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在株洲,文明的踪影随处可见:社区公园绿意盎然,老幼怡然自乐;交通路口行人、车辆礼貌相让,有序通行;公共场馆观众排队等候,秩序井然……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过去十年,株洲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的重要指示,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不懈追求创建文明城市。
在这里,文明高地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在这里,满目皆风景,一城文明风。
一场“接力赛”
文明是株洲最美的城市标签,可文明并非与生俱来。
这十年,株洲追求文明城市的脚步从未停下,创建文明城市的决心无比坚毅。
2011年,株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拿到入场券;2012年、2013年,株洲连续通过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城市文明程度指数三项测评;2015年,成为全省唯一一个首次获得提名资格就被正式命名的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11月,株洲以优异成绩通过复核,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逐梦的背后是一场百折不挠的接力赛。
这些年,株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一把手”负责、“一体化”共建、“一把尺”推进。
前行路上偶有坎坷。今年4月,中央文明办通报了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结果:我市存在系列突出问题。
直面问题,株洲闻令而动。市委迅速成立创建文明城市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曹慧泉任第一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任组长,14位市领导分别担任副组长,对整改工作牵头抓总。
全市第一时间制定《株洲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整改工作方案》,相继召开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整改工作专题会议、株洲市全面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推进大会等,统一思想认识,层层压实责任。
各专业组迅速响应,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标准要求,实现精准发力、标本兼治。
围绕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株洲始终坚持把人的文明摆在首位,把严的管理变为常态,把高的品质充分展示,努力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
一本“改革账”
有人曾在知乎上发起一个话题:“给我一个留在株洲的理由可好?”
有人这么回答:“因为这里的人不冷漠,在别的城市加完班坐地铁,只想着早点回家。但在株洲,你可以给陌生人一个笑脸。这里还很方便,你甚至可以在公共厕所吃东西、上网。”
确实,北上广容不下肉身,家乡小城安放不了灵魂,株洲两者兼得,刚刚好。
文明总是与幸福结伴而行。这十年,株洲将文明创建融入打造“发展升级版”的生动实践,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让百姓的幸福“触手可得”。
看病不再舍近求远。2014年,全市所有市、县公立医院全部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成为全国7个首批实现取消“以药补医”改革全覆盖的城市之一。166个贫困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所有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清零,打造了居民“步行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教育资源更均衡。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大班额和高中大班额“清零”。新增学位10万余个,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项目约400个,所有农村学校达到“20条底线”办学标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统筹发展。
百姓“饭碗”端得更稳。依托“智慧株洲”建设,逐步打造出全省功能最完备的“一站式”城市移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市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60余家、就业扶贫基地35家,吸纳2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生活难题被化解。株洲大力推动“厕所革命”,完成城区新建“建宁驿站”200座、改造公厕200座、开放社会公厕200座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加装电梯近千台,解决了近5万人上下楼难的问题……
政务服务更便捷。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市县两级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70%以上;“智慧株洲·诸事达”App上线285项高频便民服务,注册用户223万。
……
来到株洲,如果你愿意,可以叩开渌江书院的大门,与先哲贤达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如果你愿意,可以漫步株洲博物馆、神农大剧院,尽情汲取精神和知识的养分;如果你愿意,可以游玩醴陵瓷谷,品鉴民间艺人沉默静雅的匠心。
共建文明之城,幸福株洲的味道像夏日繁花,芬芳扑鼻;像冬日暖阳,抚慰大地;像春风奔了八千里,依旧热情洋溢。
一曲“大合唱”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这十年,株洲创建文明城市从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是全体市民的“大合唱”。
“老”与“少”的接力——
2021年11月,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被追授为第八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他九年如一日,扎根扶贫一线,带领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直至2019年11月29日因公殉职,年仅56岁。
时间转向9月26日。株洲市2022年未成年人“喜迎二十大·向国旗敬礼·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经开区长郡云龙实验学校拉开序幕。当天,全市各学校组织广大师生通过向国旗敬礼等活动,为祖国献上生日祝福。
近年来,我市利用清明节、儿童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节点,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进了学生爱国情怀,让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老”与“少”的文明接力,为株洲这座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个人与一群人——
8月19日,2022年“湖南好人”7月榜单揭晓,株洲的朱华英上榜孝老爱亲类“湖南好人”。
朱华英是醴陵市泗汾镇符田村村民。这些年,她坚持“百善孝为先”,尽心尽力照顾公婆,家里没有什么营养品,哪怕是一个鸡蛋,她也拿去给老人家补身体。
2006年,她的大伯哥突发脑梗塞。嫂子不辞而别后,她又主动承担起照顾大哥及侄子的责任。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辆面包车失控冲进池塘,仅有一只手的潘平洋潜水抡锤砸门救出被困车主;年近七旬的徐建平,默默照顾智障大伯哥长达47年……
一群好人,满城春风。如今,177个道德讲坛在城乡定期开讲,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61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让“活雷锋”处处闪现;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防控“德尔塔”变异株的斗争中,我市16万名志愿者奔赴疫情防控一线。
从“单向付出”到“双向循环”——
去年8月26日,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议上,“爱心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平台推出。
志愿者将参与的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
“志愿服务积分能兑换服务和商品,这种激励方式很有意义。”提及天元区推行的“人人贡、人人享”志愿服务模式,新马社区志愿服务队队长刘曼洋连连点赞。
这些年,我市不少县(市)区通过志愿服务终身积分、星级评定等方法,使志愿者的单向付出变为社会尊崇的双向循环,让每位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人。
我市还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3060个,构建了县、乡、村、点四级网络,攸县、醴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说,“文明尚未结束,它还在形成之中。”在株洲,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株洲人民精神抖擞、激情满怀,共建文明之城、共享文明之果,共赴幸福株洲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