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下的“双向奔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胡乐 何春林

    杨凌凌

    1日,病毒,无情侵袭;防控,形势严峻。

    2日,城市静默。静默之下,跑动起来的是党员、干部、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在大街,在小巷,在医院,在小区,阻击着病毒,传递着温情,践行着“生命至上”的使命,诠释着大爱无疆的真义。

    城市守护人民,人民呵护城市。这场守护与被守护之间的“双向奔赴”,召唤着勇气,聚集了力量。

    我们看到,市、县区指挥部里跑动的身影,熬红了的眼睛,听到嘶哑了的声音。每个人都知道,快一点,再快一点。

    我们看到,楼栋里,“大白”们急促的脚步,汗湿的衣衫。每个人自我提醒,快一点,再快一点。

    我们看到,房间里,宅居的市民紧张的表情、焦虑的眼神。但他们都清楚,静下来,静下来也是一份贡献。

    同心,没有越不过的山;心手相连,没有跨不过的坎。云开“疫”散,我们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向“疫”而行,勇往直前——“什么都可以豁得出去”

    1日,一场与病毒赛跑的阻击战在全市打响。连夜,我市启动了流调溯源、密接人员追踪排查管控、社区管控和核酸检测等工作,对新冠肺炎感染者居住及其他涉及的活动场所开展环境监测和消杀。

    当晚,651名党员干部,下沉217个社区参与一线疫情防控,织密基层防控网。

    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城市,连续十余天静默管理,市民足不出户,在株洲史无前例。如何做好城市静默下的疫情防控,百万市民的生活所需如何保障,没有过往经验参考,这对城市的决策者和各方面的工作都是极端考验。

    市指挥部领导一天一调度,对每天的防疫进展综合分析、仔细研究、迅速部署。问题研究事不过夜,一道道指令连夜下达基层,一项项工作连夜部署到位。

    从阻击战,到歼灭战,再到扫尾战,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干群上下一心,步步为营,攻坚拔寨。

    “快点再快点,我们跑在前面,病毒就会被甩在后面。”过去的18天,这句话成为芦淞区大园社区防疫队员刘鹏摇、陈剑的口头禅。

    大园社区是最先隔离封控的高风险区域之一,核酸检测采样必须上门入户。辖区内老旧小区多,天蒙蒙亮,刘鹏揺和医护人员一层楼一层楼往上爬,一户一户地敲门。截至20日,该社区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处”要求,完成了15轮核酸检测。日行4万多步,长时间高频率爬楼进行核酸检测采样、上门送物资的陈剑双腿浮肿明显,每天靠热敷缓解酸痛。如今,大园社区已降为低风险区,住户可以有序下楼活动。刘鹏摇称“这一切都值了。只要能战胜疫情,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去”。

    截至19日零时,我市共分10批次,选派了1501名干部,下沉一线防疫工作。

    “我是党员我先上!”“你在制造名城守着我,我在幸福株洲望着你。”……截至19日零时,在“幸福株洲”微信群里,1600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报名参与疫情防控志愿工作。

    ●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守护城市的万家灯火

    疫情防控,人人都是一道防线。

    “感谢你们的守护,辛苦了!”“谢谢你给我们送菜,不然都不晓得吃什么了。”这段时间,这样的温情在株洲时常上演,防疫工作者和居民之间、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你朝我走来,我向你奔去……虽然呈现方式不尽相同,却生动诠释着:疫情防控,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1月7日22时,一项紧急任务摆在了芦淞区庆云街道山水国际小区党支部宣传纪检委员肖学珉面前:配送物资将在半夜或凌晨运达小区,需要安排人接货。这批货物数量多、分量重。然而,山水国际小区原本有70多名物业工作人员,被封控后只有23人到岗。人手不够,怎么办?到货时间是凌晨,这么晚会有人愿意出来帮忙吗?

    肖学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山水国际小区党员”微信群里发布了这一任务。没想到,短短几分钟内,15名党员接龙报名组成了“卸货搬运小队”。面对大家的热情报名,群里的南湖塘社区党委书记周亮瞬间从“怕人不够”变为“怕人太多”,及时截止了报名。

    考虑到第二天早上的蔬菜配送还需要一些志愿者,紧接着肖学珉又发布了第二个专项任务:运送配送物资。刚才没领到任务的党员又纷纷开始“抢单”,短时间内又集结了20多人的“运输小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在抗疫一线,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志愿者忘我奋斗,通宵达旦坚守岗位,他们化身小区的“快递员”“疏导员”“讲解员”,守护城市的万家灯火。

    11月18日晚上9时,芦淞区政府大楼依然灯火通明。在区政府办工作的林雯晴桌上的盒饭旁边,是一堆药。同事说,他刚打完点滴回来,这是他当天吃的第一口饭。

    市贸促会的陈聘,作为市直机关派驻的工作人员,驻守在新华桥上,平日这里是中心广场车辆最多的区域之一。一位老人驼着背,慢慢向桥头走来,“我70多岁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想回家,我家就在桥下。”陈聘向老人解释了现在不能过桥的原因,随后拨打了民政部门的救助电话和街道的求助电话。志愿者给老人送去水和泡好的泡面。等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接他时,他红着眼睛对大家说:“谢谢,谢谢你们!”

    最朴素的信任,莫过于“双向奔赴”;最平实的默契,莫过于你呼我应。

    我们皆如星辰,点滴星光可成星海。

    ●守望相助,共渡难关——患难与共的“一家人”

    城市暂停了,但爱仍在流动,社区里陌生的邻居熟络起来,相互关心、互相支持。

    家里没菜了,我分你一点;一个人独居不会做饭,来我家吃吧;不会换灯泡,我来帮你……一方呼叫,八方支援。疫情期间,这样暖心的场景,经常在各大小区业主群里出现。

    曾几何时,我们感慨,钢筋水泥包裹的都市,邻居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今,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时代内涵。

    6日,李玉兰阿姨家;7日,波叔叔家;8日,胡昌明叔叔家;9日,姚小池家;10日,梅子阿姨家;11日,文叔叔家……这是高三学生宁宇茜记录的每天给她送饭邻居的名字。备战艺考需要,她在广汇商业广场小区的出租房内无米无菜,更没有厨具,靠吃面包和方便面度日,邻居们得知后,排班给她送饭。

    疫情之下,一幢楼、一个小区像是一个个“命运共同体”,大家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11月9日早上,庐山春天小区和早安华晨小区的业主推开门,就看到了门口的蔬菜包,原来这是人在长沙的庐山春天小区业主丹正道吉(藏族),通过湖南省甘肃商会采购到了9吨蔬菜,捐赠给这两个小区的所有业主。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好心邻居是谁。

    这是株洲的温度和人情味。待疫情散去,我们摘下口罩那一刻,在电梯里遇上了,在小区碰上了,我们定会相视一笑,抑或闲聊几句。因为,我们曾经一起接龙买菜,一起分享信息,一起打气鼓劲。从今往后,我们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而是患难与共的“一家人”。

    安静的株洲,大街小巷、社区楼道,动起来的还有那一抹鲜艳的“志愿红”。

    龙腾国际小区的豆子一天下来可以把小电驴骑到没电;山水洲城的刘娟一天走近4万步;贺家土的何梦花晚上回家靠女儿涂抹红花油按揉小腿,第二天继续志愿服务;南峰社区的陈敏虽是残疾走起来一瘸一拐,但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有需要的居民面前……口罩遮住了微笑,遮不住真诚友善的初心。

    11月初以来,全市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深入社区小区,积极开展核酸检测、防疫宣传、秩序维护、卡点值守、物资转运等志愿服务,截至目前,累计9.4万余名志愿者参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暖暖之爱得以传递。

    饭店开张第二天遇到疫情,退伍军人王湘祁立马组织员工制作爱心餐,送到抗疫一线;残疾种植大户王志军,从村里拉来满满的一车蔬菜送给志愿者和一线防疫工作者;炎陵县船形乡同睦村村民拉来1万公斤蔬菜,湘西泸溪县送来2万多公斤蔬菜;在外创业的株洲小伙袁际森、段威捐款12万元,“衣哥”捐款30万元,狐轩服饰捐款50万元,联诚集团捐款100万元,各个商会、行业协会捐款捐物……

    这些普通人的平凡之光,这些危难面前的爱心善举,彰显出株洲城市的温度。这是力量之源、信心之源。它让人坚信:再大的困难,我们定能战胜;再大的坎坷,我们定能迈过。株洲,一定赢!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