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株洲文艺》 静默中的城市 一个抗疫志愿者日记(节选) 孙 翔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静默中的城市。 易跃跃 摄

    (一)

    今天是11月2日的下午。12点40分,志愿者来到核酸采集点。在做好所有准备之后,也就各自站上了自己的岗位。

    太阳很大。防护服很严实。一两百米的队伍需要维护秩序,需要时刻提醒大家保持距离,要提前让核酸检测者扫好场所码,督促各位戴好口罩……一系列的工作都不是很难,但非常繁琐。尤其是扫描场所码,总有人不情愿,说“我有健康码,扫什么扫啊”,于是,解释工作就像开启了复读机,不停地重复。更有不理解的老同志,回怼的语气让人难过。耐心,只有用耐心感染他,让他释怀。

    志愿者不是正式工作人员,不领任何报酬,但也代表着政府的形象。还有社区的网格员,白天黑夜地坚守,脱去口罩后,那被干裂磨破皮的嘴唇上,写满了疲惫,却没有流露出一丝怨言。

    我们也有开心的时候。下午遇见三个拄着拐杖的群众,我们在向排队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后,把他们请到队伍的前面,得到不少群众的点赞。也有行动迟缓的老人,被我们安排适当的位置,减轻了他们排队等候的疲惫,也得到了不少的“谢谢”回应。

    在一点钟到五点钟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尽量少喝水,减少去厕所的麻烦。尽量让出自己休息的座椅,让老人和小孩暂坐一会。

    那些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帮助他们扫码,帮助他们手机认证,帮助他们开启手机流量……其实,面对所有的群众,我们的笑容一直都在,只是口罩遮住了笑容,只能用微笑的眼睛交流。

    (二)

    今天是11月3日,仍旧是晴天。

    从三天两检到七天一检,再到三天三检,已经过去二十多天了。志愿者们无论白天黑夜,仍都是招之即来。这一帮人不少是年过六旬的退休人员,有些已过七旬,也与政府工作人员并肩战斗在抗疫的一线。

    “总要有人付出,我是共产党员,多付出一些是应该的……”七十一岁的老孙如是说。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抗击疫情是大家的事。这也许就是志愿者那无言的心声吧。

    下午值班,只好提前吃罢饭,十二点半就得到核酸检测点,只好放弃习惯的午休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工作内容依旧,忙碌依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依旧。

    有一个插曲很暖心:有一位一手抱着一个幼儿、一手牵着一个孩子的年轻母亲,身后还跟着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就在队伍中……

    周边的群众看见了,巡回维护秩序的志愿者也看见了。“我们让这一家人插到前面去好吗?”此时,前后队伍中的群众都戴了口罩不好表达,却齐刷刷地举起手,表示同意。温馨的一幕感染了志愿者也感染了群众。在志愿者的搀扶下,老人和牵着孩子的母亲一家人被安排在队伍的最前面。

    (三)

    有一群日夜巡防在抗疫一线的身影。说他们是官却不是什么官,但他们却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他们就是社区工作者。

    和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离不开浆洗睡觉带孩子,也有喜怒哀乐的困扰。但是,在疫情袭来的时候,他们毅然决然放弃家庭事务,以白加黑、五加二的战斗姿态,坚守在抗疫的一线——这是田心街道南峰社区的工作者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不是官,可人民群众认为你就是官,一言一行代表政府工作者的形象。一句话没说好,就有群众说你摆架子,一件事没做到位,就有群众提意见,一次工作中小小的失误,被骂被投诉也不稀奇……他们也是爸妈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爸妈,面对这一切只有一个字:忍。对别人爸妈的笑脸或许对自己爸妈的笑脸还多,这就是社会工作者爱的付出。

    一件简单的事情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容易:吃饭。在我做志愿者期间,就没有见他们回家吃过一顿安稳午饭,都是在核酸检测点吃一份盒饭了事。哪怕是吃盒饭的过程中,还时不时地放下饭盒,向前来咨询的群众做好解释工作。赶上谁家出了啥事情,就得放下盒饭去谁家解决矛盾。我们志愿者可以三班倒,她们却从早到晚一直坚持在现场和社区。

    都说理解万岁。理解其实是双向的。所以,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吧,这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