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我在岗 项目建设忙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正在建设的清水塘大桥

    ▶刘小港

    A

    清水塘大桥,近200名施工人员坚守一线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卉 通讯员/袁春飞) “不出去添乱、不在路上添堵,我就守着清水塘大桥过节……”虽然嘴里开着轻松的玩笑,可霍振东心中却深深惦记着在上海生活的妻儿与远在东北的父母。

    霍振东是中交三航局清水塘项目的常务副经理,这个国庆假期,他与15个班组、近200名工人坚守项目一线,火力全开、抢抓工期。

    9月29日上午,清水塘大桥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有的人员正在进行钢绞线张拉前的预紧准备,一圈一圈拧紧,必须与设计要求分毫不差;有的站在近80米的扣塔高空上与太阳“肩并肩”,点对点瞄准高强螺栓定位;有的长时间置身没有遮挡的户外,迎着烈日,一个个完成钢筋绑扎作业……在距离水面117米的地方,施工人员正在对近50吨重、12.18米长的钢结构杆件进行吊装作业,施工精度必须在3毫米范围内。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为啥会选择留守,其实我也看不懂大桥建设复杂的图纸。但我知道,我的责任就是把手中的一个个钢筋绑紧、绑稳、绑齐,那我就离带着女儿在桥上散步不远了。”钢筋绑扎工何春喜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株洲清水塘大桥,连接清水塘生态科技产业新城与栗雨工业园区,主桥为中承式钢桁架拱桥,跨径为100+408+100米,位列同类型桥梁世界第六位、中国第三位。施工工艺复杂、精度要求特别高,项目部不但任务重而且工期紧。目前,项目已加大设备、人力投入,倒排工期,错高温、轮班换,确保建设进度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B

    “斤斤计较”的副总工

    李奔奔 包媛媛

    “差不多了吧?”“差不多是差多少?” 这段对话发生在两年前,肖泽振刚来到清水塘大桥项目,师父刘小港轻描淡写的疑问,让他面红耳赤。

    两年后,还是在清水塘大桥上,比两年前明显黑了壮了的肖泽振,与施工人员反复确认着钢筋间距,“不愧是刘小港的徒弟……”两名同事相视一笑。

    这些年来,在刘小港的引领下,一批批年轻人逐渐成长为项目部的中坚力量。这个国庆假期,他们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大桥建设贡献智慧、挥洒汗水。

    ●总与几毫米的问题较劲

    刘小港,中交三航局株洲清水塘项目部的副总工,干了近十年的技术质量工作,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轴劲儿”,与那些几毫米的问题“斤斤计较”。

    “细节决定成败。”“眼往下看,脚往下迈。”“问题在现场,答案就会在现场,坐在办公室是想不出来的!”在清水塘项目,类似的金句,很多都出自刘小港之口。

    “昨晚熬夜加班了”“今天想在办公室画图”……三伏天里,一些新入职的技术员,总是找各种借口不想去施工现场,但凡听到过刘小港为了攻克技术难关,40多天没下火线的故事后,都乖乖拿起了安全帽。

    清水塘大桥是三航局承建的第一座大跨度中承式钢桁架拱桥,随着项目推进,施工进入了悬臂拼装的关键阶段,大型临时扣挂系统开始第一道扣背索的张拉施工。此时,分秒必争和确保安全都是项目推进的底线。

    为了确保首次张拉的顺利进行,刘小港带领技术团队反复论证,半个月内召开了十余次集中研讨会,一步步明确了张拉流程、工序安排并编制了作业指导书。

    虽然准备已经足够充分,但刘小港始终担忧高温天气是否会对张拉造成影响。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起早贪黑在垂直度近90°、80层楼高的扣塔上爬上爬下,共计进行了496个数据的实地取样,还对钢绞线的应力值进行同步测算,制定了5套备选方案。

    随着对讲机传来“最后一根钢绞线已按照既定力值和程序完成张拉”,刘小港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此次张拉,比计划时间提前了24个小时,大大提振了大家在规定时间内“保通车”的信心。

    ●“差不多是差多少?”

    在现场巡查时,一顶安全帽、一把卷尺以及那双“火眼金睛”便是刘小港的标配。

    对待现场的所有施工问题他都保持“斤斤计较”的态度,外加“施工技术底线不放过、施工技术难题不放过、施工技术细节不放过”的三不原则,让现场施工的协作队伍对他是又爱又恨。

    “‘也还行’‘差不多’,在刘总这里想都不要想,完全行不通!”只要和刘小港接触过的协作队伍,都知道他标准高、要求严。

    之前,刘小港参与的一个项目,因精调数据库庞大,每次选取一个数据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刘小港认定肯定能找到简便方法,经过近3000次的测算,他与团队自创了“网格状”的数据统计模式。通过不断优化数据记录以及查询途径,再结合现场施工进度,根据责任区进行划分,明确板块负责人,形成了“一对一”的数据统计形式。这套数据处理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精调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整个项目施工进程按下了“快捷键”,而且在清水塘项目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正是凭着这股“轴劲儿”,刘小港攻克专业技术难题不计其数,先后完成专业技术论文汇编10多篇,完成省市级各项QC项目近30项,并多次获评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

    C

    “主治医师”的三股劲儿

    李奔奔 包媛媛

    张恒勇被同事们戏称为“主治医师”,只不过他的救治对象,不是污水沟就是淤泥池。揣着“三股劲儿”,这个国庆假期,张恒勇每天都将奔波在为清水塘老工业区“把脉问诊”的路上。

    ●不厌其烦的韧劲儿

    曾经的清水塘,吸引了200多家冶炼、化工企业汇聚。要想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就要明确污染的源头是什么。可是因年代久远,许多资料都早已遗失,污染源头难寻,成为挡在建设团队面前的第一只拦路虎。

    为此,张恒勇带领“青年医师团”戴着厚厚的“防毒面具”,多次深入沿线渣棚和废水基坑等重度污染源头进行取样,分类、分层、分时进行上百次取样操作,最终圈定了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范围。

    在明确了污染物之后,张恒勇便要“对症下药”了。

    “一取!一滴!一摇!”他对溶液进行上百次的筛选,上千次的浓度控制,上万次的精度滴加,夜以继日地重复换来的是清水塘环境面貌大改善,换来的是当地居民竖起大拇指点赞。

    截至目前,整个“青年医师团”已完成污水治理共计14.4立方米。

    ●不畏艰险的闯劲儿

    清水塘环境治理项目涉及范围广、类型复杂,华瑞实业地块便是污染类型复杂、污染程度深的“典型代表”。

    当团队对污染地块进行逐层清挖时,污染土壤区域出现了“不速之客”——一大块灰白色的淤泥。工程部、技术质量部、试验室联合勘测,初步判定“不速之客”的成分为电石泥、污染土壤、废渣的混合物。

    工程部计划调动机械进行多个点位的取样,但因“不速之客”的黏稠度过高,机械寸步难行,人工取样不但工作量大,而且要置身于污染土壤之中,“我瘦我来吧。”张恒勇立马换上套鞋,拿过铲子和取样袋,一步步朝着中心位置走去……

    凭借着不畏艰险的闯劲儿,张恒勇不但完成了取样工作,还总结出了一套探索未知事物的完整流程,让整个“青年医师团”在面对未知污染时有章可循。

    正是因为这套可复制的经验,湖南省环保产业保护协会近日公布的“2022年度环境保护先进技术示范单位工程”的获奖名单中,清水塘华瑞实业场地修复治理工程榜上有名,这不仅是对清水塘环境治理小组工作最高的肯定,更是对张恒勇身上那股闯劲最有力的证明!

    ●不遗余力的拼劲儿

    五个月,150天,转运完成24.7万方污染土……随着一纸“军令状”的签署,张恒勇与他的团队迎来新挑战。

    按照计划,24.7万方污染土要分别送到5个目的地进行分类处理,或送至片石洞进行填埋,或运到水泥厂制作水泥,或拖至砖厂进行资源化制砖。最远的距离达128公里,最近也要30公里。

    “预防二次污染,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绿网覆盖,效果微乎其微……”在方案部署会上,张恒勇召集“青年医师团”成员进行会诊。

    马不停蹄,大家不遗余力地查阅堆积污染土的成分,对症下药配备“气味抑制剂”,并采用雾化喷射的方式对转运全程进行保驾护航。同时,张恒勇走访生态环保部门,深入了解污染土转运规范要求,并充分考虑天气影响。最终,转运全程采用全封闭车厢转运并辅以铺设防渗膜,彻底杜绝二次污染的可能。

    刮骨疗毒去沉疴,从阴雨绵绵到高温“烤”验,整个“青年医师团”用日复一日的坚持,换来了既定转运任务的高标准完成,为自己换来了一身黝黑的皮肤,也为清水塘换来了蓝天、白云,鱼翔浅底、白鹭蹁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