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小史杂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在中国,倘若你随手拦下一位路人,询问他株洲在何处,想必十之八九未曾闻说,须加上前缀“湖南”,亦或是带上长沙湘潭二位“兄弟”,人们方能懂个大概。说来也是,纵使株洲作为湖湘二号城市,为我国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但谈及历史沿袭与文化底蕴,较之于毗邻的文化名城及伟人故里,确乎有些匮乏——事实当真若此么?窃以为不尽如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株洲伢子,即使早在十三岁便暂别这片热土,株洲依旧是我永远惦念的故乡。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历史系就读的学生,自幼留意乡土文化的我深知,株洲这座城市的历史,绝非表面那般波澜不惊。

    “工业基地”“交通枢纽”,时人为株洲打上这两大鲜明标志,但这仅能代表株洲的现在,而非全部的历史。事实上,考古研究表明,早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便已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于1986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位于今渌口区仙井乡黄霞垅村的磨山遗址。该遗址共出土房址3座,墓葬24座,伴随有丰富的陶器和石器;尽管在分类上属于大溪文化及石家河文化,但受赣江流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可以说是较为罕见了,对于研究湘赣两水流域的文化交流亦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据宋罗泌《路史》记载,传说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亦即今炎陵县内的鹿原陂,炎帝陵千年来长久寄托着无数炎黄子孙的情思。由此可见,株洲历史纵不提源远流长,但至少也不是三言两语便可道尽的。

    远古的先民曾在此留下深刻的烙印,但株洲真正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还需经历漫长的岁月。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朝,株洲尚且仅是楚国黔中郡的一个部分;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亦隶属于前者。直至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割湘南县以东湘江东岸的醴陵、修县地区设建宁县,县城筑于今株洲境内,方开株洲置县之先河。这是“建宁”一词首次作为地名现身于中国历史,亦是株洲最广为人知的古称之由来。另一方面,株洲古称又名“槠洲”,这大约是古时此地多槠木的缘故。

    既然得知株洲古称建宁或槠洲,那么“株洲”这一现用名又是从何而来呢?魏晋南北朝时期,株洲仍名建宁县,大部分时间依旧隶属于长沙郡。此后的隋唐两代,建宁县几经废置,时属湘潭县与醴陵县。直至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此后至明清仍沿袭不变,沿用至今。“株洲”一名的由来,一方面与古称“槠洲”息息相关,因“槠”与“株”同音之缘故;另一方面,株洲的“株”字可能又取自于株田之“株”字,因株洲与株田相距数里,而后者在五代时已较为著名。可见,“株洲”之得名,乃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行文至此,回首开头处的设问,答案显然已是了然于胸:我们为之深刻眷恋的故乡株洲,并非若大多不熟悉她的人预想的那般,纯粹是一个现代的、所谓“火车拉来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其自身悠久历史及独特文化的湖湘名城。

  • 上一篇
  • 下一篇