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众志成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下沉社区支援核酸采样工作。 通讯员/张曦予 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琼

    11月13日,这是株洲静默的第十二天。

    芦淞区锦绣江山小区,距离最早一起疫情发生地仅隔一条马路。身处高风险区,一天天,小区居民看着楼下白色的防护服进出,紧张、焦虑,失望,又希望。

    居家,居家,与外界联系每天只有两次,一次是上门做核酸的医务人员,一次是上门送物资的志愿者。忙碌而充实的日子戛然而止,社区群里弥漫着种种情绪。

    小区里,城市居民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不便、心里不安、精神不适。

    小区外,城市管理者也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急、难、愁、盼。

    这座城市面对的是一场历史性的大考。

    “要不要静默”,这是决策者面对的两难判断题。“怎么静默”,这又是决策者面对的一道复杂选择题。

    “疫情怎么防住”“病人怎么救治”“防控力量怎么组织”“小区怎么管理”“生活怎么保障”“物资怎么供应”等等,这是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面对的问答题、实操题。

    这不是选做题,每一道都是必做题。

    这不是书面作答,每一项都需行动作答。

    答卷正在通宵达旦的指挥调度、大街小巷的奔波中书写,也在宅居家里的支持中书写……

    速度与激情

    ——医卫人员:“我们不敢停下来,病毒会祸害很多人”

    这一次,围歼病毒之难前所未有。

    此轮疫情毒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载量高,传染性极强。通俗地说,就是平均1个感染者在其传染期内能够传染给18人,“秒传”现象很普遍。

    更难的是,株洲此次传播重点区域在学校、市场群等人流特别集中的中心城区。

    全员核酸检测是快速发现感染者、有效阻断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不抓早,病毒会呈几何级数传播。

    可株洲主城区就有160余万人,一天从采集到运送到检测到结果发布,人手、设备、车辆等,在城市静默时期,都是难题。

    光核酸采样环节,就意味着医护人员要在几个小时内接触160余万人,起码要敲开50万扇门。

    再难,也得跑在病毒前面。

    11月11日下午3时,虽已立冬,株洲仍是“烧烤”模式。

    在芦淞区建宁街道徐家桥社区,市妇幼保健院核酸采样队员李秀静正在一个老旧小区逐层“扫楼”。这是她和其他41名队员在此鏖战的第9天。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爬楼本就费劲,还得背着消毒液、采样管、医疗垃圾袋等物资,爬到7楼时,她早已大汗淋漓。粗重的喘气一下子就让护目镜雾气蒙蒙,看不太清路。

    她所驰援的徐家桥社区是疫情的“暴风眼”,7000余人的小区,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和老年人,有的是城中村,无物业管理。每天要爬多少级楼梯,敲多少次门,举起多少次采样拭子棉签,李秀静早已记不清。

    她只记得,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手掌被汗水泡得发白。她只知道,微信步数日均超过2万步,7天瘦了8斤。

    “我们不敢停下来,病毒会祸害很多人。你停下,它不会歇气。”李秀静说。

    还有更多的“追阳”者步履不停。醴陵市二医院儿科护士吴环在采样时不慎磕伤牙齿和膝盖,仍不下“火线”,医院只能下发《强制休息令》;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专家郭书红披上“战袍”,带领该院53名白衣战士奔赴茨菇塘街道,3天采集超过15万人次……

    以快制快。全市近4000名医护人员在核酸采样战场争分夺秒,只为尽快把潜在感染者全部“捞干净”。

    在救治战场,白衣战士也在奋力与病毒抢人。

    “今天感觉如何?”11月10日上午10时,在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区,54岁的黄彭正细致地为患者诊治。

    他是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3次驰援定点医院。这一次,战“疫”老将遇到的问题更棘手:病毒传染性强,感染人数多,发病人群复杂,感染者中有90多岁的老人和几个月大的婴儿。

    面对狡黠的病毒,黄彭和队友在不断探索更好的救治方法:优化“一人一团队、一人一方案、一人一会诊”,组建中医专家组、互联网问诊团队,引入儿科专家、心理专家等,对每位患者辨证施治……

    11月11日,我市此轮疫情的首批新冠肺炎感染者出院。喜讯传来,黄彭和所有救治一线的几百位医护人员如释重负,“只要方法对了,敌人再强大也不可怕!”

    静与动

    ——党员干部:“静下来的是百姓,动起来的只能是我们,舍我其谁!”

    疫情汹涌而至,而战机转瞬即逝。

    非常之战需非常之策,株洲上演“壮士断腕”。从11月2日起,全市实行静默管理,严格控制人员流动、严格实行交通管制等,确保人流、车流、物流处于静默状态……

    城市慢下来、居民静下来,并不意味着生产停摆、生活停顿。物资如何供应、配送?百姓就医需求怎样保障?城市如何正常运转?……问题迫在眉睫,问题考验情怀与能力。

    “真好,又是全员阴性。”11月11日,得知华联小区第七轮全员核酸结果后,来自市红十字会的郭风不禁长舒一口气。他作为市派干部,下沉至芦淞区庆云街道王塔冲社区已经10天了。这里下辖6个小区,全域高风险。

    一万多个居民的吃喝拉撒如何解决?封控小区怎样管理?……这么突然,这么紧急,这么繁杂,摆在这个山东汉子面前的,是千头万绪,是千难万险。

    进驻社区没多久,他就发现幸福村小区有18户居民、近60人住在老房子里,家中没有卫生间。由于附近的建宁驿站关闭,这些人的“方便”问题成了难题,引来吐槽声不断。

    “‘方便’之事都不解决,百姓怎么愿意配合工作?”郭风赶紧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经多方协调,这处建宁驿站重新开放。

    “静下来的是百姓,动起来的只能是我们。”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纷纷将抗疫战场当作检验初心使命的考场。

    芦淞龙泉社区,一名独居女子突发疾病,株洲日报社派驻龙泉社区工作队队员田康、罗静明立马驾车将其送医,最终化险为夷;天元嵩山路街道临江社区,市资规局28名党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量身订制抗疫地形图……

    市交通运输局打通“大循环”,积极对接长沙、湘潭,办理重点保供车辆通行证1000余张,让物资能顺利进入株洲。

    市商务局激活线上购物渠道,通过建立保供人员白名单,打通城区居民供应流通“最后100米”。

    市卫健委先后发布《给孕妈妈的一封信》《疫情期间红黄码及隔离管控人员就医指南》《关于血液透析患者就医指南的通知》,保障市民就医需求。

    ……

    渐渐地,小区里,市民紧张不安的情绪越来越少,更多人有了信心,看到希望。

    这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的抗疫,在城市各个社区赢得居民点赞。

    微光与星河

    ——社区人员与志愿者:“你们先消消气,能解决的我一定帮你们解决”

    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你我他的平凡微光,汇聚成灿烂星河。

    “嗡嗡嗡。”11月13日早上6时30分,年近七旬的熊建良被手机的震动声吵醒。就在4个小时前,他才结束工作,拖着沉重的身体,躺在床上。

    来电的是一位独居老人,因为需要紧急购药,向他求助。

    “社区工作就是这样,居民随时会给你打电话。特殊时期,每一件事都不是小事。”熊建良一边说着,一边起身穿鞋,戴上口罩冲出家门。

    熊建良是天元区泰山街道恒瑞雅园小区党支部书记,疫情来得突然,小区的物业主任和干事被隔离在芦淞区,这让他的担子更重了。

    “我家快没电了,需要充100元电费。”“我家孩子奶粉、尿不湿不够了。”……自小区封控后,熊建良每天都会收到几十条求助信息。

    为化解居民难题,他成立一支3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每日将居民需求进行分类解决。

    连轴转了十几天,他早已累得直不起腰。身体的劳累还算其次,心理的压力也在时刻考验他。

    “为何这些蔬菜包又贵又不新鲜?”“出入小区是我的自由,你们没权利管我。”……即使这些事超出他的权利范围,个别居民也会来“找茬”。

    “你们先消消气,能解决的我一定帮你们解决,现在最重要的是确保大家的安全。”顾不上消化自己的委屈,熊建良反倒当起心理疏导员,帮这些居民排解负面情绪。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当城市按下“暂停键”,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

    得知封控在家的周师傅急需买药,庆云街道锦绣社区志愿者周女士便化身“跑腿员”;担心市民没菜吃,天生残疾的蔬菜种植大户王志军,主动将基地80%的蔬菜免费赠出。物资代购员、垃圾清运员、防控宣传员、隔离保障员等等,都是普通市民。

    今天,低风险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街头关门已久的商店再次营业,许多市民走上街头,感受这座城市久违的生机与活力。

    疫情终将过去,太阳已然升起。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