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档案收集 实时记录抗疫实况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市档案馆志愿者罗卫红在社区彻夜整理防疫材料。 受访者/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廖智勇

    通讯员/李敏

    疫情来袭,全市各街道社区、机关单位、志愿者团队闻令而动,精锐尽出,奔赴抗疫一线;人民群众响应号召,严守居家令,尽最大努力阻断病毒传播。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团结抗疫的大行动在株洲抗疫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档案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忆。我市疫情爆发后,市档案馆倾全馆之力支援抗疫,几乎全员下沉防疫一线,边充当工作队员和志愿者,边记录社会各界抗疫实况,为本次疫情阻击战留存珍贵档案资料。

    彰显党员担当

    不辱胸口那抹“红”

    疫情就是集结号。市档案馆在编27人,40岁以上的同志占了三分之二,全馆25人参加一线抗疫,几乎做到全员参与。其中4位同志还担任社区防疫工作队队长,负责多个小区的防疫工作。

    联络人员、整理分析数据、建立台账等是档案人的看家本领。凭借这些优势,市档案馆的同志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特长生”,在社区核酸检测数据汇总和整理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事们分赴各个社区后,都成了‘香饽饽’。”市档案馆副馆长陈绯说。

    “技术活”要干,“体力活”也不含糊。尽管年龄普遍偏大,可市档案馆的志愿者们参与核酸检测、居民劝导、上门排查等费时费力的工作从来不“掉链子”。

    工会主席尹素芳是市档案馆下沉干部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她每天总第一个赶到社区报到;机关党委副书记冯艺忍着手术后的疼痛,每天在社区工作10多个小时;编研科科长陈华每天清早赶到防疫指挥部,回家已是深夜;编研科副科长谢伟临危受命紧急赶赴芦淞区抗疫……虽都有各种困难,大家却都不约而同选择克服。

    “明明只是志愿者身份,既不是“挑大梁”的医务人员,也不是担主责的街道社区人员,没必要这么没日没夜地干!”有志愿者家属不理解。

    “筹建红色档案馆的目的是赓续红色文化。什么是红色文化?不惧险、不畏难、艰苦奋斗、坚持斗争就是红色文化的精髓。市档案馆干部下沉防疫一线,既是传承红色文化,也是践行红色使命。”市委副秘书长、市档案馆馆长刘继承表示。

    白天做志愿者

    晚上收集档案材料

    困了就席地而眠的公安干警、累到脱水的医务工作者、熬红了双眼的社区工作人员、喊哑了嗓子的志愿者……一幕幕动人的情景诠释了株洲人民在重大挑战面前的勇毅和坚强。

    市档案馆下沉干部和志愿者们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做好本职工作,用照片和抗疫日记记录株洲抗疫现场的感人画面和动人故事,为此次全市抗疫大行动留存珍贵档案资料。

    人事科科长罗卫红白天担任社区防疫队队长,晚上整理抗疫资料,虽然连续高强度工作使身体、精神都很疲惫,但肩头的责任感令她不敢放松,再苦再累也要整理好当天社区、志愿者以及同事们汇总过来的文字材料。未来,这些无声的文字档案将是株洲此次抗疫行动最真实的记录。

    市档案馆接收征集科副科长李舒琪除了在一线当志愿者,还有一份特殊的任务:收集整理抗疫过程中的照片档案并归档保存。

    “我要尽量留存住每一个感动画面,记录每一个抗疫英雄。”抗疫过程中李舒琪用手机拍下了大量照片,她还大量收集其他社区工作队拍摄的视频、照片,并为每张照片标注日期、说明并存档,每天工作完已是凌晨。

    市档案馆副馆长段圣伟介绍,目前市档案馆已收集了上一轮疫情防控档案,建立了专题数据库并已报送至上级部门,此轮疫情结束后将接续开展更详尽的抗疫档案收集工作。

    他还表示,株洲红色档案专馆建设进入关键阶段,正在稳步推进,正式开馆后,有关株洲新一轮抗击新冠疫情的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和实物档案将在红色档案专馆特定展区呈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