广铁路从中穿过,交通位置优越。英雄文化、传统文化、朱熹文化等,都是村里很有挖掘空间的文化亮点。

    浦湾村有英雄,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李铁桥等,便是其中的典型。通过墙绘、请老人讲述英雄故事等方式,我们大力在村里宣扬这种爱国精神。浦湾村曾是朱熹和张拭讲学之地,我们将村上的兴隆小学作为传承阵地,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朱熹的相关名言警句,提升文化素养。

    同时,我们在村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移风易俗,评选敬老尊贤、孝敬父母等典型进行嘉奖;鼓励村民从自家庭院屋场做起,做好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让浦湾村实现“内外兼修”的靓丽蝶变。

    我的想法很简单,不仅要让村民在经济上富起来,还要在文化、思想及教育上也能一步一个台阶地提升,让“全国文明村镇”的梦想逐步照进现实。

    圆梦,收获两块“国字号”招牌

    2019年,我和村“两委”带领全村3000多村民,争取多方支持,浦湾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起来了,兴隆至高升片区的道路拓宽了,京广铁路春石段的涵洞凿通后村里的3个片区从此连接,而“鲜果小镇”等产业也初现雏形。

    那年,我在一次村里会议上提出,举行一场大型文艺汇演,大家一听都纷纷响应。既然是全村的文艺演出,就需要一首村歌。感慨于这些年的变化,我写下了村歌《浦湾之歌》的初稿。

    可我知道自己并不专业,为了把村歌打磨得更为完善,我又邀请了国家一级编剧张林枝指教修改。在张林枝的牵线搭桥下,国家一级作曲家江晖又为词作谱了曲。

    村里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村歌,这在当时的株洲还是首创。这首村歌在文艺汇演上一唱,村民们都激动又自豪。2020年9月,中国农村杂志社面向全国农村居民或村庄征集民间歌谣,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浦湾之歌》送去参赛。

    全国村歌大赛分五大赛区同时进行,原本,我想着能在分区赛取得名次就很不错了,没想到一路从南部赛区赛进了总决赛,一举夺得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2020年底,“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公布,浦湾村也在其中。听到这个喜讯,我心里感慨万千,深感时光并未虚度,对浦湾村曾经对我的恩情也有了个交代。

    “这里山也青,这里水也甜,百里林海披绿衫,干群齐努力,村民情相牵……”这首《浦湾之歌》,写的是浦湾,也书写了我在浦湾的那段难忘的奋斗岁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