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肝胆云天映 万里江山画卷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陈立志 刘小花

    时间,标注新时代的精准定位;实践,刻录新征程的铿锵步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指引下,株洲以勇立潮头的精神擘画兴水治水蓝图,统筹推进水利基础建设、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在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助力制造名城培育和幸福株洲建设的伟大征程中,镌刻下实干印迹。

    十年来,水网畅通兴动能,水利工程建设挺起骨架,农田灌溉能力实现旱涝保收,民生水利走向全域发展,水利基础设施迎来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黄金期,谋水之远的定力更加专注;

    十年来,江河安澜保民安,聚焦打好制度配备的“基础战”、应急抢险“运动战”、防灾体系的“持久战”,大涝大旱之年无大灾的目标照进现实,治水之痛的毅力更加突出;

    十年来,制度严格增福祉,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一条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更加通畅,管水之严的魄力尤为果断;

    十年间,兴水圆梦润民生,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水利风景渐次呈现,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姿态优雅动人,兴水之美的气质愈发凸显。

    千秋肝胆云天映,万里江山画卷开。厚重提气的水利成绩单背后,是每一个铿锵坚实的追梦脚步,是每一滴闪耀光芒的奔跑汗水。

    1

    谋水之远

    一座亲近水的城市,总有其独特的品质;一座善待水的城市,总有其动人的魅力。

    株洲,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城市,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洲”命名的城市,境内河川纵横、水系发达,“万塘千库百河两水汇一江”的水网格局,成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强劲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立足流域区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加快推进水利工程补短板,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骨干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形成了“以塘坝为基础,大中型水库为骨干,机电排灌为补充,蓄、引、提结合和‘长藤结瓜’新型灌溉体系”。

    如今,这批水利工程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羽翼更丰满

    大中型灌区“强筋壮骨”

    今年夏天,罕见的特大干旱席卷株洲,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烤”验。

    但在酒埠江灌区西干渠的最尾端,攸县石羊塘镇、江桥办事处4个村的6000余亩农田,却历史性地享受到活水滋润。

    这得益于泥脚巷支渠的贯通。去年,酒埠江灌区管理局在调研中发现,泥脚巷支渠因年久失修,淤塞崩塌严重,过水能力极差。此时正值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2021年度项目基本敲定之际,新增进去难度非常大,变更程序也十分复杂。

    对此,灌区管理局及市水利局领导班子向省水利厅进行专题汇报,最终得到了上级的支持批准,10公里泥脚巷支渠全部纳入2021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经过去冬今春4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支渠全线得到硬化和加固,总投资300多万元,今年4月初全线完工并春灌通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大型灌区,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要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早在2012年,国家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部出台《全国现代灌溉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推进已建灌区升级改造、新建灌区高起点建设,并要着眼于现代灌区建设、运行和灌区用水等环节。

    作为全省第五、全市最大的灌区,酒埠江灌区果断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仅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就完成中央、省级投资9418万元,实施41.6公里干渠、112.8公里支渠的防渗衬砌,6座大型渡槽的拆除重建,18个干渠隧洞的加固改造,440多处附属建筑物的改造,“梗阻”的“病灶”消失了。

    通过一系列先行先试谋发展,2020年8月,酒埠江灌区又被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列为“十四五”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试点,迎来了国家第二轮投资的机遇期。此轮改造将贯穿“十四五”期间,总投资达2.49亿元,工程实施后灌溉面积将由现状的45.58万亩增加至51.98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54提高至0.59。

    除了酒埠江灌区,近年来我市还实施了官庄、周坊、苏洲坝等多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修复防渗渠道1210公里,灌区渠系灌溉能力明显增强,“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基本实现。官庄灌区同样沐浴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阵阵春风。2016年,官庄灌区醴陵片项目总投资达到2083万元,2020年11月官庄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启动,总投资达到9068万元。两次大手术,让水库大坝消除了安全隐患,正常蓄水位也由原来的120米增加到123.6米,醴陵、浏阳等地的农田实现旱涝保收。

    基础更牢固

    水利扶贫打通“发展梗阻”

    “水在溪中流,人在岸上愁”。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产业发展,曾是醴陵市沩山镇泉水村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作为联点帮扶的后盾单位,市水利局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开展了河流综合治理、山塘综合整治等民生水利项目,逐步打通制约发展的梗阻,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了“两社一园”特色种养产业,让村里的荒土地变成“聚宝盆”,彻底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

    贫困与水资源是高度关联的两个词汇,有水难存、无水可蓄,是很多贫困村的真实写照,脱贫的出路和希望都寄托在水里。

    作为水利扶贫的牵头部门,市水利局依托行业优势,从规划上重点聚焦,从资金上重点倾斜,从技术上重点支持,建成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水利工程,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逐步破解。

    数据显示,在脱贫攻坚战中,水利部门共为茶陵县、炎陵县等贫困地区争取中央、省水利投资14.7亿元,对市县事权的贫困县、贫困村水利项目,在市级水利资金中给予重点支持,稳步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倾斜,支持炎陵县和茶陵县实施河东、岩口、龙头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灌区严重病险、“卡脖子”工程基本得到改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69万亩,为贫困地区脱贫提供了水保障。

    饮水之变,最能折射百姓生活的喜人变迁,最能体现水利部门的勇于担当。

    通过建设集中供水工程,采取打井、引山泉水等措施,水利部门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季节性缺水、饮水保障不稳定等问题,在脱贫攻坚期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8亿元,解决了4.89万户共16.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7.28万贫困人口用上自来水。如今,一座座供水工程、一条条输水管道、一个个流出甘泉的水龙头,连接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一批批水利干部扎根扶贫一线,绽放青春芳华,用汗水践行初心,市县两级水利部门选派131名水利干部,驻村帮扶10个贫困村,其中醴陵市沩山村已于2018年12月脱贫摘帽,醴陵市泉水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8.5%下降到0.87%。

    打好翻身仗,还要铺好乡村振兴的“主干道”。去年5月,作为后盾帮扶单位的市水利局进驻攸县黄丰桥镇泉塘村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帮助泉塘村、凤塔村、柏市社区做好了村庄规划,突出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建成了一批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帮脱困、勤培训、美环境为突破口,水利部门还帮助2768名贫困移民完成搬迁建房为主的避险解困,对34个重点移民村实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连片整治。

    重点项目、重大投资、重要决策,水利部门为贫困地区送去的“及时雨”,推动了农村由“因水受困”向“因水而美”“因水而甜”转变,确保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2

    管水之严

    水的承载空间,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的问题,考量水利部门的勇气和魄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十年来,市水利局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地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执行有力,河湖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行业监管能力得到不断发展,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配置

    资源利用深层变革

    尽管株洲河网纵横、河库密布、水系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理分布不均、水环境质量污染、用水空间“余额”有限等问题,仍旧制约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对水的高效利用和保护,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成为破解水问题、做活水文章的关键一步。

    早在2014年,我市就制定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划定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对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管理,拧紧城市“水龙头”。在全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考评中,我市多次获评优秀。

    近年来,我市将节水工作与两型社会建设相结合,把节约用水作为“两型社区”“两型企业”“两型机关”“两型学校”等十项创建工作的硬指标。以“两型企业”创建为例,企业节水阀的使用率必须达到100%,生产性循环用水使用率要达到70%以上,非生产性用水必须100%使用节水技术,万元生产值总水耗必须小于13吨。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快开展老旧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全方位确保供水质量和安全。目前,全市共划定水功能区71个、水质监测点22个,其中水功能一级区划54个、二级区划17个,大部分都位于湘江、洣水、渌江及重要水库、湖泊。

    作为“用水大户”的农业,也拉长了提高用水效率的“挡板”。通过推进大型罐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近年来我市共对酒埠江、官庄两个大型灌区和荷田、藕塘、岩口、杨柳、皮佳如等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一批“病险”严重、“卡脖子”工程基本得到改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7,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节水增产和农民增收。

    推进依法治水管水,我市还梳理公布权责清单,全覆盖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水利行业强监管;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督促指导攸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目前40%县(区)达到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标准,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近年来,株洲先后获评“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今年8月,湖南省水利厅发布消息称,株洲“一江两水”水质持续向好,上半年全市国控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一,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升至全省第六,为近年最好成绩,湘江、洣水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渌水水质基本达到Ⅱ类。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成效标注着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进步的进度,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的提升彰显着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高度。

    创新机制

    河湖管护有名有实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满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保护好河湖环境,是建设幸福株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2016年底,我市就成立专门班子,着手起草河长制实施方案。自河长制工作实施以来,我市各级党政机关主要领导以河长挂帅,亲自指挥,亲身督战,把河湖治理当作政绩来抓,全面践行新时代的生态发展观。

    作为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市州,在市水利局牵头推动下,株洲河长制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出台《株洲市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率先全面建立检察院驻河长办检查联络室,全面推行“河长+网格员”制度;率先成立“民间河长协会”,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有能”转换通道更加明晰。

    一方面,通过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治理,解决河湖乱占滥用、水体污染、围湖养鱼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以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从根子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及水生态损害等问题。同时,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减轻洪涝灾害,实现化害为利。

    河湖长上岗,河湖管理有了“领头雁”。目前,全市明确市县乡村四级河长2221名、市河委会成员单位28家,市主要河流基本实现“有人管”。随着《河湖长履职规范》落实落细,河长制“五化”巩固深化,河长履职“四字诀”、巡河“三步法”深入推行。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无论是岸边醒目的河长制工作牌,还是身边水清岸绿的家乡河,都让群众普遍而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有人护。

    水利部门在全省首推“4+1”多部门参与轮值执法巡查机制,实行湘江城区段常态化24小时巡查制,对涉水违法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执法力量单一薄弱的困境,实现“大执法格局”。同时,完成8个县市区水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健全“市县联动、水利牵头、部门配合”的水行政执法机制。

    从“河长制”迈向“河长治”,依法治水有了坚强的“护板”。我市还在湘江、洣水、渌江重点地段及酒埠江、官庄、洮水3座大型水库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对河湖进行动态化、全方位、广覆盖“数字化”监控。

    这项河湖保护治理领域根本性、开创性的重大举措,在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3

    治水之盼

    洪水和干旱,一直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大患。可以说,一部株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水旱灾害防御始终贯穿治水主线。

    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的涉水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践行新理念,主动防御,精准施策,全力应对,成功战胜多次历史罕见汛情旱情,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日渐完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逐年提升,水工程科学调度、技术支撑不断强化,河湖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十年的防汛抗旱实践证明:水利人在面对大汛大旱危难险情时,能昂然挺立、攻坚克难,成为中流砥柱;十年的系统治理探索证明:水利部门在提升河湖综合治理能力时,能聚焦民生之要、百姓之盼,用坚定的意志扛牢守护江河安澜的天职天责。

    扛天职天责

    护江河安澜

    “全力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和农业灌溉用水需要,这场硬战必须要打好打赢。”今年8月21日,市委书记记曹慧泉在渌口区调研指导抗旱工作时,再三强调要优先保障群众饮水需要和安全,千方百计增加供水水源,努力将旱情影响降到最低。

    在防大汛、抗大旱的考场,水利部门时刻牢记“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保障粮食作物灌溉用水”等防御目标。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水利人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

    十年来,水利部门把“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预”字贯穿水旱灾害防御全过程,精细调度、科学防控,多次战胜困难,不断赢得主动,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风险防控底线,尤其是有效抵御了2013年干旱、2016年“6·5”洪灾、2017年“7·22”严重暴雨洪涝,战胜了2018年罕见干旱,夺取了2019年“7·6”特大暴雨洪灾的胜利,抗击了2022年特大干旱。

    成就令人欣喜,变化让人振奋。

    这背后,是综合调度一盘棋。在历年水旱灾害防御过程中,全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防灾减灾理念,建立“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和险工险段、乡镇领导包水库堤防”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实现防汛抗旱责任从市到村、由点到面的全覆盖,各级水利部门尽责履职,用科学高效的指挥,在监测预警、水库调度、物资保障、查灾核灾、抢险救灾、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这背后是智慧水利抢先机。全市基本建成县市区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市级防汛指挥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异地视频的互联互通,无论是特大洪水,还是“碧利斯”“圣帕”等超强台风,以及严重的夏伏旱,我市都实现了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预防为先”的防灾减灾体系在与水旱灾害较量中频频胜出。

    这背后是锐出战担硬核。市县乡三级均建立了民兵应急队伍和1.2万人的群众抢险队伍,组建了3200人的专业防汛抢险队伍,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成为防灾救灾的主力军,十年间成功处置了数以百计的重大险情,安全转移被困群众数以万计。

    软实力背后还有硬支撑。近年来我市按照“水库控洪、堤防挡洪、河道行洪、蓄滞洪区调洪、泵站排洪”的总思路,实施了城市防洪、河流生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新改扩建40余处排渍泵站,城区4个防洪保护圈基本闭合,实现‘百年一遇’洪水不漫堤”。

    聚涓滴之力,护江河安澜。水利部门坚守初心、笃行不怠、协同作战,在与水旱灾害的顽强斗争中牢牢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供水安全防线。

    守一江碧水

    护河湖健康

    株洲临水建城,株洲人滨江而居,一条湘江,贯穿城市南北,哺育了株洲人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嘱托,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全市上下高度统一思想,各级各部门闻令而动、力度空前重项目、严治理、建制度,稳步提升湘江流域生态治理。

    2011年,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拉开序幕;2013年,我市启动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2016年,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部署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

    在湘江保护与治理领域,十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530多亿元,实施项目1583个,市本级否决污染项目120多个,涉及投资80亿元,累计关停各类污染企业1510家。与此同时,我市还新建洗水工业园,37家洗水企业集中整合入园、集中治污排放;全面建成13个园区污水处理和截污工程,新建8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3个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和9个城镇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拆除沙场116家,处置“僵尸船”148艘,关闭畜禽养殖场1553个;截流污水直排口61个,基本结束城区污水直排湘江的历史。

    “四港”作为流经城区的主要内河,不仅具有排水功能,还对城区生态、景观环境有着重大影响。曾经由于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沿岸排污配套设施缺乏,四港污水横流,河水枯竭,沿河地区环境卫生状况恶化,逐步蜕化为城市排污沟、垃圾场,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影响城市品位和形象。

    关停沿线洗水厂、堵截沿港排污口、集中收集污水并处理达标后排放,昔日“臭水沟”——建宁港,悄然发生变化;枫溪港整治后营造城市生态大峡谷、生态湿地水生园;白石港将形成多级串珠状湖面,以实现水资源利用、防洪和景观三大目标;霞湾港清理治污,恢复生态,成为城市景观河道。

    河湖,被誉为城市的“眼睛”。2014年以来,我市按照“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河湖”的理念,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专业化清理打捞公司,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在全市全面铺开了河道保洁,常态化开展河道保洁工作,基本实现了“河岸垃圾不入河,河内垃圾不出境”。

    中小河流治理既关系到防洪安全又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市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作,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6.91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33条,植被覆盖率大大提升,一条条生态岸线串联城乡。

    小水电告别无序发展。对全市267座小水电站进行排查摸底,编制完成了以县为单元的小水电清理整改综合评估报告,根据“一站一策”整改方案,重点推进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座小水电站退出工作。同时开展绿色小水电站创建工作,结合城镇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小水电站创建典型。

    4

    兴水之美

    水,伴随着株洲的成长,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华,终将铸就这片沃土的辉煌。

    兴水之美,不但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换挡升级,以及促进河湖水质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持续修复中,还体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水景观的打造中。2018年以来,湘江株洲市城区段等11条河段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

    十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水利风景区提质增效,以水利工程为依托的水利风景区正在发挥生态治理、休闲观光、文化传播等作用,让城市品质和气质更加迷人。绿色小水电清理整改、水美湘村建设,让一批批水利工程旧貌换新颜。

    水利风景区

    碧水映蓝天

    无水不成景。行走株洲,湘江风光带水清岸绿,满目苍翠;万丰湖公园游人如织,水韵动人;酒埠江景区风光旖旎,声名远播……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水”作为提升城乡气质的关键要素,高质量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编制了《株洲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5年)》,结合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将湘江风光带工程、万丰湖生态水系工程列为6大示范工程,多渠道、多元化加大投入,进一步发掘水底蕴、打造水景观、传承水文化。

    目前,全市共建成湘江风光带、酒埠江、万丰湖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建成攸县地杰山庄和茶陵县东阳湖2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同时,茶陵慧科生态园跻身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万樟园林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批有亮点、有特点、有看点的水利风景区,放大了株洲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助力培育出多姿多彩的“美丽经济”。

    万丰湖综合治理工程,有机结合了水利、生态和景观。工程对高排渠进行整修、加固和改造,提高行洪和排涝标准,变原先的荒地为宝地,有效扩大城市建设用地。“水系连通”之后,万丰湖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排涝标准由以往的3至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以上。

    水利风景区,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理。对此,株洲市创新机制,以治理湘江保护生态为目标,以河湖管理为抓手,凸显城乡水系作为地域空间大生态系统的“生态桥”作用。河湖清“四乱”重拳出击,取缔非法采砂场116家,切割采砂船129艘,处理僵尸船148艘。实行常态化保洁,确保岸上垃圾不入水、水面垃圾不出境。

    民间资本成为建设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搭建起水利投融资平台,景区建设初期由政府平台公司先期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待景区形成一定规模时,再采取自主经营、租赁经营、与社会资本股权合作等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水利风景区建设。据统计,全市共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近2亿元,相继建设了地杰山庄等一大批水利风景区。

    绿色小水电

    走进春天里

    小水电,曾是山区的“液体金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水电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转型、整改、清理已是势在必行。

    2019年,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湖南省小水电清理整改实施方案》,我市牵涉退出类、整改类的电站共有267座。

    破旧立新,一场绿色蝶变随之开启。

    我市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紧盯退出类、整改类两种类型,分类施策,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高效推动整改。特别是针对前期部分整改类电站企业业主补办手续不积极、整改进度滞后等问题,市直相关部门积极主动联合各县市区共同分析探讨,多次召集电站企业业主,详细了解电站业主诉求和困难。同时,市水利局将各项任务清单化,并组织电站业主开展整改手续专题培训和宣传,下发手续补办资料清单,协调市直各相关部门开辟“绿色快速通道”,电站业主在思想上由反感、抵触,逐渐变为积极、主动。

    炎陵县成立联合监督组,对电站生态放流进行监控和整治,联合监督组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各河段河长制责任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巡视检查,确保生态基流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生态基流下泄工程设施建设,各电站业主按照“一站一册”整改方案启动整改,主要采取坝体开孔、渠道开孔、闸门开孔、坝后钢管开孔等措施改造,并安装监控监测装置,实施网络在线监控监测,确保生态基流得到有效保障。

    据统计,近十年全市实施增效扩容改造75座,电站改造装机容量8.3万千瓦,项目投资2.1亿元,改造后年增加发电量8050万千瓦时,增加年发电收入2450万元,修复减脱水河段14公里。

    如今,全市小水电无序发展成为历史,株洲小水电清理整改经验在全省推介,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小水电脱颖而出。茶陵青年电站、攸县桐坝电站分别在2020年、2021年荣获全国绿色示范电站。

    市水利局还出台了《株洲市农村水利水电工程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推动水利“闲”资产变成“活”资源。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回首十年,株洲水利留下了阔步前进、提升跨越的坚实足迹,放眼未来,水利部门将心怀“国之大者”,为国泰民安、岁稔年丰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本版图片由株洲市水利局提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