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黎世伟 通讯员/张和生 陈晓坚
炎陵,一块浸透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热土,孕育出伟大的革命精神、苏区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光荣传统的土地上,炎陵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生态工业,打造旅游康养基地,实施民生实事……新的荣光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不断绽放。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勇毅前行。
如今的炎陵大地,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加快推动炎陵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富饶美丽幸福新炎陵。
A
生态工业方兴未艾
2012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571453万元;2021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1028072万元,为2012年的1.8倍,且拥有3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企业被认定为湖南省“小巨人”企业……看着这些数据,宛如翻开了炎陵工业发展的历史画卷,10年来,炎陵县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县级工业园创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工业弱县到建设生态工业基地的精彩嬗变。
●“出奇制胜”,110家规上工业企业相继落户炎陵
其实,炎陵工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也历经过坎坷。
地处湘赣边的炎陵,发展工业并无优势,与沿海城市比,区位条件不突出;与内陆地区比,政策优势不特别,甚至有人提出炎陵不宜发展工业。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似乎“先天不足”的山区县,却“出奇制胜”,依靠生态优势,吸引一批又一批生态工业企业落户炎陵。
炎陵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作为生态旅游大县,如何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态工业呢?
以前,炎陵交通不便,一些较好的企业不愿意进来。为了加快工业发展力度,引资心切的炎陵人难免急功近利,曾让一些能耗高、污染较大的项目进入。如原有10多家铁合金企业,曾为炎陵经济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年上缴税收400多万元,占比超过30%,被誉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这些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却因设备陈旧、污染大,留下不少隐患。
近年来,炎陵县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拉通了衡炎、炎睦、炎汝3条高速公路,建成了衡茶吉铁路。“三高一铁”的开通,炎陵从“地域偏远”变成湘赣边的“交通枢纽”,与粤赣湘省会城市形成5、4、3小时大交通圈。
立足这些优势,炎陵县走绿色发展之路。境内有洣水、沔水、斜濑水、河漠水等河流,水利资源丰富。该县转变思路,充分利用当地水力资源优势,以水兴电,先后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小水电。短短几年,便成为“十五”期间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达标县之一。
要绿色转型,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
招商中,该县改“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为选商,严把“准入关”,杜绝污染源。
有一年,一个广东老板计划投资5000万元,想在炎陵兴办一个废铜冶炼回收项目,并承诺年缴税收5000万元以上。这相当于该县当年税收的1/3,诱惑不可谓小,但炎陵的决策者们最终“忍痛割爱”,选择放弃。
针对绿色类、超低排、零排放、治污类等项目,该县从土地、规划、环评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促其快速开工。
截至目前,炎陵县已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家,其中总产值过亿元的规模工业企业20家,过5亿元的企业2家。
●创新升级,近5年县域经济增速11%以上
近日,位于炎陵县高新区的株洲江钨博大硬面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生产赶订单。过去,该公司生产的电镀产品大路货多,利润低,竞争力不强。近年来,该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生产工艺,降能耗提效率,成为该县首家高新企业。目前,炎陵已有34家工业企业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变绿还不够,还得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炎陵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蜕变。
县财政每年安排数百万元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园区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和项目建设。设立科技创新奖,对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国家技术中心(实验室)并通过科技部验收认定的项目,奖励50万元;对列入省级科技计划、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并通过省科技厅验收的项目,奖励20万元等。
为创新升级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帮助企业淘汰陈旧设备和落后产能,实行转型转产。10余家企业淘汰老旧设备,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炎陵欧科亿数控精密刀具有限公司淘汰老旧落后设备,引进国内外最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开发新产品,如今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拥有各类专利34项,产品远销国内外。去年7月,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这股转型升级大潮中,该县不少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担负起创新的主体责任。万昌纺织有限公司以前使用老设备,生产3万锭需要工人300至400人。近年,该公司投入6000多万元,新上两条3万锭的气流纺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只需78至80人,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县级领导、各级部门负责人通过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专家、大专院校合作,通过借脑借智,让技术为企业“撑腰”。帮助欧科亿与湖南工大建立产学研基地,企业成为学校专门的研学基地。帮助昊坤、托普等18家硬质材料企业进行对接,借“脑”发展。
在创新升级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连续5年来,该县经济连续保持了11%以上增速,而能源和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
B
特色农业声名鹊起
截至8月31日,随着炎陵县下村乡鹫峰村最后一批黄桃运出大山,至此今年炎陵黄桃销售已圆满收官,共销售7.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炎陵县黄桃产业协会秘书长谭忠诚介绍,全县1/6以上的人参与黄桃产业、约1/4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黄桃产业链建设。
炎陵黄桃只是炎陵特色农业声名鹊起的一个缩影。
如今,以水果、茶叶、中药材、白鹅等为主的炎陵农业特色产业兴旺,枝繁叶茂,一首首特色产业富民新曲唱响在罗霄山下。
●“三高”农业,蓬勃兴起
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炎陵,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然而10年前,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思想观念滞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缓慢,山地资源没有很好利用,百姓们“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21世纪10年代始,该县引导村民们大力发展以“三高”为主的农业产业,即高山茶叶、高山水果、高山蔬菜,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短短几年便建成大院高山乌龙茶、神农铁观音、船形白茶等名优茶生产基地2800亩。
大力发展高山特色水果,发展了黄桃、柰李、葡萄、南方早熟梨、早熟蜜柑等产业。几年过去,全县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5.9万亩。并建成了三河星光(现属霞阳镇)、霞阳镇长富垅、鹿原镇荆山等一批蔬菜种植基地,合计面积达10500亩,成为当时一项较大的农业产业。
此外,该县炎陵白鹅、笋竹林、油茶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也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起来了,但由于这些产业在种植方式上仍沿袭传统方式,产量与质量并不高。加上种植的农产品多为大路货,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上不去。
该县调整战略,结合自身特点与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更利于当地发展的特色农业,将发展重点调整为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炎陵白鹅、茶叶、油茶、笋竹林、药材、花卉苗木等方面。为推行新的生产技术,该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免费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引导村民们科学种植养殖,还利用文字、图片对比等办法,让村民们明白科学管育的重要性,要想种出高品质农产品,必须走科学种植的道路。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示范户带动,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更多的村民纷纷投入其中,促进了产业发展。
该县农业产业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截至2021年,该县已发展特色水果12.5万亩、炎陵白鹅150万羽、茶叶1.5万亩、蔬菜4.5万亩、笋竹林34万亩,这些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品质更优,产业更强
“炎陵农业的‘盘子’并不大,要想在市场立稳脚跟,就要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的方向转变,突出‘优’‘特’‘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通过市场洗礼,炎陵县领导们意识到。该县从培育精品上下功夫,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积极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企业开发功能性农产品,使其在市场上不仅有出路,且更有竞争力。
2018年,该县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请来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特点,科学制订标准化种植养殖规程,村民们依葫芦画瓢即可。并推行套袋、生态防控等技术,通过使用绿色防控,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
组织技术人员驻村传授技术,对一些基础较好的种植养殖户进行重点帮扶,让他们成为示范户,让其他种植户学有榜样,使得农业产业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该县通过大力发展,水果种植总面积达12.5万亩,其中炎陵黄桃通过推行标准化种植,实行“四统一”生产模式,亩均比过去增收近2万多元,品质明显上升。目前,该县已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黄桃种植面积达9.6万亩,年产量7.8万吨。先后引进娜妹子、果呀呀等4家加工企业,生产果汁、黄桃片、果脯等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
如今,炎陵黄桃已成为国内外的“网红”,远销新加坡、越南、阿联酋等国家,被誉为“湖南省优质水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该县被评为“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炎陵黄桃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评“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
炎陵茶叶通过全面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管理,培育出独特的优良品质。现在的炎陵茶叶品牌名声在外。目前,该县茶叶种植面积4万多亩,年产量400余吨,年综合产值1亿多元,成为继黄桃之后又一重要富民产业。
利用当地生态条件好、素有种植药材的习惯,大力发展以名贵中药材为主的药材产业种植。该县现已建成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6个,加上零散种植的,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05万亩,中草药正成为继黄桃之后的又一个新产业。
如今,在炎陵,水果、茶叶、中药材、白鹅等特色农业产业方兴未艾,生态农业呈现勃勃生机。
C
文旅康养风生水起
刚刚过去的今年夏季,有着“凉都”之称的炎陵,着实“火”了一把。神农谷、大院农场、梨树洲的游客爆满,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现象。来自省内外的游客们纷纷来到这里,享受盛夏纯天然的凉爽气候,催生了当地的“夏日经济”。其实,这样的火爆场景这里每年都会上演。
近年来,伴着山水相融的自然优势和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炎陵县以山水为底色、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纽带,聚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逐渐形成了全民、全域、全时文旅康养发展的新格局,不断释放全域旅游新动能。
●全域旅游,多点开花
炎陵,红、古、绿、彩色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古老悠久的神农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华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亚洲第一等自然资源,还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伟人足迹。
近年来,该县围绕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积极谋划新布局、拓展新业态、建设新高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泼墨炎陵山水,释放发展新动能。
如今的炎陵,文旅产业发展生机盎然。去年,该县接待游客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7.13%、7.49%。
然而,10多年前的炎陵,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远在深闺无人识。
近年来,炎陵县拉通了衡炎、炎睦、炎汝3条高速公路,建成了衡茶吉铁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借此契机,炎陵县狠抓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成集祭祖、观光、度假、养生为一体的全国知名文化旅游和生态养生基地,旅游经济节节攀升。
该县完善旅游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神农古镇、炎帝陵游客服务中心、神农谷旅游服务中心、神农湾酒店等项目建设。建成了102公里长的旅游环线,将过去散落各地的景点串联成线,使游客游览更加方便。
该县还利用不断拓展旅游市场,通过跟周边的长株潭、衡阳以及江西井冈山等地加强联系,现已与之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并已加入湘东旅游联盟。
通过积极盘活旅游资源,完善服务提升旅游品质,如今该县全域旅游已初具规模,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构建了“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旅游发展格局。
●文旅康养,新的亮点
巍巍酃峰高耸入云、洣江河碧波荡漾、原始次森林生机盎然……七彩炎陵,这方山水让人留恋牵挂。
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让炎陵的美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就是要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县委书记尹朝晖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愉快、长寿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单纯的养生或旅游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因此,融合“康养+旅游”的休闲度假旅游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近年来,该县利用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成立文旅康养基地指挥部,启动文旅资源普查和野生中药材资源调研工作,丰富炎陵文旅资源库,为文旅康养项目招商引资做好基础工作。同时,加快推进神农百草药王谷、炎帝陵农耕文化生态体验园等项目建设,通过举办桃花节、云锦杜鹃花节等活动,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推介,制作文化宣传服饰,编制宣传歌曲,促进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积极组织炎帝陵景区、红军标语博物馆景区、神农谷景区、云上大院景区积极申报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不断提升炎陵旅游品牌影响力。
发展文旅康养,需要“特”“色”兼备。近年来,该县投资6亿多元,启动远山蓝旅游项目、康养小镇等文旅康养基地项目建设,其中在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了神农湾森林康养酒店,建成康养步游道3公里,开发徒步、野营、骑行、摄影、太极、写生等一批康养项目。如今,这里被列为我市首个高层次人才研学疗养基地——湘赣边神农谷专家人才研学疗养基地。
该县又在云上大院景区修建白鹇谷、杜鹃花海等游步道,其龟龙窝玄天观日台、茶盐古道等景点全面完善。2021年,该县又启动23个文旅康养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达42亿元。
完善的生态旅游设施,不仅让游客们领略炎陵的古、红魅力,而且收获满眼绿色,呼吸优质空气,清心洗肺,康养休闲。这里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网红打卡地”。如今,炎帝陵景区获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大院林场、神农谷分别获评“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康养游”正成为炎陵旅游业的新亮点,方兴未艾,优势凸显。向着加快创建国家级森林康氧养基地、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努力奋进。
D
民生福祉节节攀升
炎陵县引入社会资本3.25亿元,在县城、高新区以及各乡镇建设的10家污水处理厂日前相继完工并投用,全部实现了达标排放。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幸福。这些年来,炎陵县始终把改善民生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除引入大量社会资本参与民生建设外,连续7年将76%财力投向民生,采取一系列亲民爱民举措,将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强基固本,补齐短板
“群众最需要什么,民生实事项目就办什么。”按照这个理念,该县将这些财政资金,用于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及园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描绘炎陵美丽幸福新蓝图。
过去的炎陵,交通不便,影响百姓和游客出行。该县从发展交通入手,对国省干线公路全面升级改造,旅游环线全面建成,十都、大院、策源、下村、中村和船形等乡镇可实现直通。全县25户或1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实现了县内大循环。大部分乡镇到县城不到1小时车程,其中6成以上的乡镇只需半小时。
莆炎高速、武深高速、吉衡铁路、“两山”铁路先后通车,构建了县内至井冈山、长株潭的“123小时交通圈”。
数据显示:10年来,该县交通建设投资109.34亿元。至2021年末,全县通车总里程达2407.797公里,其中铁路32.952公里、高速公路89.599公里。
告别封闭,炎陵从“地域边县”很快变成湘赣边界的“交通枢纽”。
为了让乡村美起来,该县启动中村黄桃小镇、鹿原人文旅游小镇、沔渡客家文化小镇、下村边界口子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处理;行政村全部实行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光纤宽带和手机4G信号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农村人口10.4万人。
道路畅通了,人居环境美了,社会更安宁了……如今,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让炎陵呈现出一幅斑斓多彩的民生画卷,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保障有力,织密“网底”
入秋后的炎陵,没有了夏天吵人的蝉鸣,显得愈发秀丽端庄。放眼望去,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穿山越岭,一座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农民新村绿树掩映,雄立于阡陌田园之上。好一幅景色宜人、和谐秀美的美丽幸福新画卷。
这些年来,该县通过上下齐心,努力拼搏,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全省同类县中实现贫困发生率最低、群众认可度最高,20个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重点监测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6443户2119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被国务院脱贫攻坚督查组誉为“县域脱贫攻坚样板”。
看病难、看病贵,曾是山区群众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该县推出“六重医疗保障”,即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保障、综合保险保障、医疗救助保障、医院减免保障、政府兜底保障,使百姓看病不再难。卫生室“空白村”全面消除,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1.2%。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三级卫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探索将纯中医治疗病种纳入新农合单病种管理,实施儿童营养改善和“健康一卡通”项目,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3%,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目标。
教育发展更加均衡。省重点工程芙蓉学校建成开学,城乡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在全市率先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该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举办就业招聘会、开发公益岗位等形式,多渠道帮助群众就业。防疫期间,针对企业复工遭遇缺人难题,炎陵县出台政策,对介绍人员来炎陵就业、企业招工的进行奖励,对参加失业保险、符合条件的参保企业等给予一定的稳岗返还。多次派专车前往桂东等地,接工人们来炎陵返岗务工。同时,该县开展春风就业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招聘活动,帮助一批批村民就业。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面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和城乡居保全覆盖,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城乡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更值一提的是,近年疫情期间,炎陵县1万余党员干部逆行而上,带领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打响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稳防稳控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他们用责任心、用真情、用爱心筑起一道道安全屏障,连续3年实现新冠肺炎“零输入、零感染、零确诊”,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连年无疫县。
民生大树参天起,幸福花开节节高。炎陵县用实际行动为群众造福,为百姓谋利,全力推进民生实事落实,滋润着群众的心田,彰显着浓浓的为民情怀。幸福炎陵正绽放在每个百姓的笑脸上。
荣誉榜
●国家卫生县城
●全国文化先进县
●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
●全国最具投资潜力旅游名县
●美丽中国示范县
●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十大县域旅游之星
●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中国优质黄桃之乡
●中国特色竹子之乡
(据不完全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