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经开区:以“奔跑的姿态”打造区域教育“升级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9月9日,长沙市一中云龙实验学校揭牌。通讯员/何勇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永新 孙晓静

    通讯员/何勇 林婧

    【核心阅读】

    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株洲经开区的答案是:更好的教育,就是人人享有、人人出彩、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3年前吹响建设“教育名区”的号角之时,优先教育发展是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承诺。

    走过3年的快速发展之路,再审视经开区教育,不难发现:

    无论是局部办学条件提质优化,还是整体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抑或是教育品牌的塑造力、优质师资队伍的成长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全区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攀升,打造区域教育“升级版”鏖战正酣。

    ●“跑步前进”建设教育名区

    长小建设:7月25日4栋教学楼交付,8月5日操场交付,9月9日揭牌。

    美泉小建设:主体建设7月30日交付,附属工程8月25日交付。

    长郡扩建:7月22日前签订好合同,8月28日前把影响上课的项目完成。

    ……

    9月7日,记者在经开区教育局负责人刘剑红办公室墙上,看到这样一块写满上述文字的记事板。

    白底黑字,字迹潦草,排列无序,内容显然是多次添加上去的。

    “嘿嘿,那是我手写的重点工作提示。事情太多了,真怕有所遗漏……”刘剑红笑说,每天都是“跑步前进”,工作备忘需要不断更新,随时提醒。

    一块小小的重点工作备忘记事板,勾勒出了一位经开区教育人在全力推进教育名区建设中的“奔跑姿态”。

    用经开区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区领导在跑,局一把手在跑,我们都在跑,跑慢了都不行。”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这种“跑”,这种“上下一心的全力以赴”,是对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建设“长株融合新城”和建设“北斗产业名城”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是努力建设教育名区的主动作为,更是对老百姓家门口优质教育期盼的响亮回应。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老百姓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背后,既是株洲市教育发展重心的阶段性转移,也是经开区教育事业砥砺前行的新起点。

    “破冰”之举,始于2020年。

    当年,经开区以区党字号2020年1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关于优先教育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名区的决定》。

    “这是从历史性、全域性层面,突出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刘剑红告诉记者,经开区基础教育“23226”目标,就是在这份文件中予以明确。

    他向记者解释:“23226”目标,是指到2025年,完成20亿元以上的教育投入,引进打造3所省内名牌学校,培育引进20位市级学科带头人,提供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6000个优质幼儿园园位,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先行区、教育品牌聚集区、产教融合示范区。

    有远见才有期待,有期待才有行动。

    如今,经开区教育人正以“奔跑的姿态”,迎接检阅教育公平的“大考”。

    ●“名校”红利快速释放

    8月19日,大丰学校新建工程开工典礼举行。

    9月9日,长沙市一中云龙实验学校揭牌。

    “建设教育名区,首先要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经开区决策层深谙此理。

    大丰学校新建项目总投资5.6亿元,是经开区委托市国投集团代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将开设78个班级,提供3660个学位,计划2023年秋季投用。

    而长沙市一中云龙实验学校则是省委、省政府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以来长株签约的第一个学校项目。

    “选择在经开区建设云龙实验学校,是看好经开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揭牌仪式上,长沙市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廖德泉介绍,去年,学校在过渡校区开学,亮明了品牌,拉起了队伍,建立了制度,规范了办学,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初步彰显了长沙市一中的品牌效应。

    品牌就是影响力。

    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长株潭融城”的关键地段,经开区的教育发展潜力被赋予“天时地利人和”的属性。

    有识之士早就“看破门道”:均衡提升基础教育,加快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造教育高地,已成为政府与民众的共识。

    时不我待,顺势而为。

    面对历史发展机遇,经开区紧扣“天时地利人和”,大胆探索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径,目前已与长沙“四大名校”中的长郡教育集团、长沙市一中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办学,正积极与雅礼集团对接,继续引进长沙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融城”基础教育深度合作。

    随着“名校”红利快速释放,教育反哺能力不断增强,经开区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原有老旧学校的硬件设施要提标,软件设施要提质。

    2021年,斥资2000万元对11所学校、20所幼儿园进行全面维修提质改造。投入100余万元改善云田学校寄宿条件,投入750万元用于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目前所有教室及阅览室均使用护眼灯。

    好学校建在“家门口”,这是经开区把教育放在区域发展“一盘棋”重点考虑的缩影。

    这背后,是一座座崭新的现代校园;这背后,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1+N模式”搅动“一池春水”

    9月9日,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经开区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受到隆重表彰。

    张燕等9人获“教书育人优秀奖”、彭志斌等8人获“师德师风标兵奖”、陈瑛等5人获“教育管理先进奖”、李衍宏等10人获“教育质量年度贡献特等奖”。

    经开区的教育就是经开区的未来。打造区域教育“升级版”,建设教育名区,离不开一流师资队伍强有力的支撑。

    以2021年为例,该区通过社招、优招、校招等方式招聘教师124名。目前,全区拥有在编教师603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师73人,名师工作室17个,基本形成合理的教师人才队伍梯队,家长对经开区教育的认可度持续攀升。

    优质师资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在经开区,教师乡镇工作补贴标准达到500元-1000元/人,超出省定标准。每位教师享有200元/月乡镇工作临时性补贴。人才津贴在政策标准的基础上提至300元-500元/月。

    除了对教师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外,校长的成长,同样也有科学、清晰的路径。

    长郡云龙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衍宏曾任麓山滨江实验学校副校长。来经开区工作后,他先后当选为株洲市十三届党代表、获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获株洲市“教育管理先进奖”。长郡云龙实验学校也从初创迈出了打造株洲教育名校的“升级”步伐。

    可以说,“1+N模式”的学校发展联合共同体,在促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搅动了经开区教育事业的“一池春水”。

    在长郡中学和长沙市一中管理团队的示范和影响下,各校积极提炼核心文化,构建管理体系,强化队伍建设,重视教研课改,打造优质课堂,创新德育模式,均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搭桥小学利用机器人社团活动,以讲授、辅导、组装、编程为主,引领学生开展科技探究活动。

    美泉小学借助花木文化,引导学生在栽培中了解花木的品种和习性,提升劳动技能,在给花木造型和用画笔观察中提升美育能力。

    西塘小学在成功申报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校园阳光体育活动高质量开展。

    优质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师来支撑。

    今年以来,该区评审、增补区级骨干教师30名,认定往届市级学科带头人10名。面向社会招聘优秀教师37名、高校毕业生29名,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7名……看似枯燥的数据,却真实记录着经开区整体优质均衡发展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当前,一支干劲十足的校长队伍、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一支理念先进的教育管理队伍,正汇聚成强大“牵引力”带领着经开区向教育名区冲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