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产业振兴的“任督二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生气勃勃的设施农业

    豆制品加工 ▶

    ▲ 株洲红茶分外香

    红红火火的醴陵玻璃椒 ▶

    ◀ 专家献智白关丝瓜

    ▲ 农户自酿蜂蜜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尹照

    核心阅读

    连绵起伏的绿,一望无际。4月的湘东大地,新一季春茶陆续开采,一片片叶子经过杀青、揉捻等工序,株洲红茶抢鲜上市。

    压低枝头的黄,星星点点。8月的高山果园,炎陵黄桃如期开园,一筐筐果实经过精挑细选,以“陶醉天下”之名走出深山。

    北纬27度,山地、丘陵和平原交会的自然禀赋,加上农民辛勤的耕作,孕育出株洲众多的特色农产品,艳丽的产业之花,成为乡村振兴的优势所在、亮点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通了产业振兴的“任督二脉”。

    炎陵黄桃、茶陵红茶、攸县香干、醴陵油茶、王十万黄辣椒、白关丝瓜……越来越多的产业“金种子”,落地生根、花香满径。

    品牌引领

    特色产业强筋壮骨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引擎。

    以工业闻名的株洲,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由来已久,突出体现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偏低。

    基于对现状的充分审视,株洲决定重塑农业价值观:对标全省千亿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特”“一特一片”思路,持续推动畜禽、粮食、蔬菜、油料、中药材、水果、茶叶、水产、楠竹等九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具体到执行过程中,我市把工业领域的“园区模式”移植到农业发展中,将农业产业园建设上升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推动,出台支持产业园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做好顶层设计;农业与交通、水利等部门建立联动协作机制,统筹整合资源。

    株洲红茶,就在这一时期迎来飞速发展。

    2018年以前,株洲茶产业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少有规模以上的茶叶企业,更多时候是个体户单打独斗。“尽管坐拥茶祖神农氏安寝地这一文化招牌,但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规划引导,其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比起省内的安化黑茶、湘西黄金茶等,均有较大差距。”当时,不少业内人士为此担忧。

    在全省“展湖南红茶,打造千亿湘茶”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召开“株洲红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研讨会,决定“整合资源”“打好文化牌”“实现优势互补”,举全市之力打造株洲红茶。很快《株洲市茶产业发展规范(2019—2028年)》出炉,目标指向“百亿茶产业”的宏伟目标。

    认准了就要干,这是株洲人的行事风格。财政资金力挺,茶产业链力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短短数年,全市茶园面积已达14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达1.5万吨、综合产值50亿元,有茶叶生产企业30多家,茶店、茶楼、茶叶生活馆等13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两万人。

    同样借船出海的,还有白关丝瓜。由于价格低迷,早几年农户们纷纷弃种,产业并未形成规模。

    市委市政府精心“育种”,发力支持白关丝瓜产业发展,在产品生产、品牌建设、广告营销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聘请湖南农业大学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支撑;芦淞区也制定“白关丝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一条产业带、一万亩种植面积、两个高标准示范基地、六亿元年产值”的发展目标。

    随着一批新农人相继进入,一批新技术相继引入,一批新设施相继上马,白关丝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到目前已达到上万亩、实现产值5.2亿元,成为株洲地区唯一蔬菜地标“双认证”产品。

    品牌路上,一批本土优势产业强势出圈。目前,全市获得“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179个,培育出一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炎陵黄桃入选“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了“中国优质黄桃之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标志认证;醴陵玻璃椒进入2022中国品牌价值农业农村部推荐产品名单,品牌强度为758、品牌价值达1.75亿元。

    融合发展 “接二连三”好戏连台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

    过去,不少地区的农副产品,停留在卖“原字号”“初字号”产品阶段,农产品附加值没有充分提炼。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辟一产“接二连三”的新局面,推动由卖初级产品向卖制成品转变。

    在醴陵市板杉镇寨下村,一株平凡无奇的艾草,经过全自动艾叶提绒、艾草精油提炼和成品包装,变成了艾条、艾精油、艾浴包等多种产品,从养生品延伸到日化品,一年的销售额可达500万元。艾草种植面积,短短几年从零到破万,原材料仍然供不应求。

    冷冻果蔬,市场前景看好,于我市尚属农产品深加工业陌生领域。在茶陵县经济开发区,湖南果月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全省第一条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将数十种新鲜果蔬经过冷冻干燥技术处理后,变成市场畅销的休闲食品,短短几年成为我市外向型农业企业的潜力股。

    艾草加工、冷冻果蔬,是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案例。十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从初级到精深,整体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事实上,早在2018年,农业部门就出台相关文件,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统筹布局加工产能,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改变加工在城市、原料在乡村的状况。同时,按照“六大强农行动”的要求,积极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企业开发功能性农产品,使其在市场上不仅有出路,且更有竞争力。

    一批特色园区、重点项目的引入,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近年来,我市共建成农业标准化基地100个,认定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46个,认定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41个。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在茶陵召开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现场会,冷链物流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

    各县市区把产业融合这篇文章当作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来抓,让小产品长成大产业,让大产业释放更多辐射效应。

    茶陵有三宝,生姜、大蒜和白芷;茶陵有两茶,茶叶和油茶。让小产品长成大产业,茶陵立足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省级农业现代产业园、推动三产融合。

    站在严塘镇湖南龙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内,3000亩茶园依山而建,形成绿海接天的风景线。以茶叶为载体,在采茶时节体验采茶、制茶乐趣,游茶园、住民宿,产业园内茶旅融合新业态初步呈现。

    目前,茶陵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立由10家省级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抱团发展,同时也明确龙头带动、大小协同,形成区域增长极效应。

    设施赋能,田间有了车间模样。农业受制于气候条件,抗风险能力弱。在天元群三门镇月福村,湖南叁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重金打造标准化蔬菜生产车间,通过水肥一体化、恒温恒湿等智能设备,提前蔬菜上市期,追赶最佳市场行情,用设施农业换来“揠苗助长”的红利。

    融合发展,让农业产业“脱胎换骨”,一批都市农业、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等功能性产业的迅速壮大,促进乡村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

    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动力强劲

    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还要打响科技这张王牌。

    醴陵玻璃椒,凭借高颜值、高品质,在20世纪70年代就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近年来,醴陵玻璃椒存在品种退化、产量偏低、栽培管理技术欠缺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

    从2020年开始,株洲市院士(专家)产业服务团为醴陵玻璃椒提供科技服务,并聘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戴雄泽研究员为辣椒组组长。“通过3年4代选择,我们恢复了醴陵玻璃椒的典型性状。”戴雄泽告诉记者,提纯复壮后的醴陵玻璃椒株型整齐一致性显著提高,在植株的长势方面得到改善;过去醴陵玻璃椒有3到4种果型,如细长型、粗短型等,现在果型为羊角型且整齐一致;综合抗病性也得到提高,田间发病率比以前有明显降低。

    与此同时,株洲市院士(专家)产业服务团和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醴陵玻璃椒栽培技术规程》,2022年5月6日由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8月6日正式实施。对醴陵玻璃椒的产地环境、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内容进行规范,为醴陵玻璃椒栽培标准化及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与保障。

    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市还出台专门指导意见,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开展“百企帮百村、百村建百社、百员联百村、百社扶万户”的“四百行动”,实现“县有统筹安排、乡有特色园区、村有专业合作社、户有致富门路”的“四有目标”,一支支农业科技特派服务团进村入户。

    从一个小众水果跻身享誉全国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炎陵黄桃”的成长路上也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早在几年前,省现代农业(水果)产业技术体系株洲试验站依托市农科所专家团队,就在炎陵县建立多个黄桃种植示范基地,并选派专家跟踪服务,从科学修剪、水肥管理、绿色防控等方面,系统推广“三减一增”栽培技术。

    科技支撑,还需平台给力。为此,我市把加强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全力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拓宽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进入农业领域、服务农业生产、提高农业质量的路径,在新时代打造新的“先飞优势”。

    一方面,我市积极申报国家农业科技园创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唐人神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科技研发基地。另一方面,我市不断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在数字农业、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迈出关键步伐。

    目前,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农村电子商务“井喷式”发展,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800余个,培育本土化农村电商平台和龙头企业118家,从业人员超过7500余人,实现足不出户就将农产品销到全国各地。

    随着更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过去很多想干又干不了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舞活龙头

    联农带农链条紧密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的骨干力量,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头企业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逐渐成为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力量。这一进程中,很多龙头企业将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引入农业,带动农户发展既适宜本地资源禀赋,又具有市场潜力的特色产品,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

    茶陵县万樟园林有限公司,10多年来陆续投入资金20亿余元,致力发展名贵花卉及珍贵树种产业、油茶产业、茶叶产业、优质水果产业、旅游观光产业,建设集红旅、农旅、文旅、茶旅、康旅于一体的“红色+绿色”融合发展的综合旅游景区。在公司负责人刘祖治的带动下,当地群众纷纷以山地资源、人力入股等形式参与进来。

    如今,万樟园林每年向农民支付土地流转资金400万元,安排当地农民就近就业4000多人,支付农民劳务工资5000余万元,务工农民年均增收1万余元。更有一些农户在刘祖治的带动下,加入万樟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办起了脐橙园、花卉苗木基地,自己当上了老板。

    新型经营服务主体,是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纽带,能够有效推动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合作化生产转变。

    在茶陵县小潭众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把生产好的红薯粉打包。不久后,这批绿色无添加的优质农产品,将通过电商渠道,走向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

    红薯粉是该公司主打产品,此前只在本土市场销售火爆。改变,源自一趟名为“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的“幸福快车”。

    2020年5月,“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活动启动。我市加强与相邻市县合作,积极推进“湘赣红”品牌宣传推介、授权认定、展示展销、专店专柜设置等工作,支持一批农产品品牌树形象、扩影响。

    如今,我市共有36家企业获授权使用“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包括茶叶、茶油、蔬菜、水果、粮食、畜牧、中药材、加工制品8个品类。我市还按照省“1+N”品牌建设思路,依托“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母品牌,在4个县市分别打造了1个“湘赣红+一县一特”特色农产品子品牌。

    政策护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高原走向高峰。唐人神集团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生猪全产业链企业,成功跻身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株洲红茶整合资源,打好文化牌,实现优势互补,在短短数年间具备了“去市场掰手腕”的实力。

    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农业企业40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123家、家庭农场4751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6家,包括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企利益链更加紧密;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产业新格局活力显现,打通产业振兴“任督二脉”的豪迈手笔,必将为株洲“三农”答卷增添华丽篇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