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眼中的定点救治医院:精兵布阵 “四度”战疫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在市定点救治医院,专家们对重点患者进行“四方会诊”。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宋玺

    与疫魔鏖战了近一个月,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别忘了,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有一群人持续与病毒近身搏斗,将一个个感染者从痛苦的泥沼中拉了出来。

    11月26日,记者走进株洲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以下简称“市定点救治医院”),通过四个“度”,让您感受这个战场的艰辛与温暖。

    速度:一天完成救治病区改造,3天完成方舱区改造

    11月26日,这是市定点救治医院启用的第24天。

    当天上午11时,记者来到此地,只见门口设立了警戒线,有民警和保安值守,人员出入需严格查验“双码”和24小时核酸检测结果。

    在内环,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正在精准施治;在外环,行政后勤人员则在精心做好各项保障。井然有序的背后实则是一场时间抢夺战。

    11月1日,石峰区报告首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3日,市委、市政府火速决定整体征用渌口区人民医院作为市定点救治医院,由市中心医院全面接管。

    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接管当天,市中心医院就完成救治病区改造。很快,来自全市22家医疗机构490余名医务工作者集结到位。

    “随着无症状感染者增多,我们一边救治患者,一边继续改造病区。”市定点救治医院领导小组副组长陈迅介绍,仅用3天时间,他们就完成方舱区改造,为前期接收患者起到关键作用。

    难度:患者基数大且年龄跨度大

    株洲并非首次遭遇疫情侵袭,可这一次,对于市定点救治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而言,“闯关”难度在升级。

    首个难点便是院感风险的防控。

    由于此轮疫情毒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载量高,传染性极强,“秒传”现象很普遍。

    如何严守院感第一道防线?陈迅介绍,为最大限度较少院感风险,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接受院感和流程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因培训不合格,有10人退出医疗队。

    此外,市定点救治医院实行军事化管理模式,严格地将内环人员(隔离病区医务人员)和外环人员(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分开管理,实行视频交班、线上会诊等,确保内、外环人员不接触。截至目前,市定点救治医院未发生任何院感事件。

    患者基数大且年龄跨度大也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

    其中年龄最大的有96岁,最小的才34天。感染者的情况也较往年更复杂,有的感染者是肿瘤患者,有的是即将临产的孕妇,有的需要定期做血透,还有的感染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可能随时需要做介入手术。

    “今年,我市没有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重症的患者,可因自身基础疾病导致病情危重的人不少,救治的压力不言而喻。”市定点救治医院救治病区主任黄彭说。

    精度:分类分区管理,“一人一方”治疗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她的心率,防止其出现心梗。同时,也做好了随时进行介入手术的准备……”26日上午11时30分,在市定点救治医院的4楼会议室,一场“四方会诊”正在紧张进行。

    位于隔离病区的黄彭正在线上逐一介绍需要重点关注的患者情况。会议室内,救治专家组成员也在开展“头脑风暴”,商讨诊疗方案。

    面对复杂的感染群体,今年,我市的医疗救治工作聚焦一个“精”字。

    “我们实行分类分区,确保精准管理。”黄彭介绍,他们将症状较重、有基础病、婴幼儿、孕产妇等特殊人群,优先安排到隔离救治区,并设立特医特护专区。将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安排在方舱区,并设立儿童区、老年区、家庭区、潜在风险区(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的感染者),做到患者精准分类,发现问题及早干预。

    为了确保精准治疗,今年,市定点救治医院还成立了血透组、重症及亚重症组、儿科组、妇产组、中医组、营养组、心理组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对重点患者进行“四方会诊”,做到“一人一方”。

    温度:医患间的“双向奔赴”

    “亲爱的‘大白’们,在这隔离的半个月里,我被你们照顾得像个小朋友,谢谢你们给我留下这段特殊又温暖的记忆。”11月21日,即将出院的高中生小雨(化名)给医务人员留下这样一封感谢信。

    在市定点救治医院,温情故事不时上演。

    一名62岁的感染者有肋骨骨折,需要用胸带固定。可她由于重达200斤,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胸带。得知该情况,定点医院病区总护士长谭聂琼和队友找来针线和布料,为患者量身订制,解了对方的燃眉之急。

    为了消除患儿的恐惧,护士们化身临时“妈妈”,为孩子们讲故事,并买来纸和画笔,让他们在隔离病房办起特殊画展。

    爱的守候迅速拉近了医患间的关系。

    在方舱区,十几名无症状感染者主动请缨,成立志愿服务队,协助医务人员进行物资发放、消杀清洁等工作。

    不少患者出院时都会悄悄留下感谢信,字里行间诉说对“大白”的谢意。

    “如今,隔离病房的患者在一天天减少,我们会坚守到最后,直到胜利到来。”谭聂琼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