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才要突出一个“实”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乡村人才引育用留难题较为突出,制约了乡村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更需实事求是、实旷来远、脚踏实地。

    重实情,摒弃三种引才思想。一是摒弃急功近利思想。不能一味追求眼前政绩,要分类建立紧缺急需人才目录,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精准引才,避免出现“捡到筐里就是菜”现象。在引才方式上,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刚柔并济,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二是摒弃好高骛远思想。乡村引才不能眼高手低,要适当放宽条件,壮大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队伍“基本盘”。同时,建立人才返乡机制,引导和激励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新创业。三是摒弃盲目攀比思想。乡村在财力、政策上无法与发达地区竞争,出台人才政策时不能盲目跟风攀比,应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经济发展需要,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一旦出台,应及时兑现,防止政策“雷声大雨点小”。

    出实招,坚持三种育才理念。一是注重内外呼应。既要对外引进人才,扩大人才增量,也要内部挖潜,提升人才质量;既要引导人才修炼内功,激发自主学习动力,也要营造外部环境,搭建良好育才平台;既要走出去到先进典型地区考察学习,也要请进专家培训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二是注重上下联动。实施市县联动、县乡联动,强化市县统筹调配资源,注重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化,放大产业和人才优势。推行高层次人才与乡村人才结对、人才与企业结对、大小企业结对等方式,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三是注重远近结合。建立远近结合、层次分明的“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科技特派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培育一批紧缺急需的实用型人才;通过定向委培、校企合作、院地合作,培养中长期能带动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乡村人才振兴蓄足源头活水。

    查实绩,树立三种用才导向。一是人才不是全才的实用导向。坚持用人唯适,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包容人才的缺点,不求全责备,要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科学合理使用人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二是奖杯不如口碑的效果导向。把实绩实效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尺,大力破除“四唯”倾向,科学合理设置乡村人才评价指标,构筑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避免出现人才称号一锤定音、一顶帽子终身受用的情况。三是褒先也要鞭后的辩证导向。完善人才正向激励机制,通过人才先进评选、项目申报、职称评聘等举措,对长期扎根乡村作出较大贡献的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和表彰奖励。同时,落实人才试用期制度,建立人才荣誉退出机制,对表现不合格、反响较差的人才,取消有关人才政策和称号。

    求实效,强化三种留才意识。一是比待遇更比事业。乡村要留才,既要有“给钱给物”的短期刺激,更要有长远眼光,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要减少行政干扰,对人才创新失误给予耐心和宽容,切实解决人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让人才充分展现其作用与价值,安心扎根乡村基层。二是讲政策更讲感情。出台奖励政策同时,还要让人才感受到渴求与尊重。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把姿态放低,把心态摆正,在工作上全心全意服务人才,生活上无微不至关心人才,只有真心把人才当亲人,人才才会把地方当家。三是拼小环境更拼大格局。人才竞争最终是人才发展环境的竞争。用人单位要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和平台,以公心评价、引荐、选用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小环境。社会要大力宣传报道人才典型,弘扬尊才爱才、见贤思齐的社会风气,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格局。

    (作者系攸县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

    刘行国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