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深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沿渌滨东路往前,远远的,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

    像老街其他地方一样,没有青石板、没有石拱桥、没有柳叶翩翩。有的是水泥马路两边九零年代或零零年代建的两层或三层小楼。抬头,翠绿的山那头直伸过来的电线牵引着我们往飘香的方向行走。远远的,一电线杆旁,卷闸门上方鲜艳的红底黄字“渌口燕子商店”和对面人家门庭上挂着的两个耀眼的红灯笼遥相呼应,暗沉的老街在此处顿时鲜亮起来。

    燕子商店门口,一精神矍铄、身材瘦削、戴着口罩和袖套的老人,只见一个圆圆的Z字形弯把铁模,一勺白白的面粉正粘粘地缓缓地滑滑地往铁模的怀抱奔赴。

    他就是我此行要寻访的主人公钟根生老人。老人家75岁了,头发花白,里面穿一件深蓝色的开领运动衫,外面一套黑色带红衣领和红裤条缝的运动套装,一双白色跑鞋干干净净。他正前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双灶的液化气灶,一口锅,一把勺,一个自制的模具,锅子旁边还与时俱进地立着一块收款的二维码,这些就是他赚钱的工具。只见他从调好面粉的盆里,用勺子舀一勺,放进那个黑色的模具里,然后在中间挖一个小洞,放进油锅中,随着“滋滋滋”的声音,油饼渐渐由白变黄,最后呈现出金灿灿的油饼。吃过老人家油饼的都说好吃,外面焦焦脆脆,里面软软嫩嫩,因为点缀了葱花,面粉里还添加了孜然等,所以,更多了一种清香的味道。

    老人家桌子正前方的红色木板上,写着:“湘潭十八总,老街一总,本人是老式葱油粑粑第二代传人,葱油粑粑又香又脆,不含任何添加剂,是民间最加食品,需要者可随到随炸。”我们不去计较老人的“最加”还是“最佳”。

    据《醴陵县志》记载,渌口原来属于湘潭县的一个商业古镇。唐宋时期这里商业就很繁荣,明清时更是醴陵的瓷器、粮食、大宗商品运输出境之门户。古时的渌口有多繁华我们今天绝对想象不到。湘潭十八总是指湘潭古时候的老城区。古时候的湘潭城位于湘江河西,主体部分就是沿着湘江河边的一条老街,这条老街每过一到两里有一个集市,称为“总”。作为老街一总,湘潭从湘江村一级渠一直到窑湾街道的石子脑依次分为一总到十八总。湘潭素有“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的美誉。

    身为老式葱油粑粑的第二代传人,老人家几十年来一直在认认真真地努力坚守。老人家介绍说,他的葱油粑粑一定要用早稻米和放凉了的米饭一起去磨成粉,磨的时候也有诀窍,不能磨太细,太细炸出来不脆,也不能磨太粗,太粗影响口感,得匀匀静静地慢慢磨。米粉磨好后,和上面粉,再拌上五香、孜然、胡椒和葱花。以往在外面买的葱油饼,一咬一口油,一个都吃不完。老人家的葱油粑粑,我一口气连吃了几个,都不觉得腻。其他的生意人,特别是做早餐生意的,往往干到半上午就收工休息了,只有老人家,他从早守到晚,随到随炸。累了,就在旁边的靠背椅和小方桌处歇息一下。

    75岁高龄了,还每天守在街头炸油饼,是他没有生活来源,还是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我带着疑惑走向老人家大女儿经营的“渌口燕子商店”。两边的推拉玻璃门上,粘贴着破碎的“一总理发店”和“剪吹干洗美发”等字样。店内,电视机在自顾自地播放着。店内的氛围可以感受到,主人心情并不太好。原来,老人家的老伴已经去世,大女儿五十多岁了,一直独身。二女儿一家三口本来在广州生活得蛮幸福,几年前生了二宝,是个女娃,正好凑成一个好字。哪曾想女娃不到半岁被查出患病,女婿救孩子心切,把肝捐给了孩子,自此身体越来越差,只能待业在家。孙子上小学,孙女上幼儿园,女婿没有了劳动能力,一家的重担全压在了小女儿一个人身上。

    老人有三千多一月的退休金,但他一分都不用,全都存了起来。“我得帮衬帮衬她们,她们需要用钱的地方多,我现在还能干,干得动一天我就干一天。”

    这门手艺,老人家是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会的,他感恩父亲留给他一门可以营生的手艺。但谁又会来接过他手中那根自制的饼模呢?老人不置可否。

    咬一口渌口老街的一总葱油粑粑,深沉的父爱氤氲开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