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声里话变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往事

    洣江是茶陵人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两岸村民傍水而居。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治理,洣江河一遇洪水就泛滥成灾,家园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两岸村庄的厕所,迫于每年被洪水冲毁的无奈,都是“当天坑”。所谓“当天坑”,就是两岸村民在距家四五十米的地方挖一个坑(大约面积七八平方米,深一点五米左右),四周砌几层砖的矮围挡,全坑无墙无天,无遮无掩。久而久之,成了当地大煞风景的“遗存陋习”。

    我曾经工作过的下东乡,十八个村中有七个村庄在洣江河岸边,这里长期流传着一首关于“当天坑”的民谣:

    沿河厕所当天坑,围墙只有二尺三。

    一根横木两块板,半坑浮渣臭水潭。

    入蹲四顾露头脸,满地蚊蝇绕身转。

    屙屎如同掉炸弹,粪便污水溅屁眼。

    这首民谣十分真实地描述了“当天坑”厕所的落后现状,以及上厕所难的无奈和尴尬。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条心村有一在北京工作的儿媳妇,千里迢迢,满怀喜悦地随丈夫第一次回老家省亲。上“当天坑”时,不仅战战兢兢、被蚊蝇袭扰,而且“抛头露面”“显臀露股”,十分难为情,很不“方便”。结果,只住了一个晚上,便哭闹着回京,高兴而来,扫兴而归。黄堂村一旅居台湾的老人,打算叶落归根回故乡颐养天年,也上了一次“当天坑”,回乡定居的念头就打消了。“当天坑”的原始落后及传统陋习,污染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危害身体健康,损害村容村貌,影响生活质量,是洣江河两岸村民的“历史痛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天坑”的现状日益改观。尤其是国家加大了对洣江河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于2005—2012年在上游的洣水、沔水汇合处拦河筑坝,建成了全市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东阳湖,调节水量,防洪渡汛,综合利用,旅游观光;在中、下游加固河堤,疏浚河道,植树造林,建立河长制,洪水灾害得到根本遏止。特别是近十年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民生福祉,在更新观念、破除陋习的前提下,结合决胜脱贫,加大了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大规模、全方位、高标准进行了农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规划庭院美化,重点改水改厕,建设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洣江河两岸各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对所有“当天坑”实行彻底“革命”,全部拆除,终结“屈辱历史”,接通自来水,建成室内、室外水冲式无害化处理的卫生间,还在人口活动稠密地和交通要道处,配套建设了宽敞明亮、清洁卫生的公厕。小厕所,大民生。近两年,茶陵县仅对沿河8个乡镇拨付的农村改厕奖补金达1689万余元,奖补农户10370户,另投资350万元建公厕20座。农村厕所已“脱胎换骨”,今非昔比,“当天坑”之痛一去不复返。

    如今,村庄变化翻天覆地,农村环境日新月异,田园风光欣欣向荣,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条心村村民胡尹明,无限感慨地撰写了一副公厕新春联:

    寓安居,祛陋习,提质修容,坑厕更生除旧貌;

    承德政,沐甘霖,脱贫致富,乡村巨变换新颜。

    有幸旧地重游,在原下东乡七个沿河村中,又听到了关于厕所的新民谣:

    高楼花园展新颜,楼上楼下卫生间。

    清洁明亮空气鲜,洗涮排泄用清泉。

    如今入厕当神仙,前后对比两重天。

    春风化雨环境美,从此不见当天坑。

    小康不小康,厕所大变样。新民谣讴歌了党和国家的德政惠策,见证了农村“厕所革命”的历史变迁,描绘了村庄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抒发了村民步入小康社会、享受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