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醴陵陶瓷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接受媒体专访。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浩瀚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毅

    通讯员/陈君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醴陵享有“中国陶瓷之都”美誉,其釉下五彩瓷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

    “醴陵陶瓷业是一个国人在特殊地理环境、特殊年代所创作的奇迹。”10月27日至28日,《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三季节目组来到醴陵市录制节目。期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接受《株洲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些年,株洲、醴陵两级党委政府抓住了优势,积极关注陶瓷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陶瓷品类有很大的拓展和延伸,发展成为醴陵市支柱产业之一。”

    积极探寻醴陵工业遗产的三重价值

    文物,活着的历史。

    单霁翔说,过去,文物保护对象多为静态的,比如古遗址、古墓等,现在还要保护活态的,比如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不仅宫殿、寺庙等历史性建筑要保护,那些普通人生活工作场所、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和商业老字号,它们寄托一代人的乡愁,也应该保护;同时,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诸如商品贸易、人类迁徙廊道等文化线路。此外,过去文物保护只保护物质要素,如今还要保护文化遗产的非物质要素,比如羌族的羌笛。

    “长期以来,没有对工业遗产给予应有的重视。”单霁翔表示,我国虽然工业化进程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世界惊叹,有很多的工业遗产需要保护。

    他以首钢工业遗产公园举例说,“很多大型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在这里举办,包括冬奥会。工业遗产进入人们现实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活力。”

    2019年10月,醴陵群力瓷厂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通过醴陵的案例,探寻其历史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呼吁更加重视工业遗产保护,让人们更关注工业化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工业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这也是节目组走进醴陵的一个思考。”单霁翔说,“工业遗产要像古代遗产一样受到重视,因为它们也是前辈和我们这一代的创造。”

    群力瓷厂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景观

    红砖墙、黑瓦片、青苔路,密密麻麻的素烧坯,随意摆放的手推车……数十载光阴飞逝,醴陵群力瓷厂旧址仍然保留着瓷城几代人记忆中的模样。

    “群力瓷厂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景观。”走在厂区,单霁翔感叹。

    2011年5月17日,群力瓷厂改制停产,当时推车的位置、工位上摆放的半成品、没来得及运输的成品依然可见,仿佛时间凝固在这一刻。

    长期以来,围绕文化遗产是“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争论不休。在单霁翔看来,保护、利用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它们不仅有灿烂的过去,还应该拥有健康的未来。”单霁翔表示,有生命的历程,就是文化遗产的尊严,“传承,就是叫人们喜欢他,接近他,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通过文化旅游、社会教育,通过厂房的合理利用创造新的价值,它们才会健康地走向未来,惠及更多民众,民众才会倾心保护文化遗产,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在这方面,无论是株洲市还是醴陵市都作出了很多典范性的工作。”单霁翔希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把株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让醴陵陶瓷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我到湖南次数比较多,其中对醴陵釉下五彩瓷印象深刻。”单霁翔说,2012年1月,他刚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当时就筹备了“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专门拿出2个展厅,展示醴陵陶瓷,如此大力度,在故宫博物院很是少见。

    “醴陵陶瓷从一开始就是走进千家万户,特别生活用瓷,结合实用性和艺术性,注重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播。”单霁翔认为,醴陵陶瓷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百年前,醴陵釉下五彩瓷惊艳世界。新中国成立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再放异彩,获得了“国瓷”美誉。如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醴陵陶瓷。尤其是随着技术在不断改进,釉下彩料也已经由最开始的五种发展到现在几十个品种,几乎涵盖所有色系。

    “醴陵陶瓷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对世界的贡献,还有很大的宣传提升空间。”单霁翔直言不讳指出,醴陵是千年瓷都,很有名,但还缺少家喻户晓的品牌,“人们一般不以产地论,而是以品牌论。”他希望通过《万里走单骑》第三季的宣传,让醴陵陶瓷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单霁翔说,醴陵市1/4的人口和陶瓷有关,对陶瓷业发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都是城市难得的精神价值,要通过工业遗产、文化遗产的呈现,让城市获得更好的对外形象,让未来走向海外的醴瓷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