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住客栈, 不是有银子就行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文史博览

    古人在风景胜地修建了壮美的高楼,点缀了园林景致,又产生了流传天下的绝美诗篇。估计很多富家子弟,文学青年都动了饱览风景的心思。那么问题来了!游山玩水的公子们纷至沓来会不会产生拥堵呢?

    其实,古人要出一趟门实在是太麻烦了,单单说住店,就颇有学问。要知道,在古代论住店,不是光有银子就可以的。古代客栈的登记簿叫店簿,不登记的恐怕是“黑店”。古人注重农耕,所以大部分的人很少有出远门的机会,基本上只有商户官员有出行需求。

    古代的中国虽然没办法信息化管理户口,但很早以前就有完整的户籍制度,有时也要进行人口普查。为了证明和区分人的身份,古人发明了路引、门券、鱼符、牙牌之类证明凭证的物件。

    不过,古人的防伪技术不发达,所以偶尔也会出现假冒的凭证。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或者执行官方授权活动,都会持有符节或符卷。这种符、节、卷等,都是早期入住客栈酒楼的身份凭证,等同于现代人的“介绍信”。后来出现的驿卷、信牌也都属于旅行凭证。也有的客栈不需要,比如《水浒传》中描写的荒郊野岭的客栈,那种劫财害人的黑店……凭证是不需要了,但可能会需要“保命符”。古代客栈的登记制度比现代严格,客人入住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登记的本子叫作店簿,店簿要妥善保存,还要逐月定期交给官府查验。这种登记制度不仅是记录来客的姓名,连籍贯、职业以及到何处去干什么事都要一一登记,官役衙差也会时不时地来检查。一到夜晚也不准客人随意走动,直到天亮方可出入,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寺庙和普通百姓家不得收留外乡人住宿。

    其实,早在上古唐尧时代,客栈就已经存在了。据晋朝学者潘岳《上客舍议》中记载:谨安客舍逆旅之设,其所由来远矣……语曰:许由辞帝尧之命,而舍于逆旅。许由洗耳的典故大家应该都听过,据说隐士许由在拒绝尧传位的命令后,当晚回不了家,就留在客舍过了一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客栈已经遍布各地,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道路两侧全是客栈,遍地都是民宿,倒是有点像今天的旅游景点。

    到了元代,客栈的布置变得更人性化了。据虞集《南浦驿记》记载,在元朝时期,从首都通往广州途中的一个小驿站里,就有堂轩廊厢,庖厩井厕,崇门飞檐,煞是壮观。当时的福建省还属于偏远之地,途中的客栈却十分豪华,可见人们的出行也逐渐普遍化了。

    至于明清两朝的客栈酒楼,是商人、官吏们的最爱。明清的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发展迅速,人口流动大,客栈的功能也逐渐扩张,最后演变成了会馆。会馆风靡一时,几乎遍布全国。除了吃饭住宿等基本功能以外,会馆还有一些拓展功能,比如,喝茶聊天、看戏聚会、谈生意、娱乐游艺等,有的豪华会馆,甚至还有私塾和医院,在那里长住也不是问题了。

    原载“央视科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