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洲域
看了获得国外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并在国内大火的电影《隐入尘烟》,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
剧情里,老光棍马有铁和尿失禁患者曹贵英各自在家不受待见,在外受尽嘲讽。前者为哥哥嫂子干活,却只能住废弃房子,后者住在后院屋棚中被当成家庭的累赘。经人撮合,两个社会的“弃儿”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
爱,让石头开了花。同病相怜,相依为命的他们体验了从未有过的甜蜜和幸福,他们的泥坯房子盖起来了,养的小鸡长大了……仿佛看到了命运的希望。然而,随着曹贵英掉进水渠淹死,万念俱灰的马有铁喝下农药沉沉睡去,一切的美好都戛然而止。
这是典型的悲剧。导演创造了美好的东西,然后把它连同观众的心一同撕碎,想来票房一定不会差。可回头来想,片子虽能感染人,却让人无法共情。因为这种苦难,离我们太远,太过于陌生了。
剧情里,除了马有铁和曹贵英,周围的人或是利用他们却嫌弃他们的家人,或是嘲笑他们却对他们的死亡冷漠的村民,或是算计他们却吝于回报的老板儿子,或是迫不及待赶他们搬离废弃房子的主人……他俩是这冷漠社会里仅存的亮色,最终连这点亮色也隐入了尘烟。
艺术来源于现实。难道这部片子反映了当下的中国农村的现实,反映了贫穷落后的西部社会生态?
恰巧,我所生长的地方就是剧情发生地甘肃。平心而论,那里经济的确不发达,但作为周王朝的发祥地,华夏礼仪重要源头“周礼”即在这里产生,有着中华传统道德的深厚积淀,这块盛产质朴、厚道、充满人情味的黄土地,绝不是生产《隐入尘烟》这样的土壤。我所在的村子,就有一户轻微智残和失明者组成的家庭,他们是我的堂哥和堂嫂。村里谁家过红白喜事都会把他们一家喊来吃几天,谁家过年杀猪都会送他们一点肉,商贩到他们家收草药时都会说:“你家的货我就不抖土了(抖掉药材根上的土便于称到药材净重)。”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都是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彰显。
放眼南北广大农村,如今普遍状况是祖祖辈辈赖以出行的泥巴路变为了水泥路,贫困户集体脱贫,五保户、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被国家照顾得很好,真正实现了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显然,《隐入尘烟》所反映的物质情况也非当下中国乡村现实。
从叙事学角度讲,这部电影的剧情有些眼熟。强调善良、弱小的个体不敌集体的邪恶,是西方新闻和影视剧的惯用手法,它来源于个体优先集体,时刻警惕“集体之恶”的西方文化。
不禁想问,在中国拍这种背离传统与现实的片子,究竟为了取悦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