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如登山,走好每一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漫画/左骏

    株洲雪域爱心助学群第27次赴策源学校开展助学时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下着大雨,迷雾环绕,我们背着行囊一步步往上爬。”

    茶气氤氲,“中国好人”、51岁的苏虎回忆爱心助学的缘起,追溯到了10多年前攀登酃峰的情景。

    同样不容易的,还有他和团队“雪域天堂”的助学接力:从2009年到今天,从一所学校到四所学校,从几个孩子到201个孩子。以登山一般的坚韧,他们助力孩子们圆“读书梦”、走出大山。

    登山总会到顶,对于助学,苏虎的自我期许是:“一直在路上。”

    “助学的起点也是一个接力点”

    苏虎爱心助学的起点,是炎陵县策源学校。

    最初去炎陵纯粹是为登山。2004年,在上海打拼多年的苏虎回株创业,重新搭建生活圈。他喜爱登山,组建了“驴友”QQ群“雪域天堂”后,经常组织活动。

    两次攀登酃峰的经历,让苏虎开启另一种“登山”——爱心助学。

    头一次登酃峰是2005年。从山上下来,一户农家的贫困让苏虎深深震撼:土房破旧,窗户用塑料布遮挡,屋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户主的大儿子和亲戚南下打工,小的蹲在烟熏火燎的灶边生火,学费还没着落。农户找遍家里,只能炒出四个菜,唯一的荤菜是过年才能吃上的腊肉。

    那次登山后,蹲在灶台边为学费发愁的孩子,深深印在了苏虎的脑海,“我一直在想,能为他做点什么?”

    2009年3月,第二次登酃峰。

    下山途中,领队“小敏”(真名刘敏)说起,策源乡只有一所小学,孩子们上下学要走几十里山路,只能选择寄宿,但由于普遍贫困,连学校的伙食费都难支付。两年前,“小敏”和“小美女”(真名徐芳)开始资助两个学生的伙食费。

    苏虎知道,她们并不富裕,只是普通的工薪族。下山后,他赶往策源学校了解情况,简陋破旧的校舍,面黄肌瘦的孩子,因为家里困难而辍学的学生,无不让他“心疼,想赶紧行动起来”。

    苏虎特别敬佩的朋友——知名爱心志愿者、网名“鱼片”的刘朝华,也影响他至深。“鱼片”生前是炎陵县教育局的一名普通司机,上世纪90年代开始爱心助学,2006年更与炎陵籍网友成立义工团队。2008年8月17日,“鱼片”在走访贫困学生时突遭车祸逝世,但“鱼片精神”却被志愿团队延续下来。

    第二次登酃峰后回到家里,苏虎在“雪域天堂”QQ群发起倡议,呼吁大家爱心助学,参加者“一对一”资助策源学校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费,每学期不少于600元,承诺要一直牵手资助到毕业。开学后第一个月,大家约个休息日到学校开展助学,往返费用分摊。

    “倡议一发,很快有17个群友响应,让我意外又感动。”苏虎记得,去策源学校资助首批孩子,他们送去了10200元爱心款。

    从登山到助学,苏虎坦言:“株洲本身就是一个有爱的地方,从身受感染到参与其中,我们助学的起点其实也是一个接力点。”

    “感谢他们,把我推上了‘中国好人’榜”

    炎陵县策源学校,116人;炎陵县中村瑶族乡龙渣学校,23人;渌口区第五中学,45人;渌口区兴隆小学,17人。

    红色,已毕业;蓝色,转学;黑色,在读。

    打开苏虎在办公室的电脑,受资助学生的信息被用心记录,资助情况用不同颜色字体区分。

    2009年至今,策源学校的校长换了五六任。2010年左右任策源学校校长的张建农,依然记得苏虎和团队来助学的情景。“他们不仅捐钱,还会送一些文体生活用品,分享自身经历鼓励孩子们开拓眼界。”张建农说,不顾旅途劳顿,苏虎总会坚持去受捐助的孩子家看看,即便要走十几里山路。

    助学不止艰辛,有时还会遇到危险。

    一次,苏虎开车前往策源学校助学,快到炎陵时,下着大雨、沿路急弯又多,车轮打滑直接冲进了路边沟里。“幸亏车上的人都没事,喊来吊车才把车吊出来。”说起这事,他淡然一笑。

    到达策源学校已是凌晨1时,苏虎和队友在一间空教室搭帐篷睡了一晚。第二天,把爱心款交给孩子们时,一些孩子的爷爷奶奶带来了山笋、野菜等特产,坚持塞到他们手里。“那种淳朴与热情,令人感到特别温暖。”苏虎说。

    苏虎的助学举动,也感染着很多人。不管在“雪域天堂”QQ群,还是在校友群,他都会发动群友爱心助学,并专门建群。公务员、企业家、普通打工者等,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聚星成火”,让助学团队壮大为近百人。

    爱心助学群秘书长彭娜,是当初第一个报名参加助学的群友。她属于普通工薪阶层,对登山、旅游满怀憧憬,但照顾孩子及“柴米油盐”的羁绊,让她一次都没法成行。可10多年来,她不仅资助了6个孩子,还无偿从事着对接联络等工作。

    “虎哥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彭娜说,2016年,一位群友由于各种原因在新学期选择“退出”,她不忍看到被资助的孩子失学,赶紧接手并寄去了800元,“因为虎哥就是这么做的,他一度同时资助过3个孩子。”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市纪委监委原调研员陈和平,2012年左右加入爱心群,并建议苏虎将爱心助学的“半径”,延伸到了渌口区兴隆小学、渌口区第五中学。在他的总结和推荐下,苏虎及“域爱心助学群的事迹被更多人知道。2015年,苏虎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大家总说我感染了他们,其实我要感谢他们,把我推上了‘中国好人’榜,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也给了我力量和信心。”苏虎动情地说。

    播下的爱心“种子”在传递

    表格里,被资助的孩子只是一个个数字。可对爱心助学者,他们是一个个暂时身处困境,却有着无限可能的鲜活个体。

    一说起资助过的孩子,喜欢别人叫他“虎哥”的苏虎,就显露了“铁汉柔情”的一面。聊起他资助过的阿卫(化名),更是难掩满脸的骄傲。

    阿卫曾在策源学校上学,是苏虎“一对一”资助的第三个孩子,和苏虎的儿子同龄。苏虎一直资助阿卫到读师范。由于家境困难,阿卫初中毕业后申报读了师范委培生。

    在衡阳读书时,阿卫经常打电话或发短信联系苏虎,分享生活点滴,询问一些学业和为人处世上的建议。读师范的第二年,阿卫对苏虎说,现在父母在炎陵县城的工业园区打工,自己也能勤工俭学,以后就不要再寄生活费给他了。

    “他让我把这些费用,给那些更需要的弟弟妹妹,让我很欣慰。”苏虎说。

    更让苏虎感动的是,2021年,阿卫参加了一项乡村教师计划,回到家乡炎陵的中村瑶族乡民族学校教书,至少为期5年。“我一直想学苏伯伯,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乡的弟弟妹妹做些事,把自己接受到的那份感动和希望传递下去。”阿卫说。

    在阿卫看来,苏虎及其爱心团队播下的“种子”,远非金钱可以衡量。小学五年级时,苏虎到学校开展爱心助学,送给阿卫一本中外山水名画集锦。阿卫读师范的第一年,美术老师的一番话又让他想起那本画册,并在回家时从箱底找出来了。

    “苏伯伯的用心与深意,我也是这样慢慢地才了解到。他希望我们不要给自己设限,觉得比城里的孩子差,而要不断开阔视野、提升素养。”阿卫说。

    这份传递的爱心,也在爱心群里上演感人的故事。

    “驴友”周更新生前也是爱心群成员,2010年资助了策源学校的一名学生。周更新因患肝癌逝世后,他的妻子邓老师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学生家长寄来的一封感谢信,毅然选择接力资助该学生。如今,邓老师的儿子、儿媳又接过这份爱心使命,虽远在北京,但依然在株洲雪域群内坚持助学。

    又到9月,孩子们迎来新学期。

    苏虎和彭娜又开始了忙碌,工作之余他们对接学校,在爱心群联络成员收集爱心款等,为了爱心助学每天打几十个电话。

    “助学和登山一样,路上会遇到迷雾,会遇到风雨,重要的是专注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苏虎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