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前行 向着全民健康奋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制图/左骏

    朱洁 朱卫健

    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健康,是群众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

    十年奋进,株洲卫生健康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真抓实干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大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克难经受各项考验:联防联控,成功抗击疫情;三级医院“顶天”,基层医疗“立地”;足不出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三医联动”,破解群众看病贵等问题……

    这十年,在向着全民健康目标奋进的道路上,株洲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未来,株洲市卫生健康委将一以贯之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加快谱写“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新篇章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A

    疫情防控:

    数次疫情应对有力

    这是新冠疫情的第三年。

    国庆以来,随着人员流动,全国、全省疫情呈现出多点频发态势。株洲市疫情联防联控体系沉着应战,经济正常运行,学校正常开学……历经几次疫情阻击战,株洲卫健人已积累了充足经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的疫情防控保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抓早抓小、严防输入”。面对3次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以战时状态、战时思维、战时机制、战时作风全面迎战。市委书记、市长每日调度,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坐镇指挥。每次疫情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实现了疫情“零外溢”、患者“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目标。

    “最大限度减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株洲经验,亦得到国务院督查组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病毒狡黠,疫情复杂。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护航经济行稳致远,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市卫健委坚持定期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形势,重点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指导各县市区各部门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与此同时,全力推进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累计接种新冠疫苗883.7万剂,筑牢人民健康安全屏障。

    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在守护株洲健康平安的同时,株洲卫健人还同全国人民同心抗疫。3年来,我市先后派出20批次的医疗队伍,共计600余医务人员驰援西藏、海南、上海等地,与各地阻击新冠疫情分享株洲经验,作出株洲贡献。

    B

    病有良医:

    医疗能力不断提升

    疫情是突如其来的大考,有准备者才能通过考验。

    疫情之战考验着株洲的医疗能力和卫健系统的管理水平,是近年全市医疗能力不断提升的剪影。

    7月20日,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协作下,年近八旬的唐阿姨获得“新生”。4年前开始,她因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反复住院,生活质量越来越低。

    经过充分讨论,市中心医院认为病人有植入CRTD的强烈指征,即同时具备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和ICD(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功能的一种手术。虽然这种手术尚属心脏介入领域的顶尖技术之一,但最终通过医患配合、医护协作,唐阿姨成功接受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她感慨,如今,不出株洲,也能治愈疑难重症了。

    保障人民健康是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努力。这十年,全市每万人全科医生由1.1名增至3.4名,全科医生总数达1327人。而为呼应株洲百姓对求医问药的更高诉求,株洲医疗能力逐步实现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跨越。

    2013年5月,全市医疗航母——原市一医院整体搬迁至河西,更名为市中心医院,开放床位近3000张,门诊日接待量达5500人次。

    2014年起,我市先后开展三批次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每批次为期三年,通过财政投入,项目建设重点专科达到“省内领先,国内知名”。包括市中心医院的肝胆胰中心、心脏中心、脑血管中心等、市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市二医院的肿瘤科、市三三一医院的头颈甲状腺外科、市人民医院的老年病科、市三医院的精神病科、市中医伤科医院的中医骨伤和康复科等。全市临床学科呈现市中心医院航母牵头,其他三级医院各具侧重,协同发展之势。

    作为中医药始祖炎帝安寝地,这十年,株洲中医药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2013年以来,全市形成了以市县两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机构为主体,以两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各级综合医院都设立中医科,有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9个,省级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40个,全市108个基层医疗机构均建成了标准化中医馆。全市中医类别医师、中药师(士)近2000人,有中医类别高级职称20人,副高职称156人;共有省级名中医10人,市级名中医65人。2022年,株洲率先建设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并由市委书记曹慧泉主持,在全省率先召开中医药大会,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再吹“进军号”。

    医疗能力的发展说到底靠的是学科的进步和人才的培育。这十年,我市基本建立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在职继续医学教育的完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启动市卫生人才“135”工程,自2013年开始,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卫生人才的培养,一批医术精湛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株洲有省“12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名、市级科技领军人才7名、抗疫领军人才5名、市级核心专家35名,市卫生系统“135工程”领军人才6名、学科带头人23名、学科骨干262名。

    人才主持和引领下,全市重点学科大发展,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7个,26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居全省前列。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进步奖上实现“零的突破”:2017年以来,我市医疗团队获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32项,市级科技立项180项;发表论文1414篇,SCI论文163篇,获得专利136项,发明专利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关于心衰治疗、丙肝治疗等医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均已在临床中造福病患。

    C

    深化医改:

    破解民生难题

    我市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但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免不了遭遇问题和瓶颈,这就需要用医改之矛破之、改之。

    这十年,株洲迎难而上,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动医改向纵深挺进,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医改,先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题。

    这十年,我市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全市卫健事业,在全省首推“驻院式”综合监管,为医疗卫生行业实施综合监管提供株洲经验。

    另一方面,我市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和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大力加强公立医院监管和绩效考核,公立医院运行效率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平均住院日逐年缩短,城市公立医院人员支出比例由2013年的28.84%上升到2021年的48.28%,医院管理逐步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切实改进服务质量。制定服务流程优化、优质护理服务、用药目录规范、同级公立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预约诊疗、分时段诊疗等一系列措施文件,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公立医院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明显改善。

    为全面提升百姓满意度和获得感,我市不断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资源下沉。

    我市积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探索构建多种模式的医疗联合体。2016、2017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分级诊疗、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在市域外,通过专科联盟形式以技术为纽带对接吴孟超院士、李兆申院士、周宏灏院士工作室,湘雅医院等省内外医疗品牌,让株洲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在市域内,发挥市属三级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的引领和龙头作用,建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让株洲老百姓享受到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醴陵市成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标杆。至2021年,全市组建各类医疗联合体102个,市域内就诊率从2013年的75%上升至2021年的93.94%,初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医改,还要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2014年,株洲在全省率先破除“以药补医”旧机制,在所有公立医院实施取消“以药补医”改革,成为全国7个首批全覆盖城市之一,药占比从2013年的37.95%下降到2021年的24.67%。

    近年,我市在认真学习三明医改经验的基础上,在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上下工夫,打出一套“组合拳”:2020年,我市在全国首创药品集采“五市联盟”,年节省费用4700余万元;2021年牵头组建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八市联盟”,年节省费用3400余万元。株洲,成为全国唯一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非省会城市。

    这十年,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多次获国务院和省政府表彰,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住院、门诊患者综合满意率从2013年的89.4%、88.8%上升到2021年的94.71%、92.81%。

    D

    健康株洲行动:

    从治病到预防的健康理念之变

    这十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一些健康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发展进步,中国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老百姓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期盼不得病、少得病。预防,成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通过对威胁株洲市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进行分析,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顾晓芳认为“预防”是“健康”的题中之义,“健康”是“治病”的理性选择,主导市卫健系统将医疗重心从治病转向预防领域。

    十年来,全市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加强了对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宣讲和实践。十年来,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10类扩展至12类,每年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病患者和儿童、孕产妇以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21年底,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00多个,常住人口签约率达40.31%,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3.61%。

    这十年,芦淞区、天元区、醴陵市成功创建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攸县、石峰区、荷塘区、渌口成功创建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9月8日上午,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这标志着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正式迈进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的新时代。

    健康株洲不是个别群体、个别区域的健康,是全域株洲、全生命周期的健康。

    这十年,我市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全市建制乡镇卫生院达标率98.52%,全面消除卫生室“空白村”, 基层诊疗人次较2012年增加40%以上。在全省率先开展疾病谱筛查,将28551名贫困患者精准分类,开出“四剂良方”:精准施策、实施分类救治;固本强基、提升救治能力;预防为主、源头守护健康;创新管理,确保扶贫成效。

    通过构筑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等“六道防线”,确保贫困患者有病能治、治病有保障,全市因病致贫人口提前全面清零。

    这十年,不断优化生育政策。先后落实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生育政策。积极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大力发展托育服务,全市申请备案托育机构191家,共建设托位1.2万余个。

    为城区新生儿免费提供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今年4月,我市正式成立市出生缺陷防治质量控制中心。2012年至2021年,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从83.91%上升至95.2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从91.14%上升至96.17%;孕产妇死亡率从19.51/10万到控制在12/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7.87‰到控制在6‰以下;婴儿死亡率从5.28‰到控制在3‰以下。2016年以来,为降低妇女“两癌”危害,我市为农村适龄妇女提供免费“两癌”筛查,累计完成筛查587500例,目标人群覆盖率为103.02%。

    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健康,老有尊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多方资源助推医养结合,打造了公立医院办养老、厂矿医院转型医养结合、基层医疗机构拓展社区居家医养、民营资本办医养结合机构等多维立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成3家全国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5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株洲医养结合做法获评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