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干旱,我们不免会想到人工降雨。但人工降雨不是我们想降就降,它到底需要哪些条件?
人工降雨就像是它的别称——人工催雨一样,人工的所有手段都只是起到一个催生的效果,真正能不能降雨还要看老天爷给不给云层。
云层是降雨的必要条件,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在天空当中创造出一个能够供给降水的云层。
所以,对于万里无云的天空而言,即便是专家想要降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且有云层还不够,人工降雨是在云层接近降水或者是已经降水的情况下进行的,作为一种开发水资源的潜在手段,利用积雨的云层,增加其降水量,在降雨的季节很好地保存水量。
比如干旱的时候,好不容易遇到一次降水,没下多少雨水,又开始干旱起来。这个时候人工降雨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将旱季的雨水调配增加,有利于减缓干旱的程度。同时在一些水力发电站,由于冬季降水少,水流产生的电量少,人们就会通过人工降雨的形式,来增加河流当中的水流量。
这样,中上游的水流量增加,才会让下游的河床不会因为缺水而断流,或者在旱季过后河道的泥沙淤泥堆积。
在冷云催化当中,也需要独特的云层条件。
一般来说,云层的温度越低,云顶当中冰核自然活化的程度就越高,人工想要达到很好的冰晶催生效果,必须在云顶温度达到零下4℃到零下10℃之间。
超过这个温度的范围,人工催化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抛入了大量的成本,其收益微乎其微。
为什么不是想降就降?
首先,人工降雨的成本是不低的,别看只是在地面发装载有特殊物质的射火箭弹,或者是飞机播撒,它的成本可是达到了百万元之多。
在上海市实施的人工降雨方案当中就有写道,一次人工降雨的预算费用在470万左右,仅仅是一次催化剂的使用就是20万人民币。
这一发可不便宜!当中的预算费用杂而多,其中包括人工费、飞机租借费、原材料费用等等,一个清单列下来竟然有几十项之多。
最后还要进行数据的分析反馈,利用GPS定位系统进行跟踪监测,评估降雨效果等等间接的投入,让本就昂贵的成本变得难以预算。
在江苏省的一份降雨报告当中显示,2000年到2004年的时间当中,该省发射的降雨火箭弹872枚。光是火箭弹的成本费就在300万元左右。不过,人工增雨带来的收益还是比较明显的,4年的时间共计增雨17.5亿立方米,按照每立方米3元计算,创造的收益达到了50多亿人民币。可见,人工降雨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是真要降起雨来收益还是很可观的。
其次,在人类社会的周边地区或者是野外,存在一条完善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当中的一切已经习惯当地的气候,它们为了应对干旱进化出了独特的体征,并且在雨季来临之后褪去。如果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大量的降雨滴落地面,会让植物或者是动物误认为雨季已经到来,将自己原本的抗旱措施褪去。当人工降雨结束之后,地面又回到了干旱当中,无法适应环境的动植物最终死亡。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环环相扣,一个物种的消失很有可能带来整个生态链的崩溃。这种影响在城市当中倒也还好,若是放在野外,其后果不堪设想。
每一次的人工降雨报告当中,都会有关降雨周边的生态调查报告研究,确保降雨不会破坏生态,或者是有能力“补偿”生态环境。尤其是在野外地区,相关部门对报告的审查相当严格。
所以,有时候不是不想降雨,而是审查报告实在是通不过。
(来源:宇宙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