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国歌、国旗、礼炮都是开国大典上重要的元素,背后有哪些故事,今天就来说一说。

    “五星红旗”的诞生

    1949年7月的《人民日报》上,登出了一则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的启事。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共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征集了2992幅国旗图案,经过海选,38幅通过了初试。在众多方案中,五星红旗被剧作家田汉一眼看中。红色的旗面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联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团结。其设计者当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叫曾联松。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五星红旗为国旗。

    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中为何没有国徽

    1949年7月,一则题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的消息刊登在了《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上,其中明确提出了国徽的设计要求。启事刊登后反响强烈,各种设计像雪片一样飞向北平。在一个月内,共征集到国徽设计稿112件,图案900幅。1949年9月25日晚,毛泽东、周恩来主持座谈会,听取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的意见。关于国徽方案,与会者意见很不统一,会议决定国徽图案将邀请专家另行拟制。于是,在10月1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看到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但是却没有看到庄严的国徽。

    1950年6月20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国徽审查小组对国徽设计方案意见趋于一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至此,代表着新中国象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产生,新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庄严标志。

    旗杆背后的故事

    位于东直门的自来水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段关于开国大典的记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升旗仪式,创造了两个历史第一,第一个就是北京第一次使用电动升旗装置,而第二个则是旗杆的高度是全国第一,有22.5米。

    话说到这儿,开国大典跟自来水博物馆有紧密的联系,当时北京还叫北平,刚刚解放,工业相对比较落后,想找做旗杆的这些材料并非易事,北京市总工会就找了自来水公司,想到了用水管儿来焊接旗杆儿。

    当年北京城里,只有自来水公司具备一定长度的铁管儿,然而想法很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不仅要考虑旗杆的质量,还要考虑到旗杆儿矗立起来以后,如何面对例如刮风下雨等自然因素的考验,最后,大伙儿想出了一个办法。这根旗杆儿是自来水的五名工人用了10几天的时间焊接而成的,由四节儿不同口径的水管焊接,高度一共是22.5米,而自来水博物馆里的影像资料正是当年自来水公司的工人们正在焊接旗杆儿的场景,旗杆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直到1991年才被替换掉,入藏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礼炮为什么是28响

    在首都博物馆的展厅里,中心位置摆放着的正是1949年开国大典时,使用过的一门礼炮,它可是大有来头,这是一门在抗战时期缴获的日本军的山炮,虽然个头不大,但是短炮身儿、口径小的设计,在战场上用起来简单方便威力大。

    早在1949年开国大典几个月之前,就有人提出“鸣放礼炮”一定要作为大典的重要流程之一,于是当年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临时组建了一支礼炮队,被选中的54门大炮,坐着火车就到了北京,原则是求稳不求快,100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11天。初到京城的礼炮,被放在了先农坛,当时这儿地处偏僻,但地界儿却很开阔,当仁不让地成了礼炮队的训练基地,当年主要训练的内容就三个动作,要求必须在三秒内完成,而54门礼炮齐射一次,规定要在4秒半完成。之所以这么精打细算就是为了跟升国旗同步完成,随着国旗的升空,鸣放28响儿礼炮,事实上,国际惯例, 最高的礼仪鸣礼也就21响,而咱北京的28响,大有讲究,28响正是我党诞生二十八年。至于54门礼炮一齐鸣放,有一种说法,代表的是当年参加新政协的54个单位和各方面人士。

    升旗的故事

    如今每到国庆节的时候,北京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国旗从杆底升到顶的时间,必须控制在2分07秒,这个精准的时间,从何而来?自打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结束之后,谁来担任升旗手成了难题。于是升国旗的重任就落在了职业电工、当时在供电局工作的陈鸿年肩上,而他也成了第一个担任升旗手的人,一年后,他的徒弟胡其俊,接替了岗位,作为第二任升旗手,不过这国旗升得有点寂寞。

    老北京人都知道,当年国旗不是每天都升,主要是节假日,放假的时候升,比如说五一升一天,十一升两天,元旦一天,大年三十到年初二共三天,那时候北京升旗没有伴奏,更没有人围观,甚至有时候扛着国旗过长安街的时候,还得避让行人和车辆。到了1982年,原北京武警第六支队11中队5班,进驻了天安门,担负起了升降国旗的任务,这就是北京最早的国旗班,而董立敢就是第一任班长,打那会儿开始,北京升旗有了仪式感。

    从1983年3月1日开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降旗,从最初的一人,逐渐改为三人完成,然而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据老北京人回忆,那时候的升降旗时间,虽然是跟着日出日落,但具体时间,都是战士们肉眼观察,谁也说不准。

    于是董立敢参考了国际惯例,从天文台抄写了日出时间,制作了精确的国旗升降时刻表,再根据太阳拔出地平面所用的时间是2分07秒,确定了国旗从基座升到杆顶的时间,也定位2分07秒,从那一刻起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见天儿都跟太阳一同升起。

    总之,北京不仅地大物博,集结了古人的智慧,还见证了很多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本文原载“北京城old school”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