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美丽乡村的“破茧成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尹照 杨烨莹

    核心 阅读

    只此青绿,不可辜负;美丽乡村,孕育希望。

    过去十年,在株洲这片因木而生、依水而兴的热土,由南至北,从城镇到乡村,无数建设者努力不辍,奋斗不息,用百姓可观可感的变化,在历史坐标系中书写了一份改天换地的株洲答卷。

    从基础功能逐渐完善,到社会治理不断规范;从村级经济稳步增长,到美丽乡村再添靓色;从城镇布局日益优化,到公共服务不断延伸;从产业质效稳步提升,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乡村风景线,连着生态美、人文美、田园美和庭院美,连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眼前的风景豁然开朗,未来的道路越发清晰。打造让城市更向往的诗意栖居,演绎美丽乡村的“破茧成蝶”,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悄然绽放。

    一场从机制到“配置”的系统实践

    青山含黛,碧水绕村。

    秋风渐起,走进炎陵县下村乡坳头村,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蜿蜒延伸,红瓦白墙的湘东民居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特色果园、文化广场等热门场所游人接踵而至……

    十年前的坳头村,贫困的阴霾还难以驱散。时代的车轮驶入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正式吹响,坳头村由此开启了蜕变之旅: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立足绿水青山,种植高山水果。

    观念一变天地宽。坳头村的黄桃慢慢开出希望之花、结出致富之果,村里5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成为第一批退出的省级贫困村,就连沉寂了23年的民俗表演“香火龙”,也重新飞舞起来。

    脱贫后再谋振兴。坳头村邀请广东、浙江等乡村设计规划设计院,制定“两路三区”村庄规划,“两路”是畅通179县道和349省道,集合现有的黄桃、柰李产业带,形成东到江西遂川、西至水口,东南延伸平乐的辐射带,争取建成湘赣边黄桃与柰李销售、深加工、冷链储藏中心,“三区”则指结合各村组情况,稳固黄草林木经济区,开发大屋、沙坝、老湾休闲民宿区,新建风头坳产业发展区。

    潜能一旦释放,发展的活力就显现出来了。如今,坳头村成立了5个专业种植合作社,黄桃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村民人均收入逐年稳定增加。

    坳头村的变化,是株洲乡村十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建设生态美、环境美、业态美、人文美、常态美的生态宜居乡村,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株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我市相继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统筹各级涉农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设立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用于奖补先进。每季度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评结果,推广“红黑榜”制度经验,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长效管护机制。

    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在株洲现有机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配置”各类工作法:醴陵市推进“幸福屋场”建设,提升乡村振兴品质和内涵;攸县推广“门前三小”促基层大治,其经验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茶陵在总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基础上,推出了“三清三小”(清垃圾、清淤泥、清杂物、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秀美庭院创建活动。

    乡村主战场,奋进的号角吹响,一场从机制到“配置”的系统实践全面铺开。

    十年间,全市实现乡镇通畅率100%、行政村通达率100%,村内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或刚改柔,公路总里程近1.4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光纤进行政村普及率达到98%以上,农村4G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各项基层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突破。

    十年间,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着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市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6.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三年实现整体脱贫、同步全面小康,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

    从家徒四壁到屋舍俨然,从面容憔悴到神采奕奕,乡村风景线,连着生态美、人文美、田园美和庭院美,串联起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场从重点到全域的有机递进

    茶陵县洣江街道诸睦村,在变美的路上持续前进:鲜花簇簇、流水潺潺,主题墙绘点缀于各处,三两村民在小游园里唠着家常……

    从村集体经济严重负债到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从拖欠村民款项到人均年收入2.1万元;一个软弱涣散村如何完成逆袭?答案就在美丽乡村的创建中。

    近年来,诸睦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绿色无污染的企业、合作社驻村6家,发展黄牛、生猪、水稻种植等特色种养合作社,鼓起村民的钱袋子;同时通过投资投劳的方式,让全村80%以上农户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中来,打造了茶陵首个标准化乡村11人制足球场,并以体育公园为核心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并完善了百年古樟林游道、农耕文化展示馆、孝文化广场、民俗客栈、停车场等设施。

    去年,我省出台新政,200万元以下的涉农项目,允许村建筑施工队或村集体入股的建筑公司承建。村支两委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商机,今年初,该村成立了“诸睦展翅建筑施工队”,负责村内涉农项目如幸福屋场建设、“三清三小”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等。

    曾经远近闻名的“负债村”,如今蝶变成家喻户晓的“示范村”。游客们称赞:“村里随处是景,干净漂亮,村民们真幸福!”

    改天换地,乡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从2015年开始,我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并将其纳入“民生100”工程,由此乡野间铺开了一幅幅动人画卷。全市各地以推进“一廊十镇百村”(“一廊”:106国道沿线美丽乡村示范长廊;十镇:沔渡镇、严塘镇、网岭镇、枫林镇、龙潭镇、三门镇、仙庾镇、白关镇、云田镇、清水塘街道)、“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工程为契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紧密结合示范创建“五美”原则,突出示范创建主题,切实在机制、投入、措施等方面下功夫,成功打造了一批示范样板。

    ——突出分类创建。按照示范村、重点村、特色村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创建,明确创建类型、规范申报程序、严格分级创建,按照“分类创建、市县考评、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管理程序,取消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终身制。

    ——突出“镇村同建”。结合全市的20个特色小镇,采取相对集中、联点成片、镇村同建的方式进行布点和建设,相对集中布点、联点成片打造、搭建空间格局、推进全域创建,重点推进“一市八镇”全域美丽乡村示范县(镇)建设工作。

    ——突出“产村相融”。强化产业培育和村镇建设的融合发展,以村带产,以产促村,全市大力度、高强度、全角度的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更多的是依托了一些有产业发展基础,特别是在规模特色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农民生活条件等几个硬性指标符合省市美丽乡村考核要求的村实施。

    ——突出“文旅结合”。积极探索“文旅结合”、“文化兴村”、“文化美村”的好路子,优先选择具有厚重的红色文化、人文历史、传统民俗的村进行选点布局,结合“全域旅游”进行规划实施。

    仅在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创建1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获得县级及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共447个,其中全国最美休闲村庄4个、省级精品乡村1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0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43个。

    如今,市有廊、县有片、村有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初步形成,106国道沿线示范长廊建设全面启动;三门镇、仙庾镇、“醴北人家”、绿色九郎等1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雏形初显;响水村、蛟龙村、仙庾村、卧龙村等成为全省有影响的美丽乡村。

    变美的不只是外表,还有“内涵”,乡风文明入脑入心。

    渌口区朱亭镇浦湾村,成为全市首个有村歌的村。晚饭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就会笑盈盈地相聚在村文化活动广场。茶陵县推进移风易俗,鼓励以参加集体婚礼、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夫妻共植纪念树等方式,举办节俭适度而又不失隆重的婚礼。醴陵市投入2.2亿元用于乡村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家园和门前“三小”等硬件建设,农村人均公共文体面积达到3.3平方米。

    基层“自治”路走出了自信步伐,全市100个村进行“村民议事堂”试点,“三社联动”项目社区覆盖率达60%以上。除了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农村“一约四会”正在道德引领、邻里协调中发挥积极作用。

    从重点到全域,美丽乡村不仅推动了农民生活提质,也提高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场从“颜值”到“气质”的 整体蜕变

    厕所问题,从来不是小事,关系着城乡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

    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从2019年开始,我市把这项工作列入政府一号民生工程实施,相继出台《株洲市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实施方案》《株洲市农村改厕工作“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直指这场有“味道”的革命。

    在醴陵市嘉树镇嘉树村,化粪池流出的水清澈透亮。“由兼具节水、耐用、自动回流功能的一体式玻璃钢三格化粪池,替代原有的露天粪池。”醴陵市嘉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功能强大的化粪池把粪污层层分解过滤,最终以生活用水形式排出,既干净便捷又卫生。

    事实上,对于习惯了“土坯房、蔬菜园、大门外头有茅房”的农民来说,改厕工作推进并不顺利。为此,醴陵市全面推广“首厕过关制”经验,即各地今年改造或新建的第一个厕所,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嘉树镇把动员会、座谈会开到晒谷坪,与农户算健康账、经济账、环保账,并按照地方配套、中央奖补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原则,经验收合格后,每户奖补1000元至1600元。

    政策磨破嘴皮子,不如打造好“里子”。建在高速路口边的联户厕所,通过三格化粪池变得异味全无,管道水流入湿地后还能循环利用,老百姓眼见为实,改厕的阻力消失了。

    目前,我市已引入“一体化缠绕式化粪池”“三格式化粪池+污水处理终端”“三格式化粪池+人工小微湿地处理”等多种环保处理模式,实现“前端收集入管网、管网入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醴陵市东富镇的生活污水,流入东龙江前就被“层层过滤”。当地通过人工湿地和集中式氧化塘进行处理,一部分进入东富寺前的3.2亩净化田,通过种养荷花、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另一部分通过修建集中式氧化塘,然后流入占地0.5亩的人工湿地进行净化;攸县普安桥村采取“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的一户一改模式,粪水经过三格化粪池处理后,被引入一旁的人工湿地进行二次净化。人工湿地上面铺着石块和沙子,下面土层富含污水处理菌种,净化后的水质达到国家B级排放标准。此外,各地还按照“财政补贴、群众参与、先建后补”的方式,对改厕的农户给予资金支持,每户补助标准从500元到1500元不等。

    数据显示,通过创新改建、新建和联户共建等不同类型的改厕模式,满足群众需求,全市共完成18万户农户的厕所改建,全市无害化卫生厕所比例由21%提高到58%,70万农民如厕不卫生的问题得到彻底改变。

    从“颜值”到“气质”的整体蜕变,还体现在农村“四类房”的集中整治。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探索加快村容村貌整治的有效办法,率先全国提出集中整治农村“四类房”,即围绕“违建房”“危旧房”“空心房”“偏杂房”等影响农村村容村貌的房屋建筑和设施,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农村社区全域开展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农村大批无人照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四类房”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并且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拓展了资金渠道。

    “四类房”拆除后,我市结合集中建房、环境治理、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将农村“四类房”有计划地进行开发整治,实事求是确定复垦方向,对单块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的鼓励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并通过土地复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用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对单户独栋,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下推动复垦为林地,改善人居环境;对区位条件较好的,用作集中建房建设用地,推动村民规范集中建房,高效利用处置。

    “清”出居住新环境,“改”出生活新品质,“拆”出发展新空间,“创”出乡村新颜值,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产业发展条件,提振了社会投资信心,直接促进了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并吸引了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项目相继落地,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我市又以创建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按照“一县一特色、一县一亮点”的思路,错位发展,做大做强极富特色的现代农业,着力建设一批示范乡镇,打造一批精品村庄,在探索协调发展的征程中展示出喜人的前景。

    星光不负赶路人。驶上振兴的“快车道”,株洲乡村“破茧成蝶”的故事将更加生动迷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