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稳产保供的“金色答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艳娟调研稳产保供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蒋峰调研稳产保供工作

    长株潭三市联合护渔

    无人机植保作业

    唐人神集团旗下养殖场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尹照

    核心阅读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此之觉悟,株洲一以贯之。

    以工业立市的株洲,并没有因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份额的减少、种粮效益的低下,而忽视和放松粮食安全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省、全国粮食高产稳收区,全国第一个成建制双季稻亩产过吨粮的地级市,株洲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端牢端稳饭碗。

    十年间,株洲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跃居全省前列,生猪产业走向全产业链布局、产业化经营和产业融合的道路,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成为农业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渔业产量增长了23.34%,渔业产值增长2.88倍;特色水果、油料作物、水产资源结构变优、“筋骨”更壮,乡村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见证了这片热土的日新月异和澎湃活力,见证了株洲儿女勠力同心的辛勤付出,书写着稳产保供的“金色答卷”。

    数据链接

    ●十年来,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十年来,全市油料产量增加到8.7万吨,茶陵、攸县、醴陵、渌口区均获得“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十年来,全市生猪出栏量稳定在300万头左右,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十年来,全市水果产量增加到41.6万吨,炎陵黄桃等名优水果远销到阿联酋、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茶叶产量增长33.6倍。

    1.

    扛稳重担 粮袋子鼓鼓的

    9月中旬,稻浪流金,又到收获季。

    在醴陵市明月镇大障居委会,伟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易新伟,摘下一根稻穗用指甲揉搓后,饱满晶莹的米粒呈现眼前。“开动!”他一声吆喝,3台洋马牌收割机开进田间,金色的稻浪被卷入机械中,切碎的秸秆从收割机尾部搅碎排出,大粒饱满的稻谷皆落入谷箱。

    今年,伟顺农机流转的农田面积达到2000亩,除去800亩种双季稻,其余地块的中稻迎来集中收割期。“尽管今年高温少雨,但亩产量仍有500公斤以上,丰收肯定没问题。”拂去额头上的汗珠,这名80后新农人憧憬着粮食能卖个好价钱。

    放弃城市稳定工作,考取农机驾驶证,返乡做回新农人,易新伟用了6年时间。如今,他的合作社拥有各类大型农机具64台套,覆盖耕种收烘全过程,合作社聚起7名农机手,除了种好合作社流转的农田,还在周边地区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年增收超过200万元,其中有两成是净利润。

    在此之前,“劳不所值不愿种、力不所及不能种、禀赋所限不敢种”,发出了“明天谁来种地”的叩问。如今,种粮走向规模化,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返乡种地,成为种田新趋势。

    变化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生动尝试。

    ——向撂荒耕地说不!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在耕地资源“紧箍咒”越绷越紧的背景下,我市率先利用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市委市政府出台七条“硬招”,要求各县市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扎实有效抓好耕地抛荒治理工作,构建耕地抛荒“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从严格补贴发放、实施奖补激励、加强核查管理、严肃考评运用、严格耕地管理、建立有奖举报等方面落实最严格举措。

    各县市区闻令而动。醴陵市先后出台系列文件,筹集资金超600万元,采取镇级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工作体制,按“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按180元/亩的标准,对抛荒治理的种植户和经营主体给予补助;攸县大力推行耕地抛荒治理,对全县45186亩抛荒土地进行编号销号,涉农部门全面联动,并建立了专门的督查小组,实行奖惩机制,撂荒的耕地又重新变成了良田;茶陵县全面排查抛荒耕地,将治理耕地抛荒责任压实到村到组,与考核挂钩、与待遇挂钩,通过出台治理抛荒复耕奖补政策,发展种植双季稻……

    醴陵市王仙镇三狮村靠近河岸的低产田,经过重新开发整理种植超级稻;攸县江桥街道泥脚巷村通过党员带领土地承包人,想方设法开展抛荒耕地复耕复种,“荒地蜕变良田、良田长成粮田”的故事轮番上演。据统计,近3年全市耕地抛荒治理面积达到15.37万亩。

    ——农田迈向高标准!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牢记殷殷嘱托,株洲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近3年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05万亩,耕地等级逐步提升,实现了粮食生产从“天说了算”变“地争口气”的转变。

    从2019年开始,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归并到农业农村部门。为破解“靠天吃饭”,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那些田间道路不通、沟渠不畅,以及得不到及时灌溉、排涝的低产田,制定“手术时间表”,真正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坚持精心“选种”,选取相对集中连片、规模以上的项目区,建立了项目库,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开发一片、收获一片。同时,悉心“护苗”,选取项目村责任心强的“五老”等参与项目质量监管,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现场“挑刺”,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农田建设好后,还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签订管护协议,努力延长项目使用寿命。

    ——科技之翼更丰满!

    耕地是根基,科技是灵魂。全市遴选技术指导员220名,在攸县、醴陵、茶陵、渌口等建立“三一工程”核心示范基地,实施优质稻高效绿色栽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稻油轮作全程机械化耕作、再生稻丰产提质增效栽培、绿色生态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醴陵市君信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今年尝试在一季稻上示范应用一种叫做硅谷红的有机硅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通过田间实验,该新型肥料既可补充磷钾硼锌等营养元素,又能促进硅等中微量元素吸收,提升禾苗生长质量,仅此一项合作社节本增效每亩不少于14万元。科学高效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成为推动稻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由市农科所专家团队牵头、株洲香之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一种富硒富锌降镉增产的优质稻生产方法及富硒富锌优质营养稻米”,今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评价: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产业链上硒含量不稳定且有机硒占比不高的技术难点,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该技术目前在茶陵县、醴陵市、芦淞区等地成功应用。

    狠抓耕地和科技“两个要害”,株洲扛起了重任、筑牢了粮仓。近年来,株洲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水稻单产水平跃居全省前列,连续多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粮食生产任务。

    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抗稳重担的株洲,汇聚起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底气。

    2.

    自我加压 肉盘子稳稳的

    7月26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株企唐人神以124.81亿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第430位,品牌价值相比上一年增长24.96亿元,排名较上一年提前24位。

    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一直被认为是世界各国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同样,中国500强企业的排名,也能深刻反映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对于一个地级市而言,一家养殖企业,何以“养”出中国制造业500强?

    基于产业布局的前瞻性。唐人神将着力围绕“生猪育种、饲料营养、健康养殖、生猪屠宰、肉品加工、品牌连锁、小风唐餐饮”农牧全产业链发力,打造营养、美味、全程可溯源的安全肉品,让唐人神美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基于深耕沃土的加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坚持走全产业链布局、产业化经营和产业融合的道路,用发展工业的思维发展畜牧业,通过理顺发展机制、重塑产业格局、培育全新业态,实现了生猪养殖跨越式大发展、大升级,全市年生猪出栏量超过300万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成为农业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以发展为导向建立新机制。

    市委市政府将生猪发展、全产业链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和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来抓,建立健全“三轮驱动”的管理机制、“三箭齐发”的激励机制、“三快一包”的责任机制、“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八条措施》和《关于生猪全产业链建设的十条扶持政策》,市级财政投入资金1800万元用于生猪产业扶贫、新建规模场、引进种猪、动物防疫、经营主体、全链条布局、废弃物综合利用7个子项目的奖补;按照“市统筹、县牵头、乡为主、村落实”的责任体系,各地采取“快速洽谈、快速审批、快速供地、包矛盾化解”的办法,明确责任人、制定时间表,确保项目引得进来、落得下地。

    上海新希望来了,广东海大来了,江西正邦来了,一批批省内外养殖巨头强势进入株洲。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引进的龙头养殖企业共有8家,生猪养殖产业形成了从种苗、饲料、养殖、兽药、屠宰、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且规模在全省位居前列。

    ——以市场为导向重塑产业格局。

    利用非洲猪瘟期间养殖散户和部分小型规模场大量退出的契机,我市加快产业调整,迅速形成了以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新格局。唐人神300万头生猪本土化养殖计划制定后,市政府及时拟定了相关助推方案。目前唐人神在株洲辖区拥有猪场11个,公司加农户养殖场198个,存栏母猪3.2万头,年出栏生猪75万头,占集团总量的50%;渌口区省湘猪产业聚集区项目加紧实施,3个新场正在建设中。与此同时,我市还有4个国家级、12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年出栏过万头的养殖场27个,出栏过10万头的养殖场6个,全市规模养殖比重由过去的51%跃升为达到78%。

    ——以质量为导向培育新业态。

    近几年,我市努力打造新业态,使传统产业变成了优势产业。智能养殖迈出关键一步,高床、温控、自动投料、智能饲喂、疫病监测等高端设备在规模场配套完善,聘请院士服务团、实行校企合作、开展联合育种,饲养管理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生态养殖呈现多点开花,通过推进种养平衡、达标排放、异位发酵、有机肥生产“四种模式”和两污分离、沼气生产、多级沉淀、药物净化、生物降解、膜处理“六项技术”,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提高,粪污直排现象基本消失,实现了生产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养殖深入人心,养殖生产、投入品供应、屠宰、产品销售“四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不留死角,全市产品合格率99.9%,瘦肉精检出率为零。

    “金猪”昂首,“畜”势勃发。最大的单体规模养殖企业在株洲——茶陵龙华农牧集原种猪扩繁、优质商品猪养殖、饲料加工、生猪销售于一体,生猪养殖产能190万头,是国家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全国无非洲猪瘟小区、全国生猪生产监测点、中央储备肉活畜基地,被省主管部门誉为“全省最大、全国一流”;最高的养殖水平在株洲——唐人神美神种猪场、湖南种猪育种园直接引进美国原种,美神种猪通过美国NSR认证,视同美国进口原种,代表我国生猪最高育种水平;最响的养殖品牌在株洲——骆驼牌饲料、唐人神肉品两个品牌均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猪”事顺,万事顺,自我加压的株洲,镌刻出勇毅前行的风发意气。

    3.

    主动作为 鱼池子满满的

    国庆期间,从外地返回茶陵老家的周鹏,特意赶到舲舫乡官溪村购买了两条长胡子的“野草鱼”,找到一家餐馆加工,和同事美美地吃上了一顿。“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好多年没吃到这种鱼了。”周鹏一脸陶醉地说。

    周鹏口中的这条鱼,正是我市著名珍贵鱼类——中华倒刺鲃。这种鱼曾经遍布洣水茶陵段流域,近二十年来一度急剧减少,部分水域甚至不见其踪影,直到最近两年才重回餐桌。中华倒刺鲃从鲜见踪影到重回餐桌,这种变化与洣水茶陵段水生态的变化休戚相关,也是长江流域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一个缩影。

    禁捕退捕,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2020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从2019年7月开始,我市全面推进“一江两水”禁捕退捕工作——全市共精准识别各类渔民835户,签订退捕协议835户,100%完成协议签订;处置退捕渔船818艘,处置涉渔“三无”船舶2070艘,均100%完成目标任务;回收退捕渔民网具9万公斤,做到应收尽收,实现“四清四无”,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100%就业,符合条件的困难渔民100%得到救助帮扶。

    问题在水里,办法在岸上。我市持续开展非法捕捞专项整治工作,建立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际联合打击机制和渔政、公安、市监、交通等部门打击非法捕捞的联合执法机制。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际联合打击专项行动每月开展1次,并组织开展了冬春攻势、打击电毒炸、源头整治、零点行动、“五一”期间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航电枢纽轮值执法、违规垂钓整治、涉渔“三无”船舶整治、清江行动等亮剑执法专项行动。

    如今,洣水茶陵段重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丽画卷;湘江株洲段,消失多年的鳤鱼又重出江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2020年,株洲被评为“全省禁捕退捕工作先进市”,渌口区被评为“全省禁捕退捕工作先进县市区”。

    一面禁捕退捕,一面是水生生物资源的增殖放流。从2012年以来,我市连续十年组织开展湘江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各类鱼苗1.5亿尾,在一“禁”一“补”守护渔业资源。

    随着“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生产性捕捞逐步退出,设施渔业蓬勃发展。自2015年以来,全市连续投入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示范带动了设施渔业、池塘标准化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现代渔业发展,十年来在养殖水面基本稳定的形势下,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渔业产量增长了23.34%,渔业产值增长2.88倍,共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4家、省级水产良种场1家、市级水产良种场3家,渔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粮袋子鼓鼓的,肉盘子稳稳的,鱼池子满满的,扛起“中国饭碗”的株洲担当,这一曲乡村振兴的丰收之歌,正在湘东广阔原野欢快响起,稳产保供的“金色答卷”折射出株洲“三农”的强劲韧性和广阔前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