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区:“创文”成常态,文明花长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刘俊 刘晓欢 刘艺锋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渌口区把“创文为民、创文惠民、创文靠民”的理念融入中心工作,让创文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相结合,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城市功能,通过突出疏堵结合、注重精细管理、抓实文明载体,推进创文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让文明之花在“青春渌口,创业新城”长开长盛。

    疏堵结合,市容市貌焕新颜

    乱贴乱画乱喷涂的小广告因难于清理、屡禁不绝被称为“牛皮癣”,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洁净和美观。渌口区一手抓严管与处罚,一手抓清除与疏导,形成城管、公安、街道共管的治理模式。

    该区实行片区责任制,从源头进行管控,收集“牛皮癣”电话号码,城管、公安通过电话告知、当面座谈等形式,劝告当事人增强环保意识,责令限期整改,同时,逐店上门引导广大商户结合“门前三包”工作,主动清理店铺门前“牛皮癣”,并鼓励商户留意张贴者体貌特征,积极举报。清除小广告,不搞一刀切。该区在每个小区单元口和小区公共区域合理选址设立便民服务信息发布栏,规范有序地张贴政策宣传、房屋租赁、招工就业等便民服务信息,各小区片长、栋长、单元长共同管理,让无效恶俗小广告“无处安身”。

    维护市容市貌,该区坚持疏堵结合,在长效机制上做文章,在常态管理上下功夫。针对城区车辆违停等现象,该区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人性化执法,增加违停拍摄设备,取证后上传交警平台,平台第一时间通知车主,车主10分钟内驶离则不予处罚,超出时限则形成罚单。部分驾驶摩托车的市民为了图方便,往往习惯见缝插针,哪里有空地停哪里,造成停放无序,该区聆听群众意见,在城区的南江路、文明路、漉浦路、津口路等路段增设摩托车停车位155个,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网格聚力,老旧小区“逆生长”

    崭新的柏油路面,淡雅的水墨画文化墙,房屋窗台上郁郁葱葱的绿植……这里是改造后的渌口老工商局宿舍,过去,脏乱差是它的代名词。今年,在网格责任单位的帮助下,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拆除了违章建筑、修缮了楼道灯、清洗了外墙、增加了绿化,实现了“逆生长”。

    在渌口城区,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占居民小区总数的70%以上,该区建立健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利用“智慧渌口”网格化信息平台,根据路段、楼栋和片区分布,将主城区划分为32个创文网格,并明确36名在职区领导担任网格长。

    同时,按照地域相邻、责任单位就近的原则,由全区101家区直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保险机构逐一认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镇干部、一名社区干部、一名网格员以及一名城管局和交警大队的联络员。责任单位进网格后,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和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

    居民是小区自治的主体,也是实现长效管理的关键。由网格责任单位和社区牵头,该区将一批居民信得过且热心公益的老党员、退休干部、在职党员、志愿者等,公开推选为片区长、单元长、楼栋长,由“三长”担任文明创建工作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环境卫生监督员和邻里矛盾调解员,并亮身份明职责。

    在1256名“三长”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到小区自治中来。目前,该区已有19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成立了居民自治委员会,实现良性循环。

    抓实载体,厚植文明新风尚

    8月1日,由渌口区老机关食堂改造的渌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中心设置了理论讲堂、志愿之家、学习驿站、文创空间等功能区,在这里,市民可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了市民活动有去处、服务有保障、精神有寄托,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来,该区进一步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中心组建了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16+8+N”志愿服务队,依托“掌上渌口文明实践”云平台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同时,该区利用所、站、屋场等开展“小板凳课堂”微宣讲,大力发掘、培养群众中间的“草根讲师”,把“农家院子”变成“学习园地”,将“理论观点”转换成“朴实道理”,让文明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

    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该区抓实文明创建载体,依托相关阵地,开展“文艺轻骑兵,创文进社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依托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及社会,实现三方联动。该区还坚持选树典型,让各行各业、不同群体学有榜样、行有示范,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倡导文明新风。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