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职加薪长技能 竞赛培训助转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全市首届陶瓷产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现场。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春林 摄

    车间里,一名焊工在作业。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春林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春林

    日前,我市召开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协调小组会议,通报了全市“产改”工作情况。为什么要召开此次会议?我市“产改”取得哪些成绩?记者进行采访了解。

    在改革中谋发展

    “到2025年,中国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这一步怎么跨越?”“产品创造的主角——职工,需要提升素质,向知识型、创新型转变角色。”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劳模李斌的发言引人深思。

    2017年4月,一份经过深入调研、备受关注、凝结了全国产业工人心愿的重磅文件:《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这意味着“产改”正式走入公众视野。

    推进“产改”,就是要落实好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等90多个相关文件,中华全国总工会出台相关文件20多个,为细化落实“产改”提供了制度保障。

    视线落到株洲,去年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奋斗目标。

    培育制造名城就是要发愤图强,提升硬实力,勇当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与使命任务先锋军,说具体点就是制造业要硬起来。作为制造业基石的产业工人队伍,自然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建设幸福株洲,也离不开产业工人的耕耘创造。当然,通过优服务、改作风,让产业工人拥有满满的幸福感也是应有之义。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2021年,我市成立推进“产改”协调小组,着力整合工会、人社、教育、工信、科技等部门资源和力量,推动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技能提升、地位提高、成长晋升等改革措施落实落地。

    株洲持续推进“产改”,最大的优势来自全市50万名产业工人,他们骨子里镌刻着敢为天下先的基因,胸怀炽热家国情怀,锐意精进,努力将自己锻造成合格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株洲持续推进“产改”,最大的底气来自深厚的产业底蕴。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这里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300多项“第一”,已是我省乃至全国制造业走出去的闪亮名片。

    在比较中找差距

    跟随国家和省里的步伐,株洲“产改”早已步入深水区。50万名产业工人夜以继日地演奏着钢鸣铁响的壮美乐章,谱写着一曲曲“中国梦·劳动美”的动人赞歌。

    忆往日,人们耳熟能详的吴运铎是原株洲兵工厂的首任厂长。他为我国军事工业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自传作品《把一切献给党》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工人。他的事迹被镌刻在湘江风光带浮雕上,时刻讲述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看今朝,今年5月,央视《大国工匠·匠心报国》栏目为株洲焊工易冉点赞。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凭着吃得苦霸得蛮的劲头,31岁时已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职21年,手中交出的铁路新型货车超过8万辆,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

    去年11月22日,我市印发了《株洲市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行动方案》。株洲“产改”成绩也是一路生花。前不久闭幕的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株洲斩获34块金牌、16块银牌、11块铜牌,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省第一;人社“特色劳务品牌”培育与建设;工会“一县一区一品牌”劳动竞赛;中车株所、湖南工贸等40家单位开展人才自主培训和评价;中车株机、株洲职教城在省产改推进会上分享经验;仅工会系统去年开展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就超过了4000场,参赛职工31.6万余人

    成绩固然可喜,但相较于其他一些更优秀的城市,株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工人日报》今年策划了“推进‘产改’进行时·五年回眸”主题报道,上海、成都、无锡、大庆等城市闪亮登场,分享“产改”经验。

    《工人日报》湖南站站长方大丰感慨,作为因工业而生、而兴的株洲,不可否认在产业工人队伍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待遇提升等方面有突破,有积累,有收获,但要站上全国“产改”舞台,还缺乏足够的“闪光点”。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株洲当前要做的就是将株洲的好做法,好探索归纳总结,凝聚成“闪光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升级成“产改”品牌,向市域外推广“株洲模式”,展示“株洲品牌”。

    在学习中求进步

    产业工人们的心声,不外乎涉及巩固地位,拥有更多话语权、站上更宽广的舞台;提高待遇,技能提升、职业晋升更通畅;保护权益,健康快乐工作、幸福获得感足等方面。

    “广大劳动者奋斗在株洲,株洲也将以成色更足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的幸福感、更有保障的安全感回馈每一位奋斗者。”今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市委书记曹慧泉一番话说到了工人心坎上。

    “工会工作就是要有‘响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李余粮说,“产改”工作中,工会要当好职工思想政治的引领者,凝聚职工听党话、跟党走;当好“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的司号员,最广泛地把产业工人队伍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工人地位,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当好职工最信赖的“娘家人”,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面对其他地区“产改”经验,不难发现,我们发力点有很多。

    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作为“产改”试点城市,上海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在构建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等方面成效显著。去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8.3%,发展势头喜人。

    具体到我市,就是要针对产业工人反映强烈的“想学技能找不到路径,想提升学历踏不进校门”困惑,近可向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看齐,努力打造九郎山职教科创城这座“工匠摇篮”;远可参照“上海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实现技能培训课程与大学学历教育学分转换,助力产业工人提升学历。

    健全技术工人评价选拔制度,捅破技术工人成长“天花板”。近日被热议的“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就是一个契机。株洲可顺势而为,引导企业建立考核与使用、待遇挂钩机制,突破年龄、学历、资历等限制,使得更多优秀产业工人脱颖而出。

    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激发干事激情。株洲可立足优势产业链,聚焦“3+3+2”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劳动竞赛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升我市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刚刚闭幕的全市首届陶瓷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与即将举行的全市轨道交通产业技能大赛等赛事均是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有效途径。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