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城西的湘山是一块风水宝地,省级森林公园,这里被双江深情拥抱,古木遮天蔽日,向有“一峰兀立,二水夹流”之美称。驻足湘山之巅,县城尽收眼底,这里有北宋湘山古塔、明朝湘山古寺、国保文物接龙桥战斗旧址、国家重点烈士陵园,更有落成于1996年9月铭刻了七千余名入炎知青岁月的“知青阁”。
岁月如歌,流年似水。如今,“知青阁”已成为全国各地下乡知青旅游炎陵,回味青春岁月、追忆难忘历史、寻觅乡情乡愁的重要场所。
七千知青入炎陵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实际上,炎陵县早在1963年就开始接受城里知青的插队落户,镌于“知青阁”中那块碑刻上的文字即记述了此事。
1963年9月,炎陵县委设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当年接收来自长沙、湘潭、醴陵的408名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在4个国营农林场和龙溪、十都、东风等公社插队落户,此后,这批知青大多“回城闹革命”。
1968年底,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展开,炎陵也再一次迎来知青下乡的高潮,“1968年11月17日,炎陵籍首批38名城镇户口知识青年在策源公社倒坑大队插队,我是其中之一。七年知青生涯,既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蹉跎岁月,也是一段值得回首的难忘岁月!”曾经的知青潘建雄日后如此回忆道。
资料显示,“到1978年,共有7198名湘潭、长沙、醴陵等地知识青年来到了酃县(今炎陵)这个当时只有1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开始了他们‘大有作为’的难忘生活。”
“想当年,我们多少伙伴的青春都是在炎陵的田间地头、高山深谷中度过的,而今大多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不得不感叹岁月无情呀!而知青岁月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它对我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许多人来说无异于是一笔精神财富。”2005年在广东担任大学教授的王晓先在《炎陵文史》中撰文写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知青当中,有的担任了党政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大企业厂长、经理,有的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更多的则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一辈子。
他们当中值得骄傲的“良俊”有:1976年9月下放到沔渡公社长江大队当知青,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团委副书记的胡伯俊,回城先后担任过张家界市委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1971年赴炎陵县插队,历任大队党支部、公社党委书记的莫臻,曾任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助理、宣传部长……
铭刻岁月的丰碑
为纪念那段难忘的日子,1995年底炎陵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城西的湘山修筑“知青阁”,以鉴历史。
消息传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七千多名当年奔赴炎陵上山下乡的知青激动万分。一时间,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一张张饱含深情的汇票寄往第二故乡……“知青阁”建设工程共收到知青捐资17万多元,以及一批机械和物资。
建成后的“知青阁”高19.68米,占地2100平方米,为六角三层仿古楼阁。“知青阁”楼台耸翠,飞阁流丹,倚双江,并碑塔,瞰炎城,置身其中,环视四景,有一种“动观流水静观山,爽借清风明借月”的感觉。阁正门之上悬挂着醴陵籍知青卢力先生题写的“知青阁”匾额和“有缘此山曾添绿,留意斯水再涌泉”楹联。有资料称,炎陵县“知青阁”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
“知青阁”内一、二层楼四壁的花岗岩石碑上雕刻着1963年至1978年在炎陵县上山下乡的七千多名知青名单。名单之前有中共炎陵县委、炎陵县人民政府的“前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一九六三年始至一九七八年止,长沙市、湘潭市、醴陵市、炎陵县、湘潭钢铁厂、江麓机械厂、江南机器厂、湘潭电机厂、湘潭锰矿等地,有七千知青上山下乡到炎陵县(酃县)17个乡镇场,现镌石记名于后。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
三楼悬挂着知青们当年的生活、劳动、学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知青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生动场景和激情岁月。这些知青照片及人物事迹,有的曾刊登在《湖南日报》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有的则曾入编湖南省的小学语文教材里,令昔日的知青们观后思绪万千。
难忘第二故乡行
1996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借“知青阁”的落成,炎陵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盛大的“96金秋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活动”。来自深圳、广州、长潭株等地的1800多名知青代表,激情满怀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炎陵,参加祭祀炎帝陵、“知青阁”落成典礼、重踏青春足迹等活动。
“当年无悔献热血丹心,恰意气驰骋,易褴褛山颜创青春伟业;今载有约温乡情旧谊,值金风送爽,祭巍峨圣陵染故土宏图”,这是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庆祝活动上的一副对联。
时任县委书记林良才在致辞中说:“炎陵的父老乡亲,至今还难忘那与知青抵足而眠的日日夜夜,难忘那与知青荷锄而归的年年岁岁!在那特殊的年代里,知青们以自己的知识和似火的青春,拨动着山里沉睡的灵魂。”
“知青阁镌刻了曾下乡炎陵的七千多名知青的名字。她的建成,已远远超出了‘阁’本身的意义,它是炎陵人民与广大知青的情谊凝聚,是特殊历史年代痕迹的永久见证。”
1996年9月30日上午,1800多名知青代表聚集鹿原陂举行公祭炎帝陵典礼仪式。“昔为知青,扎根炎乡。神农故土,习农学桑……青春作歌,慨当以慷;七千英俊,一代风尚。”“殊途同聚,第二故乡;莘莘学子,共表衷肠……尽献绵薄,造福梓桑;同襄大计,兴邑振邦。”这篇特殊的《祭炎帝陵文》,字字句句表达了七千多知青对故土的眷恋、对炎陵振兴发展的期待。随后,知青们返回炎陵湘山公园举行仪式,由36名知青代表为“知青阁”剪彩。
“知青阁矗淡云秋,白鹭飞来故地游。四面高山言旧识,一城壮景是新楼。青春无悔曾添绿,好梦成真始纵舟。日月如梭人渐老,常思旷野牧耕牛。”中秋时节,退休多年的刘时雨邀约昔日知青再次登上阁楼,极目眺望今非昔比的炎陵县城,不禁思绪万千,“知青阁将永远铭刻着整整一代城市青年的生命轨迹,永远铭记着我们与农民群众的血肉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