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区正崛起生态新城入画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蒿 通讯员/朱晖 谭洪汀

    石峰,是株洲工业的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千亿产业集群的承载地,110多项全国第一在这里诞生,复兴号、双层动车组、磁浮等从这里出发,驶向世界。

    辉煌的历史荣光,是宝贵的财富,亦是厚重的担当。踏上新时代新征程,石峰如何发愤图强、重振雄风,进阶成现代化制造强区?这是一份艰巨的时代问卷。

    十年砥砺前行。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新石峰,走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十载春华秋实。让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愿景变成美好现实,有力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进百姓福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新石峰,为百姓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答卷”。

    十年磨一剑,击楫奋进踏歌行。站在新征程的起点,石峰将继续乘势而上。

    “轨道交通产业迈上了千亿台阶,清水塘腾出了宝贵空间,融城核心、湘江湾区、铁路枢纽赋予了优越的区位条件。”石峰区委书记邹志超说,紧扣“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十字方针,石峰区将发挥好先进制造业、湘江右岸、融城核心等多重优势,构建“南北贯通、东西裂变、上下协作、内交外联”的四面八方产业格局。全区党员干部将以时不我待的站位,发挥“闯、创、干”的精神,立足区域实际,重振石峰工业雄风。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践行“三高四新”战略,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区、生态新城。一个实力、开放、美丽、平安、幸福的现代化新石峰,正款款走来。

    产业高地 在“快”和“慢”之间 创新发展蹄疾步稳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千亿产业,制造强国的工业情结,生生不息的报国梦想,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已经融入石峰人的血脉。

    当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关停搬迁和300多亿产值骤然清零,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石峰如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是否能过坎的关键。”

    以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践行总书记指示,石峰区聚焦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着眼新兴技术与未来产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创新“过坎”“升级”,向着制造强区的目标快速进发。

    快,体现在核心产业集群迅速壮大:去年,以石峰区为核心的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品出口到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代表作。2021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规模将近1400亿元,较10年前增长了2.6倍。

    快,体现在未来产业加速落地。9月初,湖南省公布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名单,石峰区先进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产业集群入选。倾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北斗产业园已经签约入驻11个项目。积极引导轨道交通延伸产业、智能制造、低碳产业、未来产业向清水塘转移布局,今年6月,三一能源装备产业园与区域研发中心项目提前开园投产,中车双碳产业园项目已开启建设“加速度”。

    快,体现科技成果飞速涌现。我国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核心动力装备、永磁电机等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陆续问世,不断夯实石峰高质量发展基石。

    产业竞争力稳步攀升的背后,是石峰区保持战略定力,舍得下“慢”功夫的久久为功。

    着眼于整个产业体系的培育,坚持十年如一日强化延链、强链、补链。

    仅近五年,石峰区已围绕轨道产业推动60余个项目竣工投产,助推株洲成为全国轨道交通领域产业规模最大、链条最齐、研发实力最强、产品谱系最全的集聚区。今年7月,襄阳电机新能源产业园、智融科技扩能等8个轨道交通项目同时签约,为石峰区轨道交通“再添一把火”。

    不挣“热钱”“快钱”,持续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空间链、资金链的畅通融合,耐心护航创新“长跑”,让企业能沉下心来做研发。

    仅今年上半年,石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就高达12.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6.7%,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67.6亿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2件,排名全市第一。目前,石峰区已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近40家,成功创建湖南省知识产权强区,中车株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车电机研究院等先后竣工达产,国研交通装备工业设计院已获批国家重点培育的工业设计研究院。

    快节奏意味着更多机会,慢功夫着眼于长远未来。建设“制造强区”,既需要快节奏,也离不开慢功夫,一快一慢协奏,石峰转型升级的步伐,越走越稳。

    生态新城 在“舍”与“得”之间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湘江之滨,15.15平方公里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新”意盎然。

    行走其间,霞湾港两岸青翠,入江口白鹭成群;铜霞路两侧原有的历史遗留渣场,治理修复后变身为小游园和运动场。

    很难想象,10年前,这里是全国闻名的“工业污染重地”。

    对于清水塘的搬迁改造,不少人曾有过犹豫:这个工业总产值层一度占株洲的30%以上,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近500亿元的园区,一旦全部关停退出,石峰区未来的发展会不会面临断崖式下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舍的是落后过剩产能,得的是无限发展空间。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石峰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搬迁改造攻坚战。2018年底,清水塘区域内261家企业的工业产能全面退出。

    关停企业的同时,治理历史遗留污染,目前,清水塘片区已完成了大湖、霞湾港等7大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全国首个污染土地修复及再开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进展顺利,累计修复与风险管控近3500亩污染土地。

    告别高炉和烟囱,清水塘腾笼换鸟后的新环境、新空间和新机遇,持续吸引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凤栖入巢”,高端智造、科技创新、文创商贸、口岸经济四个产业功能区雏形已显。

    舍的是眼前利益,得的是绿水青山。

    “绿心”是长株潭重要生态屏障。其中,石峰“绿心”达35.47平方公里,如同一块完美的绿玉镶嵌在城市的版图之中,站在九郎山九郎亭上放目远眺,满眼翠绿,让人心旷神怡。

    以前可不是这番景象。“山火造成生态植被破坏,村民乱砍滥伐的不少,一些山岭荒废、杂草丛生。”一位在山下生活了几十年的村民感慨。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石峰区成立区委书记任组长的绿心保护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三年造林,五年复绿,十年成林”的总体思路,区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000万元,植树造林7471亩,实现生态修复全覆盖。完成了绿心地区57家工业企业退出工作,累计投资1300万元,完成矿坑修复9处。建成20公里的九郎山潇湘健身步道。

    生态变美后的九郎山,成了名副其实的长株潭城市绿肺和城市后花园,游客们纷至沓来。

    完成湘天桥片区污水管网建设,取缔白石港、下河街等污水直排口,有序完成辖区内黑臭水体整治,雪峰岭公园、金盆岭公园和一批小游园建成开放……

    舍的是旧发展理念,得的是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

    产业层次由低变高,生态环境由灰变绿,城市功能由弱变强,城市面貌由旧变新……这是石峰区写在纸上的构想,也渐次在东西南北的土地上呈现。

    城乡提质 在“难”与“易”之间 城乡品质升级蝶变

    8月1日,田心路改造工程开始试通车,这条连着中车株机和中车株洲所两大轨道交通龙头企业、服务周边数万居民的道路,从“老破小窄”到“畅通无阻”,获得所有人的交口称赞。

    田心路改造,只是田心轨道交通科技城城市更新启动和完工的第一个项目。根据近期实施计划,今年至2024年的3年内,田心片区将实施20个城市更新项目。将来的田心轨道科技城,将实现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商业配套设施完善,充分满足片区产业、社区、居民综合需求。

    城市建设,“白纸”绘图易,旧城改造难。

    与很多城市的工业老区一样,石峰区很多地方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人居环境饱受诟病,而想要实施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掣肘良多,困难重重。

    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围绕完善设施补短板,凸显特色提品质,石峰区以城市更新逐步破题。

    补齐交通短板,响石广场改造工程、清水塘大道、田心大道、中车大道、环保大道、先锋路等一大批城市骨干道路先后竣工通车,促使路网互联互通,不断撑开城市发展的“新骨架”。对湘天桥路、大冲路、郭太路、霞长路等小街小巷及农村道路提质改造,三年畅通行动任务提前1年完成,群众出行更便捷。

    实施“四位一体”改造老旧小区。选矿生活小区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无物业小区,居民怨声载道,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该小区通过发动党支部、业委会支持,拆除了450平方米违法建筑后,进行“三供一业”改造,完善水、电、气等设施,楼道、楼梯间安上路灯,屋顶重做防水,铺设沥青路面,拓宽行车道,建设景观游园、健身区域。小区焕然一新,居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一盘棋”补齐功能短板,优化公共服务配套,截至目前,石峰区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实现“应改尽改”。同时,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一大批城区小游园投入使用,有效优化了城市公共绿化空间。

    乡村振兴,短期帮扶易,长远施策难。

    坚持统筹推进,做好“党建引领”“创新改革”“产业融合”三篇文章,石峰区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盘活闲置资源,壮大集体经济。

    驶入茅太新村的主干道交太路,绿油油的稻田跃入眼帘,柏油路笔直整洁,路边花草红翠相间,赏心悦目。越往里走,越感惊艳。稻田边,渠水清澈,游道蜿蜒,山坡顶上是朱红的观景廊亭。从廊亭俯瞰,稻田、水渠、苗木科普基地、网红吊桥等,拼接出一个如画的公园。茅太农民公园,已经晋升株洲网红打卡点。

    着眼补基础短板。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实施三年整治行动,统筹推进治垃圾、治污水、治厕所和治村容村貌工作,大冲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九郎山村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

    建长效产业根基。依托秋瑾故居等景点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大力发展湘莲、九郎福柚,打造知青点乡邻空间站、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带动农民及村集体持续增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石峰乡村景象,正逐步走来。

    以责任担当破解发展之难,换得群众“轻而易举”拥有获得感、幸福感。

    城乡品质蝶变升级,一个有颜值、有内涵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新石峰,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满。

    改革深化 在“破”与“立”之间 闯出改革破局新路

    改革创新,不破不立。

    走进联诚集团新基地,一派火热的施工场面。7月11日,其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项目(二期)开工以来,建设稳步推进。

    新厂房工艺特殊,设计相对复杂。以往,建设单位需要取得整个工程的施工许可后方可开工,且办理施工许可证之前,需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图审查合格证,整个过程通常需要2—3个月的时间,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破的“循规蹈矩”的守旧思想,树立的是开放创新的服务意识。

    石峰区迅速与相关部门展开对接,通过采取“容缺办理+告知承诺”方式,帮助其取得了株洲首张“正负零”以下分阶段“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这意味着联诚集团可提前启动土石方、地基处理等地表以下工程作业,同时继续同步完善地表以上建筑主体结构、机电设备等工程设计和审查工作。

    “政府部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给予企业很大帮助。这种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信心。”联诚集团董事长肖勇民感慨道。

    勇于破题、善于解题,树立“标杆”。石峰区着力抓改革强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出引领发展的“石峰样板”,多项经验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紧盯解决企业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石峰区迅速启动推动百名干部联百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相关工作,并通过政企早餐会、企业服务平台、“制造名城”企业服务微信群等全面收集企业问题,同时通过精细会审、精准倒排、精致服务、全程督办,确保企业难题高效办结,全力构建“企业办事不求人”机制,帮助企业解难纾困。其中,天桥起重冶金物料搬运项目审批提速80%以上,实现产业项目“竣工即办证”,做法被国务院相关部门向全国推介。

    破的畏难等靠的被动意识,立的是主动作为的责任担当。

    “服务于千家万户,为居民排忧解难。”前不久,田心街道南峰社区居民黄师傅,将一面锦旗送到了网格员何雪辉手中,感谢她一直以来竭尽全力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黄师傅家住在银苑小区,几年前因为一场大病造成肢体二级残疾,行动非常不便,身边缺少人照顾。办理退休认证、遇到突发难题……一有事情,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社区的网格员,每次何雪辉都会尽心尽力办好。

    从2018年开始,石峰区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创新“社区干部即网格管理员”模式,按照每个社区400户、1200人的规模,将辖区5个街道、45个社区(村)划分为232个网格,每个网格明确专门网格管理员负责“打理”,社区书记担任网格长。通过“地毯式”的入户信息采集工作,将网格内所有的人、地、事、物等信息录入石峰区网格化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形成最真实、最全面的基层基础数据。

    以这些数据为基础,一系列便民服务不断开展。比如,以前办理“老年优待证”,需要带着资料在指定日期到区里办理。现在老人可以先打电话给网格员问清楚该带的资料,任意工作日到街道办理,即办即取,无需再跑第二趟。2021年,该区进一步推进网格“1+N”联动,通过与水、电、气、通信运营商联动,推进基层职能力量全面下沉网格。

    2020年,石峰区网格化治理创新入选全国各地100家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破的是发展“拦路虎”,立的是广阔空间。

    在全市较早实施区级人才优惠政策;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办理全市首张跨市办理的营业执照;推行园区改革,五大类评价子项均位居全市第一;在田心街道启动全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的第一棒;率先采用“FBO”(融资-建设-运营)模式进行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水泥管厂片区开发项目……

    破与立之间,赶的是时代快车,成的是发展高地。一项项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举措,让石峰区发展活力日益强劲。

    民生福祉 在“加”与“减”之间 践行为民服务初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郑重承诺。

    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可以做些什么?

    可以到小游园散步锻炼身体,可以到琳琅满目的商超购物,可以悠哉送孩子到幼儿园,可以到社区医院看个感冒、做个体检,可以到农贸市场购买新鲜食材,还可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

    这是石峰区精心打造15分钟生活圈。家门口教育、医疗、养老、文体设施、便民服务站、小游园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就要尽有。“生活非常便捷惬意,幸福感很高。”井墈社区居民陈女士说。

    加的是“实实在在”的举措,减的是民生短板欠账。

    把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石峰区居住、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着手,实施民生工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擦亮民生底色,提升幸福成色。

    在慎终如始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同时,全面推进健康石峰行动。

    “谢医生来了,我感觉这几天给他翻身的时候没有以前费力了,而且现在坐着好像也比之前要稳些啦。”迎上走进家门的谢玉文医生,石峰区居民欧阳阿姨高兴地说。余某2年前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在上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多次仍未见效,其妻子欧阳阿姨在一次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时,工作人员告诉她,可以申请建立家庭病床,由康复医生上门开展康复治疗,办理方法简单,费用极低。

    家庭病床,是石峰区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妥善解决部分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患者就医困难举措之一。余某作为第一例申请建立家庭病床的居民,在谢医生的精心治疗下,通过桥式运动在逐步的康复当中。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用心点亮每一个学生的未来。

    8月29日,石峰区九方雪峰学校正式揭牌。学校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可容纳1500个小学学位,所有教室统一装配了智慧教学系统和高清触摸式一体机,空调、储物柜、护眼灯等一应俱全,除常规教室外,配有多个音乐、美术、书法等专业功能教室。今年秋季,一年级新生已在新校区学习。

    近年来,石峰区不断优化区域办学条件,升级改造了一批中小学,全力推进田心中学提质扩建,已完成了石峰三幼等18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其中,石峰二幼已完成扩建招生,正在筹建创办省级示范幼儿园。

    加的是“贴心服务”的细致,减的是与群众的距离。

    将民生实事从政府“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2019年起,石峰区全面推行惠民实事“票决制”,每个社区20万元的惠民资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资金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真正做到“事情办不办、老百姓说了算”。

    一座城市最生动、最真实的烟火气,体现于农贸市场。2017年开始,石峰区累计投入1.28亿元,对湘天桥、杉木塘等6家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智慧化提质改造。改造后功能区划明显,灯光明亮,分别建立食品安全快检中心,每个摊位还安装了智能电子秤,实现“来源可控、去向可查、责任可究”,让居民买得舒心,吃得放心。

    加的是持续增长的民生投入,减的是群众“急难愁盼”。

    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面施策,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化为生动实践,石峰用行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