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主体多起来强起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欣

    市场主体培育无疑是当今高频词。作为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个年”活动之一,“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今年初,市政协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夯实高质量发展经济根基”列为市政协常委会议协商议题,并组建了高规格的课题组,深入开展大调研、大融合、大讨论。主席会议成员全员出动,分别带队深入各个县市区走访调研。10月14日,市政协召开十届三次常委会议,围绕这一议题开展专题协商。目前,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效?又存在哪些问题?委员们又提出了哪些“金点子”?

    全市实有市场主体414961户,同比增长24.37%

    市场主体培育成效如何?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8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414961户,同比增长24.37%,其中实有企业91120户,同比增长26.18%,企业占比为21.96%,居全省第二;净增市场主体72111户,新增“四上”企业264家,全省排名第三;全市实现“个转企”1966户,全省排名第一。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更加亮眼——

    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家,全省排名第二。其中,国家级“小巨人”58家,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排名第一;25家属于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城市排名第17位。

    从各项指标综合分析,市场主体数量在增加、质量有提升,成效显著。

    一些不足的地方也亟待改进。

    调研组发现,有的县市区存在重量不重质的倾向。尽管企业数量占全部市场主体总量的22%,排名全省第二,但这个占比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比长沙低15.1个百分点。

    再比如,部分地方和部门服务市场主体的意识不强。有企业反映,所在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移动通讯信号差,没有相关生活配套设施,企业合理诉求迟迟得不到回应。

    不只是“做多”,更要做优做强做大

    市场主体培育,不只是简单做多,更要做优、做强、做大,真正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

    市政协十届三次常委会议上,6名委员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

    “‘企二代’的培养不仅是民企的‘家事’,更是事关市场主体稳存量、提质量的大事。”市政协委员、醴陵市政协主席廖胜云发言建议,加强对“企二代”的培养和引导,让他们更好接过“接力棒”,做大做强企业。

    政府部门的“柔性服务”是推动企业安心发展的“硬核支撑”。市政协委员、株洲湘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年凤希望,挖掘“专精特新”企业潜能,培育上市企业方阵。市政协委员、荷塘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文丽提出,从加大对企业融资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着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向阳建议,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加强异地商会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市政协委员、株洲锐利诚切削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悫昱认为,应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力促产业裂变。

    市政协委员、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陶业认为,政府项目资金不要“撒胡椒面”,应集中资源支持一批有资质、有潜力、有项目和成长性好的企业进入“尖子班”,打造“火车头”。

    考核评价体系由量的考核向质的考核转变

    协商不是“独角戏”。针对常委会议建议案及委员发言中的重点内容,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协商回应、作表态发言。

    如何保障量质齐升?

    市发改委负责人现场表示,优化考核方式,推动考核评价体系由量的考核向质的考核转变,将助企纾困作为重点任务列入考评范畴,将“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列入否决项,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质量。

    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将在培育思路、培育路径、考核机制、优化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力争工业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工作取得新突破。聚焦目标不动摇,加强调度考核,坚决完成规模工业企业新增220家、净增150家,培育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个以上的年度目标。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好服务员、引导员和监督员,做多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更好地完成市场主体培育年度目标任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