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产业工匠 擦亮醴瓷名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全市首届陶瓷产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现场,参赛选手正一丝不苟进行比赛。 记者/何春林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春林

    8月31日,在“中国陶瓷之都”醴陵举行的全市首届陶瓷产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顺利闭幕。为何举办此次历时6天的大赛?我市如何探索陶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记者深入比赛现场,探寻背后的故事。

    政府搭台

    产业工人唱“大戏”

    如果选一个产业代表一座城,陶瓷在醴陵无可媲美。千年窑火淬炼,醴陵的陶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达1593家,从业者超过了20万人;全世界每4个陶瓷杯,就有1个产自醴陵。

    新时代下,如何坚持守正创新,把醴陵陶瓷这张名片擦得更亮?陶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自然要主动作为,闯新路、作示范。

    在陶瓷勾线分水项目比赛现场,胡秋香正在一块直径20厘米的圆形瓷板上一笔一笔勾勒着,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山水画逐渐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作为“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湘瓷技能竞赛冠军黄彪的徒弟,胡秋香坦言:“与高手同台切磋技艺,可以很快得到提升,比赛也可以检验自己的成色。”

    近年来,市总工会、市委人才办、人社局等部门为强化陶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陶瓷企业开展技能比武和技能提升培训活动。

    市总工会副主席杨正文认为,大赛就是为广大陶瓷产业工人搭建一个切磋技艺、交流技术、提升技能的“擂台”,培育陶瓷产业工匠,不断擦亮醴陵陶瓷产业名片。

    升职加薪

    激发技能提升内生动力

    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工人参与竞赛和培训的内生动力?升职加薪立竿见影。

    在醴陵陶润实业生产车间,女工彭炎凤动作娴熟,她的岗位工序是“擦釉”。得益于企业组织的培训与竞赛,入职不到4个月的她,已从“门外汉”变成了熟练工,工资涨到了120元/天。

    前年7月,邓雨结束了常年在外地打零工的生活回到醴陵,参加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取得合格证书后顺利入职华联瓷业。“去年被提拔为班长,年收入接近8万元,关键是在家门口上班。”邓雨笑道。

    产业工人技艺提升的同时,企业提质增效明显。

    “之前产品的平均合格率约为83%,现在已提升至86%。”醴陵陶润实业人事主管马亚汝说,这得益于各种技能提升行动。其次是队伍更加稳定,招100个人基本上可以留下95人,“家门口就有高薪工作,谁还去远方?”

    目前,醴陵陶瓷企业已建立8家企业培训中心,近年来培训了3296名学员,100%实现就业。既解决就业者找工作的难题,又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瓶颈”问题。

    此次大赛是对我市陶瓷行业产业工人队伍技能水平的一次检阅。市总工会表示,将以此次大赛为起点,坚持定期办赛、久久为功,着力把陶瓷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打造成我市职工劳动竞赛的新品牌。

    大师引领

    传承创新打造醴瓷品牌

    陶瓷名片擦亮之路缺人吗?

    缺!除了缺一线产业工人,更缺陶瓷大师。

    2011年获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后,醴陵陶瓷行业更加明白了大师引领的重要性。这事关醴陵陶瓷品牌打造,更关乎醴陵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

    目前,醴陵汇聚了徐建章、黄小玲等26名陶瓷“国大师”、159名“省大师”。

    如何实现大师效益更大化?近年来,醴陵市建立了“行业领军人物+陶瓷名师+理论老师+实训老师+行业工匠”五位一体的师资库。以黄永平、徐曼冰、丁佳富、徐建章等大师为引领,聘请一批行业领军人物、行业专家作为培训名师,培养了一批批陶瓷彩绘、成型等培训名师。

    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围绕釉下五彩瓷的传承与创新,组建了一支由陶瓷艺术大师、高校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组成的陶瓷装饰研究创作专业人才,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方式传承工匠精神,创新设计烧制的二十余件作品屡获国际国内金奖、银奖、创意奖等。

    醴瓷电商产业园专门设立了大师直播间,利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分享醴陵陶瓷工艺与产品,让醴陵陶瓷品牌通过网络传播更远、更广。

    “醴瓷产业工人成才越来越系统化、标准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永平说,他的非遗传承基地已正式开馆,旨在传承和弘扬醴瓷文化。

    此次大赛将以培育陶瓷工匠和技能大师为出发点,每项工种的前三名将被录入市总工会、醴陵市总工会、醴陵市委人才办、醴陵市人社局的人才库中,并优先推荐参评“醴陵工匠”“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选手将推荐参加全国、湖南省职业技能竞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